今年考研刚过,喜欢人云亦云的媒体就开始狂呼:考研热终于降温了。更有一帮时评作者从各个角度解读所谓“考研降温”的意义,将之联系到诸多层面。有趣!我不知道“考研降温”的话语由头从何而来。事实胜于雄辩,今年全国共有128.2万考生走进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场,比去年增加了7000人。增加7000人就算降温?这是谁的逻辑!也许有人会以比去年的增幅小作为降温论据,但这只是猜测。因为照此观点,需要以足够的时间周期去证明。简言之,起码还要将随后3年的考研数据作为支持。如果没有这些数据,擅言“考研降温”是不负责任的。客观的分析应该是:今年考研人数小幅增加,考研热持续升温,未来如何难以判断!
此外,今年考研热的一些怪现状也说明研究生考试是只热不凉。
一是所谓的英语“重题风波”!据1月21日的《新京报》报道,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英语试题英译汉部分与2005年被撤换掉的英译汉试题一模一样,并出现在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历年考研英语真题解析及复习思路》一书中。目前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已向教育部考试中心通报此事。
众所周知,考研的难点是数学、政治、英语等公共课。英语又是公共课中的难点,英语试卷中出现“老面孔”,而且是仅仅相隔两年重现的旧题目,显然有关方面难逃失误之嫌。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可以用随机的方式调选题库中的考试信息,确实可以最大可能地维持考试的公平。可是,由于历年考研真题大量出现于各类复习教材中,而且很多考生是多年痴心不改地考研,题库中的很多题目似曾相识的概率自然会增大。
试想,如果考研不热,就没有每年没有重复考研的“回笼生”,也就没有泛滥成灾的各类考研辅导班和搜肠刮肚的考研教材,考过的“真题”也就不会被网罗进那些八股教材,也不会造成考生的“似曾相识”。
二是作弊手法的翻新和反作弊的高科技化更是考研热的最大证据。
从今年研究生考试所规定的电子用品将一律不能带进考场,且无线耳机探测仪(俗称“作弊克”)等高科技防作弊设备也在考场周边布控等防范措施看,考生利用高科技作弊的情事仍然不容乐观。这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博弈,足显知识、学历、功利、信用、教育体制诸方面纠缠不清的困扰。也是研究生虚热的具体体现。如果不热,考生们何以要想方设法和监考方如次斗法?讽刺的是,纵有“作弊克”,西安西北政法大学考场依然查获了考研“作弊电台”。
故考研热并没有降温,因而也没有众多媒体所乐观的那么多意义,反而是充满了隐忧。
首先,作弊损害了考生的诚信。如果考生们要用“作弊克”方可维系最基本的诚信,这样的知识精英学术品质是无法保证的。其背后折射的德与才的疏离,早就的是投机取巧的歪才。其次,研究生人数的攀升导致研究生学术质量的贬值,并致就业压力增大。由于考验热的肆虐,高校校园还出现了非正常的考研群落,一方面是应届生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用到了公共课的死记硬背上,使得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不牢靠;另方面,考研成为很多毕业生不敢走入社会的借口,将考研视作未来理想的独木桥。从而产生啃老现象和类似范进一样的迂腐者。但很多研究生在毕业的同时,就业的理性也随之破灭。从女博士赔人吃喝玩乐到硕士海归去做城管的尴尬看,研究生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无余。 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这些困扰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连续数年的高考扩招使得本科生严重贬值,通过考研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成为众多研究生的逻辑必然;用人单位不切实际的学历期望更助燃了研究生热的升温。
再也不能让这种困扰持续下去了。适当给考研热降温是当务之急,这需要就业市场给予本科毕业生足够的就业机会,关键是给其挹注就业信心和走入社会的勇气。据1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07年,社会新增岗位约900万个,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约495万人。今年还被确定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全面服务年。对很多毕业生而言,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大学生村官”等计划,对助其走出考研的误区很有帮助。但关键还是要看毕业生自己的态度。
任何国家和社会,教育的落差和层次都要均衡适当,这样的人才培养和配给机制才会使得社会和谐,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研究生教育属于高端,考研应该维持在理性的水平。一旦虚热浮躁,不仅导致国家人才培养体制的失衡混乱,还会诱发作弊、教育质量下降和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社会问题。考研是把双刃剑,用得好,自然能为国家输送尖端人才;不好,则会导致科举糟粕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