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内科学 > 血液病学 > 正文
溶血性贫血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10/15 字体: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Compensated hemolytic disease)。

  分类

  根据红细胞寿命缩短的原因,可分为红细胞内在缺陷和外来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除少数外,内在缺陷是遗传性的。用Asby/技术,正常的红细胞输给病人,红细胞生存期正常,而病人的红细胞输给正常人,其红细胞生存期缩短。内在缺陷,溶血部位常在血管外。

  (一)红细胞膜的缺陷 红细胞膜结构的缺陷可造成膜的可渗透性、硬度异常,或不稳定和容易破碎。在大多数病例中,缺陷在于一种或一种以上骨架蛋白,红细胞形态也异常。这些遗传性膜的疾病,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其红细胞膜对补体异常敏感,但其膜的缺陷是一种获得性的异常。

  (二)血红蛋白结构或生成缺陷 血红蛋白结构异常,使血红蛋白成为不溶性或不稳定,导致红细胞僵硬,最后溶血。如镰形细胞性贫血或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时,过多的珠蛋白链沉淀,使红细胞变硬,破坏而发生溶血性贫血。

  (三)红细胞酶的缺陷 为维持血红蛋白和膜的巯基(硫氢基)处于还原状态或维持足够水平的ATP以进行阳离子交换的红细胞酶的缺乏,可导致溶血性贫血,酶的疾病可分为2类:①红细胞无氧糖酵解中酶的缺乏(如丙酮酸激酶),②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的缺乏(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二、红细胞外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外部的缺陷,通常是获得性的,红细胞可受到化学的、机械的或物理因素、生物及免疫学因素的损伤而发生溶血。溶血可在血管内,也可在血管外。

  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各种主要原因见表5-2-8

表5-2-8 溶血性贫血的病因学分类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一)遗传性

1、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

2、红细胞酶异常:

(1)红细胞糖无氧酵解中酶的缺乏:丙酮酸激酶缺乏等

(2)红细胞磷酸已糖旁路中酶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等

3、血红蛋白中珠蛋白链异常:

(1)肽链结构异常(血红蛋白病):镰形细胞性贫血、血红蛋白C、D、E等的纯合子状态、不稳定血红蛋白等

(2)肽链量的异常: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二)获得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二、红细胞外在因素
(一)免疫性
  • 自体免疫

    (1)温抗体型;(2)冷抗体型

    2.新生儿同种免疫;3、血型不合输血;4、药物性

  • (二)机械性

    1.心脏创伤性;2、微血管病性;3、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三)化学、物理、生物因素
    • 化学毒物及药物:苯、苯肼、、氢氧化砷、磺胺类等
    • 大面积烧伤
    • 感染:疟疾、产气荚膜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 生物毒素:溶血性蛇毒、毒蕈中毒等。
    (四)脾机能亢进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52-7 胎儿溶血症
    缺血性肝炎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病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