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临床专科疾病 > 血液学与肿瘤学 > 正文
艾滋病相关的血小板减少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9/4/12 字体:

在HIV感染的无症状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几乎与贫血相等。患者有轻度的粘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或碰撞后易出现淤斑。临床表现比其血小板减少预期的症状要轻。已知有多种免疫机制参与发病过程,诸如免疫复合体病;血小板糖蛋白抗体和巨核细胞膜的相互作用。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同(参见第133节),这些患者罕见严重性出血,常可自发性缓解,并对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常有效。

治疗

在临床严重出血或为介入性外科疗法作准备时,静脉输入大剂量丙球蛋白可升高血小板数。皮质激素治疗的疗效持续时间,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短暂得多,并且可能会增加免疫抑制作用。脾切除是安全和相对有效的,对反复发作有症状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可进行脾切除手术,然而应谨慎选择。

其他有效的疗法包括反复给予静脉注射丙球蛋白,抗Rh0 (D)IgG,长春新碱达那唑和干扰素。

相关文章
195-4 抗焦虑药及催眠药类依赖
148-6 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1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评价
265-24 肠道病毒疾病
14-5 常规武器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