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蒙古族医学 > 蒙药 > 正文
炉甘石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Lu gan shi
蒙药名
别名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刚梯格生于雪山上的质佳。盛夏不溶的冰洞旁形成的,状如白石块岩为中等。”《无误蒙药鉴》称:“雪山年深日久积雪所化之石,在盛夏冰不消阴坡与矿石类形成的集合体。状如寒水石黏泥,味甘,嚼时不掺牙者质佳。”并附有矿物形态图1幅。蒙医所沿用的炉甘石形态特征基本符合蒙医药文献描述,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刚梯格即查森-多斯勒-朝鲁(炉甘石)。
中药材基原
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矿的石块。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菱锌矿 Smithsonite 三方晶系。晶体呈菱面体,但少见。一般为土块状、钟乳状、多孔块状等。颜色因含杂质不同而不同,纯净者为白色,含者为深绿色,含铬者为黄色,含铁者呈褐色。条痕白色。玻璃光泽,半透明至不透明。断口参差状。硬度5。相对密度4.1~4.5。性脆。 常见于闪锌矿氧化带中。主产于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随时采,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有的路呈圆形或扁平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淡红色或黄褐色,凹凸不平,多孔,似蜂窝状。条痕灰白色至淡棕色。体轻、质松、易碎,断面灰白色或淡棕色,颗粒性。无臭,味微涩。 以块大、体轻、质松、易碎、断面灰白色或淡棕色者为佳。 显微鉴别 生甘石(菱锌矿)透射偏光镜下:薄片中无色透明,但由于铁质污染,结晶较差些,往往呈褐棕色,结晶体菱面体清楚,粒径一般为0.01mm,粒与粒镶嵌紧密。折射率Ne=1.849,No=1.621;双折射率Ne-No=0.228。干涉色呈高级彩色,较碳酸盐矿更鲜艳;平行消光。一轴晶;负光性。 理化鉴别 ①取本品粉末1g,加稀盐酸10m1,即泡沸。将此气体通入氢氧化钙试液中,即发生白色沉淀。(检查碳酸盐) ②将上述稀盐酸溶液,波过,滤液加亚铁氰化钾试液,即发生白色沉淀,或杂有微量的蓝色沉淀。(检查锌盐)。
化学成分
主要成分为碳酸锌(ZnCO3),尚含少量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铁(Fe2O3)、氧化锰(MnO)[1]。
药理作用
1.防腐收敛作用  5%~10%炉甘石水混悬液可用于皮肤科防腐、收敛、治疗皮肤炎症或表面创伤,同时也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1]。
2.毒性  炉甘石中铅含量较高,能抑制人体血红蛋白合成中的酶体系和脑中葡萄糖代谢,导致脑组织缺氧产生损伤[2]。小鼠静注炉甘石煎剂的LD50为12.90g/kg,并出现肝充血[3]。
炮制方法
1.炉甘石 拣去杂质,打碎生用或煅用。 2.煅炉甘石 取净的本品,打碎置耐火容器内,煅透,取出立即倒入水中,浸淬,搅拌,倾取混悬液,未透者沥干后,继续煅淬水飞反复3~4次,奔走石渣,将混悬液放置澄清,倾去清水,取沉淀物干燥后,研细粉。
性味
味甘,性凉。
功效
清肝,明目,燥协日乌素,接骨。
主治
主治肝热,血热,协日乌素性眼病,肝包如,颅骨损伤,痘疹,热性协日乌素病。 1.《无误蒙药鉴》:“清肝热,治眼病。” 2.《蒙药学》:“清肝热,明目,燥协日乌素,接骨。”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3g;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聚合症 炉甘石(制)45g,灵脂35g,牛黄30g,紫檀香2.5g,猪骨炭20g,熊胆15g,黄10g,蒲公英冰片、天竹黄石灰华、红花、肉豆蔻、豆蔻、草果丁香各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十六味炉甘石散) 2.治骨折,伤筋 古文钱(制)15g,炉甘石(制)、寒水石(制)、赤石脂(制)、赭石(制)、杜仲各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六味古文钱散)
制剂
药物分类
矿物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刘玉琴.矿物药.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9.109 药理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475 (2)张绍琴,等.全国第二届矿物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地质学会,1992.51 (3)岳旺,等.中国药杂志;1989,14(2):106
蒙药名出处
《无误蒙药鉴》、《认药白晶鉴 》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炉甘石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