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维吾尔族医学 > 维吾尔族医药 > 正文
芦蔡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Lu hui
维药名
赛比热
别名
即不里、拆不牙刺、撒忽答里、沙胡他里《回回药方三十六卷》,赛比日 苏库吐日,依里《药物之园》。
考证
《注医典》载:“是一种植物叶汁的干燥品。”《白色宫殿》载:“是一种植物的叶汁的干燥品,原植物与名为苏三的植物相似,但是叶比它稍长,稍宽,稍厚;多产于艾白西国的苏库提日岛。”《拜地依药书》载:“本品原植物品种众多,产于阿拉伯、布哈拉小镇萨满江城和也门国海域附近的苏库提日岛;产于后者为上品。”《药物之园》载:“是一种植物叶汁的干燥品,有人认为是一种植物叶汁的胶。原植物约一人高,视产地而言,长得有的一人高,有的一人低。从根茎长出十几个叶子,形似野葱叶,但比它长;叶子下段宽,厚,叶端尖,薄,边缘带刺,叶子中间有较浓的黏性液汁,昧辛。芦荟就是这一液汁的干燥品。”根据上述维吾尔医本草所述药物特征和实物对照,与现代维吾尔医所用芦荟一致。
中药材基原
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斑纹芦荟的叶汁经浓缩的干燥品。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1.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1. 多年生草本。茎极短。叶簇生于茎顶,直立或近于直立,肥厚多汁;叶片狭披针形,长15~36cm,宽2~6cm,先端长渐尖,基部宽阔,粉绿色,边缘有刺状小齿。花茎单生或稍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疏散;花下垂,长约2.5cm,黄色或有赤色斑点;花被管状,6裂,裂片稍外弯;雄蕊6,花药丁字着生;雌蕊1,3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蒴果,三角形,室背开裂。花期2~3月。(图1) 原产非洲北部地区,目前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我国亦有栽培。 2.斑纹芦荟Aloe vera 1.var.chinensis(Haw.)Benger[A.barbadensls Mil1.var.chinensis Haw.] 多年生肉质草本。根系须状。茎短或无茎。叶簇生,螺旋状排列,直立,肥厚;叶片狭披针形,长10~20cm,宽1.5~2.5cm,厚5~8mm,先端渐尖,基部阔而抱茎,边缘有刺状小齿,下面有斑纹、花茎单生或分枝,高60~90cm;总状花序疏散;花梗长约2.5cm;花黄色或有紫色斑点,具膜质苞片;花被筒状,6裂,裂片稍向外弯;雄蕊6,有时突出,花药2室,背部着生;子房上位,3室,花柱线形。蒴果三角形,长约8mm。花期7~8月。(图2) 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台湾等地有栽培。 3.好望角芦荟 Aloe ferox Mil1. 茎直立,高3~6m。叶30~50片,簇生于茎项;叶片披针形,长60~80cm,宽12cm,具刺,深绿色至蓝绿色,被白粉。圆锥状花序长达60cm左右;花梗长约3cm;花被管状,6裂,裂片顶端微外弯,淡红色至黄绿色,带绿色条纹;雄蕊6,花药与花柱外露。蒴果。(图3) 分布于非洲南部地区。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湿润气候,喜光,耐旱,忌积水,怕寒冷,当气温降至0℃时即遭寒害。对上壤要求不严,种在旱、瘠土壤上叶瘦色黄,在潮湿肥沃土壤中叶片肥厚浓绿。 栽培技术 用分株和芽插繁殖。分株繁殖:于春季3~4月或秋季9~11月,将母株周围分生出来的小苗,连根挖取,并切断与母株连接的地下茎,按行株距50cm×50cm定植,每穴1株。芽插繁殖:从母株上切取顶芽和侧芽,长5~10cm,扦插育苗,约20d生根后定植。 田间管理 生长期勤除草同时结合松土或培土。每年施肥3~4次,夏季天热干燥时须淋水,雨季注意排除积水。
采收加工
种植2~3年后即可收获,将中下部生长良好的叶片分批采收。将采收的鲜叶片切口向下直放于盛器中,取其流出的液汁干燥即成。也可将叶片洗净,横切成片,加入与叶片同等量的水,煎煮2~3min,过滤,将过滤液浓缩成黏稠状,倒人模型内烘干或曝晒干,即得芦荟膏。
药材鉴别
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老芦荟显黄棕色、红棕色或棕黑色;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蜡样,无光泽,遇热不易溶化。新芦荟显棕黑色而发绿,有光泽,黏性大,遇热易溶化;质松脆,易破碎,破碎面平滑而具玻璃样光泽;有显著的酸气,味极苦。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1)老芦荟 用乳酸酚(乳酸1份,酚1份,甘油2份混合)封片置显微镜下观察,团块表面有细小针状和粒状、短粒状结晶附着。放置24h,粉末稍微溶解,团块上的结晶仍清晰可见。 (2)新芦荟 团块麦面无结晶附着,放置24h,粉末全部溶解。 理化鉴别 (1)取粉末1g,置三角烧瓶中,加蒸馏水25ml,放置2h,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稀释至100ml,溶液显黄绿色。(检查芦荟苷) (2)取本品水溶液(1→100)5ml,加硼砂0.25g,加热溶解,取溶液数滴,加水30ml,振摇混合,溶液显绿色荧光,紫下呈亮黄色。(检查芦荟苷) (3)取水溶液(1→100)2ml,加等量饱和溴水,即有黄色沉淀。(检查芦荟苷) (4)取水溶液(1→100)10ml,加苯10ml,振摇后分取苯液,加氨试液2ml,氨液层显红色。(检查芦荟大黄素) (5)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置水浴加热至沸,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供试液;另取芦荟苷加甲醇制成每毫升含5mg的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水(100:17:13)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化学成分
1.库拉索芦荟 叶含蒽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aloin,aloin A,barbaloin)21.78%[1]等。又含树脂约12%,为芦荟树脂鞣酚(aloeresitannol)与桂皮酸(cinnamic acid)相结合的酯[2]。还含L-天冬酰胺(L-asparagine)[3]等氨基酸;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vesterol),β-谷甾酸(β-sitosterol),羽豆醇(lupeol)[4];另含多糖混合物,D-半乳聚糖(D-galactan),葡萄甘露聚糖(glucomannan),阿拉伯聚糖(arabinan)[5~8]等。
2.斑纹芦荟  叶含芦荟苦素(aloesin)[9],芦荟宁(aloenin),月桂酸(lau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维生素(vitamin)B1、B2、C、D、E、PP[10],另含代号为A60、A90、A90b的3种多糖和芦荟多糖[11,12]。
3.好望角芦荟  叶含芦荟大黄素苷,异芦荟大黄素苷[1]。还含异芦荟树脂(a isoaloeresin)[13],芦荟松(aloesone)[14],好望角芦荟苷(feroxin)A及B[15]等。
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  芦荟中的芦荟大黄素在胸腔内经胆汁分解变成大黄素,刺激结肠,对家的离体肠管有松弛作用,给犬、口服可致泻[1,2]。
2.促进创口愈合  10%水浸液能促进小鼠人工创伤及家兔皮肤损伤的愈合,加速角膜损伤的上皮形成,缩短家兔人工结合膜水肿的治愈日数,还能促进肉芽生长[3]。
3.护肝与抗胃损伤作用  芦荟注射液、芦荟总苷对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致小鼠肝损伤及氨基辛乳糖造成的大鼠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并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降低[4]。芦荟多糖给小鼠灌胃,对狗束缚水浸应激性、乙醇性及吲哚美辛造成的胃溃疡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给小鼠静注抑制效果更明显[5]。
4. 抗菌作用  芦荟大黄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6];对厌氧菌、脆弱类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7]。芦荟水浸液(1:2)在40%浓度时对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8]。
5.抗炎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芦爱素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水肿、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有抑制作用[9]。
6. 增强免疫功能  芦荟多糖A60对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均有促进作用[9]。
7. 抗肿瘤作用  斑纹芦荟醇提取物灌胃或腹腔注射对小鼠的ESC实体瘤、S180实体瘤、B16黑色素瘤、HePS肿瘤均有抑制作用[10]。
8. 对组织损伤的作用  用1%芦荟治疗家兔实验性Ⅳ°烧伤,每日换药1次,平均6d即可完成溶痂[11]。库拉索芦荟对由烧伤、冻伤、电损伤、远侧动力拍打和动脉内药物滥用引起的进行性皮肤局部缺血均有治疗作用。库拉索芦荟可主动抑制局部血栓烷A2(TXA2)产生,预防进行性组织损伤,同时还能维持血管内皮及周围组织自身平衡[12]。
9.对皮肤的防护作用  芦荟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能防止用软X射线(30 kVp)照射引起的皮肤受损[13]。芦荟提取物还能增加豚鼠皮肤胶原中羟脯氨酸的含量[14]。芦荟的防护作用涉及清除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物、诱生抗氧化蛋白、防止脱氧核糖核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受到损伤[15]。
炮制方法
性味
二级干热,辛。 1.《注医典》:“近似于二级干热。有人认为三级干热,但不是这样。” 2.《拜地依药书》:“二级干热。加里努斯认为一级热、三级干。”
功效
生干生热,软便清泻,消炎退肿,祛风清疮,祛寒止痛,利尿通经,养肝明目,杀虫。
主治
主治湿寒性或黏液质性疾病,如肠胃虚弱,大便秘结,各种疮伤,关节疼痛,夜视弱,月经不调,小便不利,肠寄生虫。 1.《注医典》:“祛寒催眠,除伤迹,愈甲沟炎,止脱发,消除肛门炎、阻止阴茎炎及口腔肌炎,止关节痛,清除头部异常胆液质,止头痛,除鼻疮,清除黑胆质,愈郁忧症,消除眼部溃疡,沙眼,眼角烧痛,清除胃中黏液质性和胆液质性废物,愈食欲不振,消除胃中胆液质性垂舌烧痛,攻泻大便,止胃痛,开通肝阻,消除黄疸,止疮血、肛裂出血。” 2.《拜地依药书》:“温胃散气,明目,并能消除眼部瘙痒、疼痛、烧热。” 3.《药物之园》:“愈胃源性多种精神病,愈肛瘘,驱肠虫,平喘,止咳血,软坚散结,消除痔疮,愈头癣湿疹斑秃。”
用法用量
内服:2~6g。外用:适量。可入小丸剂、汤剂、蜜膏、散剂、敷剂、伤粉、软膏等制剂。
注意事项
使用过量引起出血,并对胸、肠、肝有害。治肠道疾病时配西黄芪胶;治肝胃疾病时配玫瑰花乳香;治肛门疾病时配野棕榈果实、玫瑰花油剂、天山堇菜油剂或山羊油。严寒和酷暑慎用。
代用药
若本品缺货,可用盒果藤根皮代。消炎和治疮,用2信的小檗浸膏;治肠胃疾病,用1/4司卡摩尼亚脂和等量艾叶
附方
1.治便秘,攻泻排毒 取芦荟4~6g,研细内服。 2.治便秘、积食、胃痛 取芦荟适量,研细与松树对,炼蜜制成小丸,早晚服1次。 3.治肛门炎、阴茎炎、裂肛出血 取适量芦荟,与蜂蜜调配制成软膏涂于患处。(1~3方出自《注医典》) 4. 治痔疮 取适量芦荟,与芹菜汁调配制成软膏涂于患处。(《拜地依药书》) 5. 治蛔虫 取芦荟适量,研细,用开水第1日冲服用2g,第2日3g,第3日4g。 6. 治关节炎、哮喘 取芦荟适量,与适量阿里红粉用开水冲服。 7. 治咳血、黄疸 取芦荟3g,用凉开水服。(5~7方出自《药物之园》) 8.治头痛、鼻炎、耳伤、口腔炎 取适量芦荟,与玫瑰油调配涂于患处。 9.治斑秃 取适量芦荟,与蜂蜜调配制成搽剂,涂于患处。 10.治跌打损伤,甲沟炎肿 取适量芦荟,与蜂蜜调配制成敷剂,敷于患处。(8~10方出自《药物之秘》)
制剂
1.艾比 赛比日 小丸 刺糖茴香小茴香、乳香、阿育魏实雪莲花、黑胡椒番泻叶肉桂、干、天山堇菜、黄诃子皮、西青果黑盐各等量,与上述药物总量相等的芦荟。上述药物研成细粉,过罗,用阿有魏实蒸露制成0.3g的小丸剂。性平。功能润肠通便,补胃增食,调理经水,散气止痛,消炎明目。主治肠道不畅,胃肠虚弱,月经不调,脘腹气痛,眼红目赤。内服,1~5岁者服1~2丸,5~10岁者服2~5丸,10岁以上者服5~7丸,晚睡前空腹服,日服1次。(《阿日甫验方》) 2.艾比 库克亚 小丸 芦荟、艾叶、乳香、阿里红各1份,药西瓜、司卡摩尼亚脂各半份。将上述药物按其量研成细粉,过罗,用芹菜汁制成0.3g的小丸剂即可。性干热。功能安神止痛,明目增视,通利大便,清除血管及肠道之阻。主治偏头痛,视物目糊,头昏目眩,大便秘结,迎风流泪,高血压病。内服,5岁以下者服1~3丸,5~10岁者服3~5丸,10岁以上者服7~10丸,日服1次,每晚服用。(《治疗法则精华》) 3.艾比 谢比亚尔 小丸 芦荟18g,玫瑰、黄诃子皮,乳香,盒果藤根皮各8g,司长摩尼亚脂4g。药物研成细粉,过罗,用小茴香煎液制成0.3g的小丸剂。性干热。功能除烦安神,散气止痛,润肠通便,明目增视,清除血管及肠道之硬结。主治偏头痛,视物目糊,头昏目眩,大便秘结,迎风流泪,高血压病。内服,5岁以下者服1~3丸,5~10岁者服3~5丸,1O岁以上者服7~10丸,每日1次,每晚服用。(《医学之目的》)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Awe W,et a1.C A,1963,59:7848g
[2]Wehmer C,Die Pflanzenstoffe(I),1929:148
[3]Mahabale T S,et a1.C A,1979,91:35765j
[4]Waller G R,et a1.C A,1979,90;3177g
[5]Mandal G,et a1.C A,1981,94:27388k
[6]Mandal G,et a1.C A,1981,94:2037g
[7]Mandal G,et a1.C A,Indian J Chem Seet B,1983,22B(9)
[8]Haq Q N,et a1.C A,1983,98:14377p
[9]袁阿兴,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16(5):292
[10]Takayuki,et a1.Chem Letts,1972,7:547
[11]王蜀秀,等.植物学报,1989,31(5);389
[12]樊亦军,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2);746
[13]Holdsworth D K,Planta Med,1992,22:54
[14]Speranza G.et a1.Tetra letts,1990,31(21):3077
[15]Speranza G.et a1.I Nat Prod,1992,55(6).723
药理
[1]岳沛华,等.吉林中医药,1991,(1):37
[2]刘雪莉译.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2,3(3):30
[3]吕玉香,等.中医药信息,1987,(3):31
[4]樊亦军,等.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2):746
[5]钟正贤,等.中草药,1995,26(2):83
[6]李成林,等.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5(6):381
[7]王文风,等.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0,21(6):354
[8]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5(4):286
[9]李伟利泽,等.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8,10:314
[10]李伟芳,等.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1):688
[11]袁海龙,等.延边医学院学报,1993,16(4);282
[12]Heggers J P.Phytother Res,1993,(7):48
[13]佐藤佑之,等.药学杂志(日),1990,110(11):876
[14]Stachow A.C A,1985,102:119410y
[15]佐藤佑之,等.药学杂志(日),1991,111(1):51
维药名出处
《注医典》
参考
《中华本草》民族药卷:维吾尔药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