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槟榔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Bing lang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巴塔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认药白晶鉴》称:“灰绿色高大树之种子,茎粗细均匀。该树具长绿色叶,种子外裹着三层紧密的麻丝状果皮,内含圆球状棕紫色种子。”《无误蒙药鉴》所述内容同上,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槟榔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巴塔即高优(槟榔)。
中药材基原
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槟榔 Areca catechu L. 乔木,高10~18m,不分枝,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叶在顶端丛生;羽状复叶,长1.3~2m,光滑,叶轴三棱形,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长30~70cm,宽2.5~6cm,基部较狭,先端小叶愈合,有不规则分裂。花序着生于最下一叶的基部,有佛焰苞状大苞片,长倒卵形,长达40cm,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单性,雌雄同株;雄小花多数,无柄,紧贴分枝上部,通常单生,很少对生,花萼3,厚而细小,花瓣3,卵状长圆形,长5~6mm,雄蕊6,花丝短小,花药基着,退化雌蕊3,丝状;雌花较大而少,无柄,着生于花序轴或分枝基部,花萼3,长圆状卵形,长12~15mm。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长5~6cm,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时红色。每年2次开花,花期3~8月,冬花不结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原产于马来西亚。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有栽培。
栽培与养殖
采收加工
冬、春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种子呈扇球形或近圆锥形,高1.5~3.5cm,底部直径1.5~3cm。表面淡黄棕色或淡红棕色,具稍凹于浅色的网状沟纹,底部中央有凹陷的珠孔。其旁有一明显瘢痕状种脐呈新月形或三角形,表面常附着少量灰白色内果皮碎片。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类乳白色与棕红色相互交错形成的大理石样纹理。气微,味涩,微苦。 以个大、体重、坚实、无破碎、断面色鲜艳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种皮为数层切向延长的扁平细胞组成,内含棕色物质(鞣质),石细胞形状,大小不一,常可见细胞间隙。外胚乳为数列较大薄壁细胞,壁稍厚,内含棕红色物质(鞣质),并散有少数维管束,无细胞间隙。内胚乳为白色多角形细胞,壁厚,壁孔大,而形成珠状,内含油滴及糊粉粒。种皮和外胚乳常折合插入内胚乳中,形成错入组织。 粉末特征:棕紫色 ①内胚乳细胞极多,多破碎,无色。完整者多角形或类方形,胞间层不甚明显,壁半纤维增厚,纹孔较多。类圆形或短圆形。②外胚乳细胞无色,纹孔少数,细小,孔沟可察见,胸腔内大多充满红棕色至深棕色物。③种皮石细胞多呈鞋底形,纺锤形,亦有多角形或长条状,壁厚5~12μm,淡黄棕色,纹孔少数,裂缝状,有的胞腔内充满淡红棕色物。 理化鉴别 取粉末约0.5g,加水4ml及s%硫酸1滴,微热数分钟滤过,取滤液滴于载玻片上,加碘化铋钾试液1滴,即显棕红色混浊,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色的球晶或方晶。(检查槟榔碱)
化学成分
种子含总生物碱0.3%~0.6%,主为槟榔碱(arecoline),去甲基槟榔碱(guvacoline),槟榔次碱(arecaidin),异去甲基槟榔次碱(isoguvacine)等;含缩合鞣质15%,主要有右旋儿茶精,槟榔鞣质(arecatannin)A、B等;此外含脂肪油14%,主要有棕榈酸、油酸、硬胀酸等;甘露糖(mannose),半乳糖(ga-lactose),蔗糖(saccharosek),槟榔红色素(areaolrad),氨基酸等[1]。
药理作用
1.驱虫作用  槟榔碱是槟榔驱虫的有效成分,对猪肉绦虫的全虫有麻痹作用,使其瘫痪,疗效较高。对牛肉绦虫仅能麻痹头节及未成熟的切片。对孕卵片仅能使之变软,但不能麻痹,故疗效低。按榔对钩口线虫、无钩口绦虫及短小绦虫亦有较强的麻痹作用[1]。实验证明,30%槟榔煎剂40min可使犬短小绦虫强直乃至死亡[2]。槟榔能使绦虫体引起迟缓性麻痹,触之则虫体伸长而不易断,所以能把全虫驱出,槟榔的麻痹作用在于绦虫的神经系统,而不在肌肉。槟榔对蛔虫可使之中毒,而对钩虫则无影响。体外实验表明槟榔煎剂对鼠蛲虫有麻痹作用[2]。
2.抗病原体作用  槟榔水浸液(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煎剂和水浸剂对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与其中所含鞣质有关[4]。
3.拟胆碱作用  槟榔碱刺激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与乙酰胆碱相似,较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及蝇蕈碱作用强,嚼食适当的槟榔碱可增加食欲。犬灌服槟榔煎剂0.9g/kg,平均开始下泻时间为65min,下泻次数为5.4次,故可促进虫体排出[5]。对中枢神经尚有拟胆碱作用。给脑室内注射槟榔碱大剂量(10.4mg/kg),可引起兔行为兴奋,出现流涎、抽搐、咀嚼、心率减慢、呼吸兴奋,但维持时间短,小剂量(0.1g/kg)兴奋作用不明显,提示槟榔碱可能是混合型M胆碱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激动中枢不同亚型M受体[6,7]。
4.毒性  过量槟榔碱引起流涎、呕吐、利尿、昏睡及惊厥。大量服用槟榔可致动物中毒与死亡,槟榔煎剂给小鼠灌胃的LD510为120±24g/kg[8]。槟榔碱给小鼠灌胃的最小致死量(MLD)为100mg/kg,犬的MLD为5mg/kg,马的MLD为1.4mg/kg[9]。
性味
味苦、辛,性温。 《蒙药学》:“味微苦、涩,性平,温。”
功效
祛寒补肾,利尿,固齿,驱虫。
主治
主治睾丸坠痛,腰膝关节酸痛,肾寒,肾赫依,慢性肾病,蛔虫病绦虫病。 《认药白晶鉴》:“治口腔疾病和肾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腰胯坠痛,腰膝关节酸痛 槟榔25g,石榴15g,肉桂荜茇、白豆蔻、干硇砂各10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七味槟榔散) 2.治肾寒,浮肿,水肿 木香50g,土木香草果仁、白豆蔻高良姜各25g,槟榔45g,苏木100g。制成煮散剂。每次3~5g,每日1~2次,水煎服。(《观者之喜》七味润僵汤)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李广勋.中药药理毒理与临床.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2.311(2)Kumari H 1,et a1.C A,1964,60:8350c 药理 (1)李仪奎,等.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211 (2)韩问春,等.中药研究汇编.东北医学图书出版社,1953.929 (3)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4)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525 (5)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槟榔与使君子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槟榔钻
槟榔
槟榔
槟榔青
槟榔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