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苗族医学 > 苗族医药 > 正文
地锦草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Di jin cao
苗药名
苗药拼音
别名
毕日达萨金,乌兰-乌塔素-乌布斯,特尔根-札拉
考证
本品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称:“……细长的红色茎匍匐地面,茎间开灰红色小花,种子状如荞麦,味甘。”并附植物形态图1幅。上述植物形态及附图特征与蒙医所沿用的地锦草之形态特征相符,故认定历代蒙医药文献所载的毕日塔萨金即玛拉干-札拉-乌布斯(地锦草)。
中药材基原
大戟科植物地锦草的全草。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地锦草 Euphorbia humifusa Willd. 一年生草本,含白色乳汁。茎通常从根际成二歧分为数枝,平卧地面,呈红色,通常无毛。叶2列对生;椭圆形,长5~10mm,宽4~6mm,先端圆,基部不等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绿白色;叶柄极短;托叶线形,通常3深裂。杯状聚伞花序,单生于枝腋或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淡红色,边缘4裂;腺体4枚,椭圆形;雄花数朵和雌花1朵同生于总苞内;雄花雄蕊1;雌花位于花序中央,子房有长柄,3室,花柱3,2裂。蒴果扁卵形而小,有3棱,无毛。种子卵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田野路旁及庭院间,分布于全国各地。
栽培与养殖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蔽,较耐湿、以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可与玉米间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秋季9~10月待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贮藏备用。春播3~4月,种子与草木灰拌匀,条播,按行距15cm开条沟,将种子均匀播入沟内,薄覆细土,稍加镇压。 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及时拔除杂草。施肥以人粪为主。待玉米收获后要加强田间管理,促使植株旺盛生长。
采收加工
夏、秋间采收,去净泥土及杂质,晒干。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本品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平展后呈长椭圆形,长5~10mm,宽4~6mm;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茎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无臭,味微涩。 以叶色绿、茎色绿褐或带紫红色、具花果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呈长圆形,有4个棱角,其中2个更明显。表皮细胞1层,棱角处有厚角组织;皮层部散有多数乳汁管,直径7~15μm。中柱鞘纤维呈断续的环状排列。韧皮部狭窄,形成层环不明显。木质部较宽,导管呈放射状排列。髓部较大,中空。 叶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向外突起,下皮表皮细胞更明显,呈乳头状。栅栏组织为1列柱状细胞,排列紧密。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排列疏松。叶脉维管束细小,有明显的维管束鞘。 叶表面观:非腺毛一般由4~8个细胞组成,长400~900μm,表面不光滑,有较密而细小的突起。气孔不等式,下表皮垂周壁波状弯曲。 粉末特征:绿褐色。叶脉周围细胞正面观类长圆形,整齐紧密地排列在叶脉两侧;细脉末端周围细胞放射状排列成圆形。叶脉周围细胞横断面观,可见叶脉维管束周围有5~8个细胞呈放射状排列成圆形的维管束鞘。种皮细胞多成片存在,黄棕色,其正现面细胞呈多角形,直径约13.6μm,壁极厚,胞腔小、分枝状无节乳汁管,内含颗粒状物质,茎中乳汁管较粗;直径约16μm,叶中乳汁管较细,直径6~9μm。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20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用石油醚提取3次,将甲醇提取液浓缩至4m1,供以下实验用:①将提取液滴在滤纸上,滴加l%的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斑点加深为深黄色。取提取液2m1,加入数滴浓盐酸及少量镁粉,溶液呈红色。(检查黄酮类)②将提取液滴在滤纸上,再搞加0.l%溴酚蓝溶液,立即在蓝色的背景上显黄色斑点。(检查有机酸) (2)取粗粉2g,加20ml水,在60℃水浴上加热lh,滤过,取滤液lm1,加入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溶液呈蓝黑色;取滤液2m1,加入氯化钠明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检查鞣质)
化学成分
全草含黄酮类,没食子酸(gallic acid);叶含鞣质12.89%,又分离出没食子酸甲酯及槲皮素(quercetin)。此外,地锦草含槲皮素苷类和山柰素苷类,昔元分别为槲皮素和山柰索。鞣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焦性没食子酸类(46%)和焦性儿茶酚(39.4%)。另外含生物碱及挥发油。尚含内消旋肌醇[1]。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本品煎剂及乙醇提取液,地锦草素(黄酮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地锦草对白喉杆菌、痢疾杆菌、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等亦有较强的抗菌作用[1]。
2.止血作用  全草干粉末撒于狗股动脉切开处,止血效果明显[1]。
3.中和毒素作用  本品100%、50%、25%酊剂经动物试验证明,本品对白喉毒素有明显的中和作用。本品的抑菌、杀菌和“中和”白喉毒素的作用以酊剂效果好,煎剂次之,浸剂较差[1]。地锦草能减轻“六六六”所造成的小鼠各脏器如心、肝、脾、肾组织的损害[2]。
4.抗氧化作用  地锦草总黄酮呈剂量依赖性的抗氧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氧化作用[3]。
性味
味苦,性平。效钝、浮。 1.《金光注释集》:“味甘,消化后味甘,性钝、泻、湿。” 2.《无误蒙药鉴》:“味苦。”
功效
止血,燥协日乌素,愈伤,清脉热。
主治
主治鼻衄,外伤出血,吐血咳血,月经淋漓,便血等各种出血;皮肉伤,脉伤,筋伤,骨伤等各种外伤;以及脉脓癌,中风,白脉病,协日乌素症。 1.《认药白晶鉴》:“燥脓血,协日乌素。” 2.《蒙药学》:“止血,燥协日乌素,愈伤,清脉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煮散剂,3~5g;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附方
治鼻衄,外伤出血,吐血,咳血 红花熊胆各50g,豌豆花40g,射干檀香、地锦草各35g,朱砂木鳖子(制)各25g。制成散剂。每次1.5~3g,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蒙医药方汇编》八味止血红花散)
制剂
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21 药理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21 (2)马同江,等.现代应用药学,1987,4(5):6 (3)李宝山,等.时珍国医国药,1998,19(4):328
苗药名出处
参考
《中华本草》蒙药卷
相关文章
地锦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