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傣族医学 > 傣族医药 > 正文
羊耳菊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汉语拼音
Yang er ju
傣药名
娜罕
别名
牙浪
中药材基原
为菊科植物羊耳菊的根和全草。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羊耳菊 Inula cappa(Buch.-Ham.)DC. 亚灌木,高l~2m。全株被污白色或浅褐色绢状或绵状密茸毛;茎枝直立,圆柱形,被绵毛,少分枝,有纵细沟。叶互生,无柄或有短柄,长椭圆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稍有小齿,上面绿色,有腺点,被粗毛,背面被厚绢毛或灰白色绵毛。头状花序多个密集于长的总硬上,在枝顶排成圆锥状;总苞卵形,苞片短,密被毛;花黄色,外围舌状花雌性,舌状花冠先端为3裂,中央管状花两性,先端5裂;雄蕊5,花药基部矢形,有长尾。瘦果,圆柱形,有棱,被白色长绢毛。花果期6~12月。 生于海拔300~2600m的阔叶林下、向阳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四川、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夏、秋季采割全草,春、秋季挖根,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根圆柱形,长5~30cm,直径可达1.5cm,有分枝,表面深褐色,断面黄白色,粗的根中间黑色。茎圆柱形,少分枝,直径0.3~1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密被短茸毛。单叶互生,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16cm,宽l~5cm,深绿色,上面密被糙毛,下面密被银灰色绒毛,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近楔形,边缘具齿;叶柄短。头状花序集成聚伞状复总状花序,胞生,花小,边缘为舌状花,中央为管状花。瘦果长圆柱形,有冠毛。气微、味苦、微甜。
化学成分
皮含羽扇豆醇(lupe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acid),辛酸(caprylic acid)等[1,2]。 地上部分含L一肌醇一1,2,3,5一四当归酸酯(L-inositol-l,2,3,5-tetraangelate),百里香酚(thymol),β-金合欢烯(β-far-nesene),角鲨烯(squalene)[3]。 全草含7,5’一二甲氧基一3,5-2’一三羟基黄酮(7,5’dime-thoxy-3,5’,2’-trihydroxyflavone)等黄酮类化合物[4]。
药理作用
羊耳菊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对氨水喷雾引咳有止咳作用,但无祛痰及平喘作用[1]。
性味
味微苦,气臭,性平。入水、风塔。
功效
除风散寒,行气止呕,止汗,止泻,止血。
主治
主治“哦贺来”(多汗症),“拢蒙沙嘿”(腹痛腹泻,赤白下痢),“纳勒来”(崩漏),“兵哇嘎,贺接贺办,短混列哈”(风寒感冒头痛头昏,恶心呕吐),“鲁旺害埋”(小儿高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20g;或根适量,磨汁。
注意事项
附方
1.治“哦贺来”羊耳菊根30g。煎汤,红糖适量为引,内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2.治“拢蒙沙嘿”羊耳菊根20g,金花果10g。煎汤内服。 3.治“纳勒来”羊耳菊根30g,香附15g。煎汤内服。(2、3方出自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4.治“兵哇嘎,贺接贺办,短混列哈”,“鲁旺害埋”羊耳菊根、腊肠树果实各运量。磨于米汤,内服、(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药物分类
植物药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Singha J.C A,1984,101:35914g [2]Saxena V K,et a1.C A,1985,103:102044e [3]Bohlmann F,et a1.Phytochemistry,1982,21(3):780 [4]BhardwaJ D K,et a1.C A,1983,98:179028p 药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698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参考
《中华本草》傣药卷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