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民族医药
民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名族医药 > 瑶族医学 > 瑶族药学 > 正文
双亮
民族医药数据查询 字体:
  
一级分类
常用植物药
二级分类
分类
年份
sang ndiangx
别名
来源
桑科植物桑Morns alba L.的根皮、枝、叶。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单叶互生,卵形或宽卵形,长5~10(~20)厘米,宽3~8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边有粗锯齿或不规则分裂,下面沿脉有疏毛,脉腋有簇毛。花单性,雌雄异株,穗状花序腋生,雄花序1~2.5厘米,雌花序长5~10毫米。聚花果长1~2.5厘米,肉质,熟时黑紫色或白色,味甜可食。花期4月,果期5月。
生态分布
国内各地栽培。产于广西各地县市;分布于全国各省份。
采集加工
根、枝全年可采,切片或段晒干,叶夏秋季采,晒干备用。
性味
味甘、微苦,性寒。
功效
祛风,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传统应用
叶,治感冒发热咳嗽头痛、头晕目眩、咽喉肿痛、牙痛、吐血、头面浮肿、脚气病、摇头风。枝,治风湿痹痛、风湿性关节炎、肩臂疼痛、四肢麻木、瘫痪高血压。根,治肺热咳嗽、哮喘、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叶6~15克,根枝15~30克,根白皮6~9克,水煎或浸酒服。
方例
1.咳嗽气喘 双亮(桑)白皮15克,公盖(蔓胡颓子)叶12克,培八亮(枇杷)叶9克,强随咪(石仙)10克,罗汉表(罗汉果)半个,水煎取汁,每天分3次冲蜜糖服。 2.水肿腹胀 双亮(桑)白皮15克,甘仔()陈皮、双()皮各15克,油必旧(茯苓)皮23克,水煎服。 3.癫痫 双亮(桑)根15克,谷沙美(谷沙藤)6克,茶敬(玉叶金花)15克,水煎服,并用各药的叶适量,水煎洗身。
化学成分
叶含:(1)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牛膝甾酮,蜕皮甾酮[1],豆甾醇菜油甾醇,羽扇豆醇,β-谷甾醇及其乙酰衍生物[2,3]和β-香树脂醇[4]等。 (2)黄酮及其甙类:芸香甙,槲皮素[5],异槲皮甙[6],桑甙即槲皮素-3-葡萄糖甙[7],桑黄酮I[8]。 (3)香豆精及其甙类:香柑内酯[4],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4,9],东莨菪甙[9],羟基香豆精[10]。 (4)挥发油:酸性部分含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缬草酸,异缬草酸,已酸;酚性部分含水杨酸甲酯,愈创木酚,邻苯甲酚,间苯甲酚,对苯甲酷[11],丁香油酸等[12]。 (5)氨基酸及小肽:氨基酸含量1434.77μmol/g(干重),主要为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甘氨酸[13,15]。此外,尚有γ-氨基丁酸,2-哌啶酸,5-羟基-2-哌啶甲酸,脯氨酸,精氨酸,肌氨酸[14],亮氨酸,异亮氨酸,氨酸,缬氨酸,色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丝胺酸,赖氨酸[15]以及谷胱甘肽,90%以上为氧化型[16]。 (6)生物碱:腺嘌吟,胆碱,胡芦巴碱[17]。 (7)有机酸及其他化物:绿原酸[9],延胡索酸,棕榈酸,棕榈酸乙酯[10],叶酸,亚叶酸[18],维生素C(90%以上为还原型[16])。精氨酸葡萄糖甙[6],C28及C30~C34烷烃[4],内消旋肌醇[19]及溶血素[20]。
药理
1.降血糖作用  桑叶和蜕皮甾酮对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糖尿病,或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抗胰岛素血清引起的小鼠高血糖症均有降血糖作用[1,2]。蜕皮甾酮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糖原,但对正常动物的血糖水平无明显影响[2]。有人认为桑叶中所含的某些氨基酸能刺激胰岛素分泌,为体内胰岛素分泌和释放的调节因素[3]。
2.抗菌作用  1g/ml鲜桑叶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和炭疽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和绿脓杆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4]。桑叶水煎剂高浓度溶液在体外有抗钩端螺旋体作用[5]。
3.毒性  将10%桑叶注射液注射于股四头肌或滴入兔眼结膜囊内,未发现有局部刺激作用;豚鼠过敏反应试验为阴性;体外试验对羊红细胞未见溶血反应[6]。在亚急性毒性实验中,用桑叶注射液人用量的60倍剂量,连续给小鼠腹腔注射21d,对内脏器官无损害;如给予更大剂量,则对肝、肾、肺等产生变性、出血性损害[6]。
化学成分参考文献
[1]竹本常松等:《药学杂志》,(日),1967,87(6):748。
[2]Mieko Suzuki,et al.Chem Pharm Bull,1966,14(9):1049.
[3]Kinichi Naito,et al.C A,1964,60:7141g.
[4]El-Khrisy E A M,et al.C A,1992,117:86802g.
[5]内藤谦一:《医学中央杂志》(日),1970,259:51。
[6]Yasuji Hamamura,et al.C A,1957,51:18140b.
[7]内藤谦一:《医学中央杂志》(日),1970,259:52。
[8]Zenyaku Kogyo Co Ltd.C A,1983,99:164007c.
[9]Uno Tadoko.C A,1972,77:98769v.
[10]Kinichi Naito,et al.C A,1965,63:4572d.
[11]Masayoshi Yamazaki.C A,1967,67:776r.
[12]Yamazaki A.C A,1968,69:103806w.
[13]Lu Shunlin,et al.C A,1989,111:22513g.
[14]Yoshikazu Kondo.C A,1958,52:17407i.
[15]Vasuki Kambam,et al.C A,1971,74:95489f.
[16]Kitaro Katai,et al.C A,1951,45:2544d.
[17]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第一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6:121
[18]Kinsuke Kondo,et al.C A,1954,48:9486a.
[19]Kinichi Naito,et al.C A,1964,60:14765e.
[20]Keio Aizarra.C A,1955,49:14052g.
药理参考文献
[1]Sharaf A A,et al.C A,1963,60:4650g. [2]Yoshida T,et al.Biochem Pharmacol,1971,20(12):3263. [3]刘亚光:《新中医》,1979(1):50。 [4]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等:《湖南医药杂志》,1974,(4):50。 [5]徐州医学院:《新医学资料》,1971(1):27。 [6]山东省临沂县卫生局,卫生防疫站等:《中草药通讯),1972,(6):334。
附注
出处
中国瑶药学
相关文章
双亮端
双亮变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