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方剂现代应用 > 正文
半夏泻心汤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别名
处方来源 汉·《伤寒论》。
剂型 汤剂
药物组成 半夏、干黄芩黄连人参甘草大枣
加减
功效 和胃降逆,并结除痞。
主治 脾胃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滑。用于治疗胃溃疡病为主的消化系疾病。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日1剂水煎服。
用药禁忌 本方辛开苦降,阴虚呕逆者忌用。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 1.消化道疾病:用本方:半夏10g,黄芩6g,干姜6g,太子参12g,黄连6g,甘草6g,大枣5g。日1剂水煎服,7剂为1疗程。治疗消化道疾病70例中,男48例,女22例;年龄18-72岁,其中23-55岁47例;病程25日至8年。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各项检查指标结果正常为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检查指标尚未完全达到标准为有效;临床症状及各项检查指标无改善为无效。结果:痊愈61例,有效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3%。又用本方:党参15g,半夏10g,黄连3g,黄芩6g,干姜10g,大枣4枚,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10日为1疗程。服药期间忌烟酒、辛辣、肥腻、生冷之物,避免情志刺激。治疗消化系疾患85例,年龄22-60岁;病程8日至21年。消化性溃疡37例,疗效标准: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内窥镜见溃疡消失或疤痕;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内窥镜下溃疡面缩小一半以上;有效:症状减轻,内窥镜下溃疡面缩小一半以下;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内窥镜下溃疡无变化或增大。结果:痊愈30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慢性胃炎48例,疗效标准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疾病专业委员会1989年11月制定的试行方案为准,结果:治愈26例,占54.2%;显效13例,占27.1%;有效4例,占8.3%;无效5例,占10.4%;总有效率为89.6%。
2.慢性胃炎:用本方:半夏9g,黄芩9g,黄连6g,干姜6g,党参9g,炙甘草6g,大枣5枚,日1剂水煎服。并配合庆大霉素80mg,加温开水5ml,每日3次空腹时服用。服药30分钟内不要饮水及进食。连续服用20日为1疗程。治疗慢性胃炎50例中,男31例,女19例,病程l-5年以上;年龄9-62岁;均经胃肠钡餐透视或胃镜检查确诊。疗效评定参照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88年制定的“胃脘痛”的疗效标准,结果:痊愈(胃脘痛止,其它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14例;好转(胃脘痛缓解,次数减少,其它症状好转)33例;无效(胃痛发作如故)3例;总有效率为94%。
又用本方加减: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胃脘痛重者,加炒白芍玄胡;胃脘痞闷重者加木香川芎;嗳气重者,加柴胡陈皮;纳差甚者加炒白术、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便溏重者,加茯苓苡仁;便秘者,加全瓜蒌;吞酸嘈杂,加吴萸瓦楞子;血瘀者,加丹参当归;舌苔垢腻者,加车前子,佩兰;虚寒者,易干姜为炮姜。治疗浅表性胃炎60例,结果:胃镜检查恢复正常及症状全部消失为临床痊愈,共4例;症状不同程度减轻为好转,共53例;胃镜检查及症状无变化为无效,共3例;总有效率为95%。
又用本方化裁:半夏、黄芩、黄连、干姜、党参、大枣、甘草,水煎服,日2次,每日1剂。纳差,加焦三仙;兼两胁胀痛加郁金香附川楝子;兼口苦口干选加山栀龙胆草;泛酸嗳气者加瓦楞子、砂仁;兼腹胀者加木香、台乌、枳壳;有针刺样痛者加丹参、三七粉;大便干者加生大黄等。治疗浅表性胃炎62例中,男性35例,女性27例;病程几个月至3年。结果:自觉症状消除,胃镜复查正常为临床痊愈,共10例;主要症状明显消失,胃镜复查好转,程度减轻为显效,共30例;自觉症状有所减轻,胃镜复查无改变为有效,共18例;自觉症状及胃镜复查均无改变,为无效,共4例;总有效率为93.54%。
3.萎缩性胃炎:李寿山等治疗萎缩性胃炎80例,其中脾胃虚滞湿夹寒热证49例,治予益气健胃,和中消痞。用半夏泻心汤蒲公英、丹参、白芍为主随症加减,兼气滞血瘀加香附、降香;偏虚寒加桂枝吴茱萸;夹湿热者加苦参、佩兰叶;食滞加内金、炒麦芽;气血两虚加黄芪、当归;有肠腺化生者加半枝莲、生苡仁、鸡内金。结果:49例中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1例(“肠化”显效4例,改善、稳定各2例)。
4.糜烂性胃炎:用本方加减:制半夏9g,黄芩6g,干姜3g,黄连3g,甘草3g,大枣5枚,蒲公英15g,红藤30g,日1剂水煎服,2次分服。治疗糜烂性胃炎38例中,男30例,女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7岁,平均39.7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半个月,平,均3.5年。结果:胃粘膜糜烂和临床症状均消失为痊愈,共28例;胃粘膜局部轻度糜烂,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为好转,共7例;胃粘膜糜烂和临床症状未改善为无效,共3例;总有效率为92.1%。
5.贲门痉挛:用本方加减:法半夏、黄芩、甘草、党参、旋覆花各10g,黄连、干姜各5g,代赭石、大枣各30g,脚痛加仁、延胡索各10g;呕吐加竹茹5g,茯苓15g;精神抑郁加柴胡、香附各6g;阴虚者去干姜、党参,加南沙参麦冬各10g;便秘加大黄5-10g。日1剂水煎服,病情好转后改为隔日1剂。治疗贲门痉挛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1-30岁12例,31-40岁23例,41-50岁6例;病程3个月以内9例,3-6个月14例,6个月以上至1年8例,l年以上至3年6例,3年以上4例;其中最少服药5剂,最多服药30剂,大多为10-20剂。结果:29例痊愈,8例显效,4例无效。
6.幽门梗阻:用本方;半夏10g,黄芩6g,干姜3g,人参3g(或党参10g),炙甘草3g,黄连2g,大枣4枚。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20g。水煎两次去渣,混合得药液300ml,分3次口服,服完1剂之后,若无不良反应,自第2剂之后,均于每次服药后1小时试进软食少许,仍无不适,渐加食量。治疗幽门梗阻50例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者80岁。诊断标准:有典型溃疡病史或已确诊胃癌患者,表现为①呕吐;②停进饮食4小时后,上腹仍有露水音,见有逆蠕动胃型;③上消化道X线检查,钡剂通过幽门管受阻者。疗效标准:用药1周,症状消失,停药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者为痊愈;用药期间,呕吐等主要症状消失,可进软食,停药后复发,再用药仍有效者为有效;用药1周,呕吐等主要症状无改善者为无效。结果,治愈7例,好转38例,无效5例。
7.胃脘痛:用本方;半夏12g,黄芩9g,党参6g炙甘草6g,黄连3g,干姜6g,大枣3枚.日1剂水煎服。治疗胃脘痛30例中,女19例,男11例;年龄20-50岁;钡餐透视确诊为胃窦炎者10例,十二指肠球都溃疡4例,胃溃疡1例,浅表性胃炎15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钡餐透视无异常)14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钡餐透视好转)9例;有效(临床症状减轻,钡餐透视无改变)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8.急性胃肠炎: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急性肠炎100例,若腹泻每日5次以上者黄连加倍为6g,发热重者加葛根9g,呕吐或腹中冷痛明显者加生姜5g,腹胀明显者加枳壳6g,煨木香9g。经治疗3日后,治愈78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
9.慢性结肠炎:黄炳初治疗慢性结肠炎15例,以半夏泻心汤加煨葛根、菝葜白花蛇舌草各30g,蒲公英15g为基础方。腹痛甚者加金铃子10g,玄胡索6g;腹泻次数多者加煨诃子10g。经1-4月治疗,痊愈12例,好转3例。
10.上消化道出血:乐才文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9例,以半夏泻心汤加花蕊石12g,节、白芨各15g为基础方。伴肝郁胃者加丹皮青皮栀子炭;气血虚弱者加白术、黄芪、当归;胃阴亏虚者加沙参、玉竹生地。结果:呕血停止,大便潜血连续3次转阴38例,止血时间为3-6日,平均4.3日。
11.增酸性细胞增多症:用本方:制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各10g,干姜8g,炙甘草或生甘草5g,大枣3-5枚,伴荨麻疹者加防风15g;气血虚弱者加黄芪15g,当归10g;气滞血瘀者加柴胡、郁金各10g;腹痛剧烈者加厚朴10g,生白芍20g;阴虚内热者加地骨皮、马梅各10g。每日1剂,水煎汁分2次服。治疗嗜酸性细胞增多症31例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最小10岁,大者30岁以上;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6年。结果:腹痛全部消失,EOS绝对计数多次检测达到正常值。
12.妊娠恶阻:徐小林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恶阻25例,服药6剂,痊愈19例,有效6例。
药理作用 具有抗胃溃疡,抗缺氧,镇吐、止呕、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
1.防治胃溃疡:(1)对大鼠幽门结扎性胃溃疡,预防性给药能显著缩小溃疡面积,但对胃液总量、胃液游离酸度、胃液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略呈抑制,但与对照组相比并不显著,推测其防治效果由于增强粘膜、粘液屏障、促进受损粘膜再生修复所致。(2)对大鼠醋酸性胃溃疡治疗性给药。亦能显著降低溃疡面积,方中甘草也有明显作用,但作用强度不如全方。(3)以消化酶活性为指标,探讨了方中各组成药味的作用,黄芩、甘草能明显抑制酶的活性,人参有相乘作用,大枣则起拮抗,黄连与黄芩相伍能加强黄芩的作用,黄连与黄芩甘草药组相伍却降低了后者的作用。
2.抗缺氧:在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氯化钾、结扎两侧颈总动脉等所致的小鼠急性缺氧模型上,给予半夏泻心汤可显著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3.其他:半夏泻心汤的组成药味中,半夏、干姜可止呕、镇吐,黄芩能抗炎、解热、镇痉、镇痛,黄连能兴奋肠道平滑肌。
毒性试验
化学成分
理化性质
生产厂家
各家论述
备注
相关文章
参柴颗粒
健肺丸
小柴胡颗粒
参苏丸
参苏片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