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中国国家基本药物 > 正文
吡哌酸
医药数据查询入口汇总 字体:
  
中西药分类 西药
作用分类 抗感染药物\抗微生物药\喹诺酮类
英文名 Pipemidic Acid
汉语拼音
别名
药物组成
性状 本品为微黄色或淡黄色的结晶性粉末,无臭,味苦。在甲醇或二甲基甲酰胺中微溶,在水或氯仿中溶解极微,在乙醇、乙醚或苯中不溶;在氢氧化钠液或冰醋酸中易溶。熔点:251-256℃,熔融时同时分解。
功效
主治 主要用于泌尿道感染,如前列腺炎、膀胱炎及轻型的肾盂肾炎和肠道感染。
用途
方解
药理作用 吡哌酸与其他喹诺酮类一样,主要作用于细菌细胞的DNA旋转酶(gyrase),干扰细菌DNA的合成而引起细菌死亡。抗菌谱主要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沙雷菌属、伤寒杆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和庆大霉素、羧苄等西林等合用可获协同作用。对肠球菌及厌氧菌无效。抗菌活性比萘啶酸强和广,但不如氟喹诺酮类。
体内过程 吡哌酸口服后可部分被吸收,单次空腹口服1g和2g,服药后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分别为5.4μg和10.3μg/ml;服药后6-8小时分别下降为2.3μg和4μg/ml。进食后服药1g,血浓度较空腹服稍低,达峰时间为2小时,血药峰浓度4-5μg/ml。本品的蛋白结合率为30%,t1/2约为5-6小时。吸收后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和体液中,除脑和脑脊液外,吡哌酸在肾、肝、胆汁和尿液中的浓度超过同期血药浓度。仅少量本品经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在前列腺液及前列腺组织中可发现其达治疗浓度,可以通过血液透析透出。吡哌酸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70%于24小时内以原形自尿中排出,进食后服药1g,24小时内尿中仅排出40%,约20%由粪便排出。
剂型 片剂
规格 片剂:0.25g,0.5g。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每日1-2g,分2-4次服用。16岁以下小儿不宜用本品。
不良反应 吡哌酸毒性较低,不良反应较少,很少有因不良反应而停药者。但如用药量增大,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加。 1.胃肠反应较多见,发生率为5%-7%,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稀便或便秘等。 2.皮疹及全身瘙痒较少见。 3.偶有眩晕头痛、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过性升高。 4.曾个别报道有中毒性表皮坏死溶解症(Lyell综合征)者。
注意事项 1.吡哌酸和萘啶酸化学结构相似,患者对萘啶酸过敏者,对吡哌酸也有可能发生交叉反应。 2.吡哌酸可透过胎盘,也可自乳汁分泌,可对婴儿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孕妇及哺乳妇女不宜用本品。 3.动物实验对幼小动物可致关节软骨病变,因此小儿禁用。 4.有中枢神经系疾病、抽搐癫痫史、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服药过程中时间长者需作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测。
贮藏 密闭保存。
备注
相关文章
吡哌酸片—吡哌酸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吡哌酸原料药—吡哌酸的测定—非水滴定法
吡哌酸胶囊—吡哌酸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吡哌酸
吡哌酸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