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考研院校 > 华中华南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 院校概况 > 正文
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历史沿革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8/7 字体:

 

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

公共卫生学院历史悠久,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卫生早期教育发展,二是教学、科研机构的发展。
一、公共卫生早期教育
    同济公共卫生学教育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西·宝隆(Erilch Paulun)博士创办上海德文医学堂的初期,即已开设有卫生学课程,由德国江哥斯博士讲授。1913年6月始设卫生学馆,并在宝隆医院地基南边正式建成德式三层楼房一栋,作为卫生学馆和病理学馆等用房。1932年10月同济大学医学院增设公共卫生讲座,由李宣果教授负责讲授,卫生学馆改为公共卫生学馆。为了使研究公共卫生的学生有实习场所,同时也有益于公共卫生事业发展,1933年3月同济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市卫生局合办吴淞区卫生事务所及公共卫生学研究所,时由李宣果教授任所长。同年,同济医学院为了推进公共卫生学的发展,保送医学生林竞成、孔麒到内政部卫生署公共卫生训练班培训,结业后分配到吴淞区卫生事务所工作。1935年同济大学医学院遵照教育部的规定,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有关规则,其中规定医学生最后一年实习,必须安排一个月的公共卫生实习,因而有李宣果教授带领高年级医学生到北平考察公共卫生约一个月。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吴淞区卫生事务所因毁于上海“八一三”战火而被迫停办。同时,同济大学医学院离开上海迁移内地办学,公共卫生学馆主任由细菌学馆主任杜公振教授兼任。抗战胜利后,医学院于1946年迁回上海。
二、教学、科研机构发展
    1、上海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47-1949)
1947年10月,同济大学正式聘林竞成(时任附属中美医院院长)为同济大学公共卫生学教授、公共卫生学馆主任,此后学馆有了较大发展,人员不断增加,先后调入林寿梧、周德、张国高、张求精、陈炎磐等人。1950年,周有尚、杭敏荪毕业留校分配到公共卫生学馆工作,同时还培训了一批公共卫生技士和护士,如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管秀英、史可一等。
    2、中南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馆(1950.2-1955.5)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9月份同济大学医学院与武汉大学医学院、汉口协和医院合并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是年,在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的领导下,学院与武汉市卫生局共建武汉实验卫生所,作为公共卫生实习基地(所址:汉口瑞祥路1号,市传染病院原址),由张求精任所长、陈炎磐任副所长,并派人参加各业务组工作(如周德、张国高、李植正、王祖铭、金珊英、史可一等)。1953年因筹备教学需要,张求精被调回学校,先后由陈炎磐、周德任所长,该所于1954年改为江岸区卫生防疫站。1955年因建系及进行卫生专业教学,大部分人陆续调回学校,只留少数人员如李植正、史可一等,将人事关系转到武汉市卫生局,但仍保持与江岸区卫生防疫站协作关系,作为学生实习和科研基地。公共卫生学馆部分人员迁汉后,1951年就开始承担中央卫生部下达的教学任务,如全国公共卫生学高级师资进修班(15人,1951—1952)、卫生干部专修班(56人,1952—1955)、公共卫生医师专修班(83人,1955—1958),以及承担医疗系本科、专科公共卫生学课程和毕业实习的教学任务,1953年正式招收首届卫生系本科学生。为了筹办卫生系和准备卫生专业课教学,1953年5月决定将公共卫生学馆人员分为几个小组:即保健组织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和劳动卫生学4个教学小组,营养卫生学、妇幼卫生学和学校卫生学,因当时人数较少,组成一个联合小组,在卫生系成立以前,主要承担医疗系学生卫生学教学任务。
    3、武汉医学院卫生系(1955.6-1985)
    解放后,党和国家政府十分重视卫生防疫人才的培养工作,五十年代初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卫生部决定集中力量,在全国先办好六个卫生系。1955年山东医学院和浙江医学院卫生系撤销,二个医学院卫生系部分教师及学生约250人调整来汉与公共卫生学馆合并,准备建卫生系。
    1955年5月13日卫生部下达[1955]卫教字第54号文,同意我校建立卫生系、医疗系和基础医学部。同年6月1日我校正式宣布建立卫生系,由林竞成教授任系主任(1958年后由蔡宏道接任),按照卫生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设立了7个教研组:保健组织学(主任林竞成兼)、流行病学(主任张求精)、卫生学总论(主任蔡宏道)、环境卫生学(主任林寿梧)、劳动卫生学(主任陈炎磐)、营养卫生学(主任刘毓谷)、学校卫生学(主任朱文思)教研组。并先后建立了党、团、工会及系学术委员会等组织,金振涛同志为首任党总支书记,卫生系在党总支领导下进行工作,同年,卫生系教学楼(面积约2800M2)峻工。
    1957年,首届四年制卫生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改为五年制),留系任教达26人,又从外地调入一些教师,大大充实了卫生系的师资队伍。1956年,为了适应科学研究工作发展的需要,经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院批准,在我系建立劳动卫生研究组,组织全校有关单位如劳动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卫生、保健组织、生理、生化、内科等教研组,开展协作进行劳动卫生(工厂卫生)调查研究工作,卫生部每年拨给经费,并有专职人员编制。1960年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劳动卫生研究组撤销,部分人员和设备调往有关单位。
    1962年,为了加强卫生专业临床教学,经医学院领导同意,由两个附属医院抽调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皮肤科教学人员14人,组成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负责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教学基地设在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学生借住在市粮食学校,教学办公室也设在粮食学校,设秘书及辅导员各1人、工作人员和工人各1人。1963年,根据卫生部通知,由我院蔡宏道教授组织主编全国教材《卫生学及卫生检验技术》。1968年“文革”期间,卫生系临床教学小组撤销,各科人员回医院工作,其他人员分别调往有关单位,卫生系学生临床教学工作由附属第一、二医院分担。
    卫生系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960—1961年与武汉市硚口区卫生防疫站建立系站协作,1965年又与硚口区一些工厂、街道、学校进行协作,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教学。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开始,即停课搞运动,这些教学活动被迫中断,当年也中断招生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系108名教职工,除下放农村安家落户、去“五七”干校农场劳动及下乡办教学点外,留系人员基本上分为卫生防疫和职业病防治两大组。1972年卫生专业恢复招生工作(三年制)。为适应当时形势及教学需要,1973年对卫生系组织机构和人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是撤销原有的卫生学总论教研组和学校卫生教研组(1977年恢复),将保健组织学教研组改为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劳动卫生学教研组改为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营养卫生学教研室改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流行病学和环境卫生学教研组分别改为流行病学教研室、环境卫生学教研室。1973年7月医学院临时党委决定由马骏凯、刘学伦(1978年调学校科研处)、吴植恩、王峰同志任卫生系副主任,同年8月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通知,同意蔡宏道教授任卫生系主任。
    1970年12月根据国防工业发展需要,学校组织卫生系及两个附属医院部分医务人员成立325会战工业卫生科研组,承担七机部“325会战”任务。1973年3月学校领导决定该组划属卫生系领导。1978年湖北省教育局与石油化工局批准原科研组建325工业卫生研究室,并修建科研楼房一栋。1979年“325会战”下马,学校下达文件将325工业卫生研究室改为工业卫生毒理研究室,1981年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实行统一领导。自1973年起,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教研室即与有关工厂协作,建立了职业病门诊和病房,1975年又在附属第一医院(协和医院)设立职业病病房,1985年9月根据卫生部(85)卫科教高学188号文,与协和医院合作将原有病房扩充,并指派专人参加职业病专科门诊。1985年卫生部(85)卫防13号文件决定我校为华中地区职业病防治和人员培训中心。
    上个世纪的70年代初期,环境科学在我国经济生活领域兴起,随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人群健康损害的发生,在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确立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1973]158号文件中要求“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和培养技术人才”,我院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中也深刻体会到环保专业干部缺少,为推进环境保护事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支持和领导下,从197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6期环境污染与卫生监测中高级培训班,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急需扩大队伍,输送高级专业人才,1978年,经湖北省教育局[教医(78)17号文]及卫生部[(78)45号文]批准正式建立“环境保护卫生专业”,同年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学生33人,1979年卫生部在成都“医学教育规划”会上将其更名为“环境医学”专业。同时,医学院批准在环境卫生学教研室的基础上增建:环境流行病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监测学4个教研室和环境医学概论、环境医学统计、环境与卫生工程3个教学小组,为了保证卫生专业教学任务的完成,又组建了环境卫生学教学小组。1985年世界银行给卫生部贷款选定环境医学专业为特殊项目,并认定为全国环境医学培训中心,贷款近30万美元,添置了大批教学科研高档仪器。
    自80年代起,为了适应科学研究的发展,学校批准逐步成立了一批研究室,如:1980年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建立社会医学研究室,1983年,流行病学教研室设立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室,1985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和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相继成立相应的研究室,1986年建立职业医学研究室,1988年学校批准成立职业医学研究所,1994年环境卫生学教研室成立了地方病学研究室。
    1984年开始筹建妇幼卫生系,1985年学校正式招收妇幼卫生专业本科学生,筹建期间举办妇幼卫生进修班2期、妇幼卫生专业证书班1期,组织编写、出版专业教材8种。1984年,医学院党委决定卫生系为处级业务部门并决定由梁浩材任系主任,张余庆任系副主任。
    4、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986-2000.4)
1985年卫生部批准同济医学院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86年批准卫生系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12月学校正式任命文历阳副校长兼任院长,陈世蓉任总支书记、常务副院长及任命社会医学研究所和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副所长及各教研室、研究室主任、副主任。
    1986年卫生部批准成立社会医学研究所,下设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居民健康、妇幼保健、老年医学、国际保健5个研究室及《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编辑部。1987年,学校党委批准,社会医学研究所试办健康教育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0人。1989年,学校批准卫生统计教研室试办卫生统计学后期分化专业,首届学生12人。1991年根据教学需要,学校批准增设健康教育教研室,人员编制不变,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改为卫生统计与社会医学教研室。
    1987年,国家教委(87)教高字015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文件中,将环境医学专业列为国家统招专业(编号0202)开始在全国招生。1989年,国家教委(89)教高字021号通知,批准环境卫生(环境医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因为当时学科目录中环境医学专业不是一级学科)。1993年,学校批准成立环境医学系。1976年医学院临时党委批准,成立了环境毒理学研究室。从80年代初,该研究室开始承担农业部及下属单位的新开发农药产品的毒理学评价工作,1997年,学院整合优势力量,向农业部、卫生部申报农药毒理程序评价资质,获准承担1-4阶段的评价工作。
    1988年5月,学校批准将1982年成立的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入公共卫生学院统一领导。1990年9月,为了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经学校研究批准成立“预防医学”教研室,隶属公共卫生学院管理。
    1991年在妇幼卫生专业的基础上,成立妇幼卫生系下设三个教研室:妇女保健学教研室、儿童保健学教研室、妇幼信息管理学教研室。为了适应我国妇幼事业的发展,于1995年开始招收妇幼卫生大专班(三年制)学生,于1997年开始招收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研究生课程班学生。      
    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挂牌我校,陈学敏教授兼任分院院长。同年,由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儿童少年卫生学、预防医学、环境卫生学七个教研室组建成立了预防医学系,还成立了环境医学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至此公共卫生学院辖四个系: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妇幼卫生系、卫生事业管理学系,三个研究所:环境医学研究所、社会医学研究所、职业医学研究所和一个中心: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成为拥有多种专业,不同层次教学和能开展较为广泛领域科学研究的公共卫生教学、科研、培训基地。
    1997年,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研究室经多年努力通过湖北省计量认证,建立了“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中心”,并于1998年5月获卫生部批准,承担保健食品功能学与毒理学的检测、评价工作。 2000年,保健食品功能学检测中心以优异的成绩、较好的仪器设备和出色的管理,再一次通过卫生部专家组的复审。
    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0.5-)
2000年5月,根据国务院、国家教育部要求,原同济医科大学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城市建设学院等四校合并组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正式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1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招生目录,学校院系机构进行学科重组、调整,公共卫生学院设6个系、1个研究所和1个教学实验中心,卫生事业管理学系和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划出,实验医学中心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室整体并入环境医学研究所。同年,医学院进行改革,对行政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和教育职员制,我院有6位同志竞聘到领导岗位,有8位同志聘为教育职员。

相关文章
浙江大学医学院2007年统考专业总分排名
硕士导师—儿科学
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办法及复
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硕士生导师一览表
厦门大学2005年硕士生复试基本分数线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