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颈椎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cervical spondylosis
拚音 JINGZHUIB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骨伤科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综合征。主要症状是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少数有眩晕,猝倒;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严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总称为颈椎病。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颈4.5、颈5.6部位多见。临床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等,各症型间有参杂。
中医释名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部血管、神经、脊髓而产生一系列症状。主要的症状有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严重者有双下肢痉挛,行走因难,以致于四肢瘫痪。
西医病因 颈部损伤、慢性积累性劳损,尤其在工作中的不良姿势和疲劳,均是引起颈脊柱退变的重要原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高。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病的60%。脊髓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15%。椎动脉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10%—15%。交感型颈椎病约占颈椎病的10%。
发病机理 颈椎是人体活动度与负重较大的部位之一,特别是颈4.5和颈5.6椎间盘既是颈部的活动中心,又是承受压力最大和较集中的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期的劳损,以椎间盘变性为先导的颈段脊柱的退变,会产生各种临床表现形成颈椎病。 由于椎间盘变性,髓核和纤维环含水量减少以及耐压性和耐牵性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隙狭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变小。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体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失稳、椎体间活动度加大和轻度滑椎,继而出现小关节功能紊乱、半脱位或错位、黄韧带因刺激肥厚,小关节、钩椎关节、椎板以及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椎体后缘外侧的骨刺以及钩椎关节和小关节的骨刺,连同后侧方隆突的椎间盘,可以挤压神经根或椎动脉。椎体后方的骨刺连同突向椎管内的椎间盘和水肿的后纵韧带是引起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如有颈椎间盘向后突出或颈椎椎体后骨刺者,极易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此外,因颈椎间盘及小关节、韧带的退变,使椎体内外平衡失调,可引起颈部肌肉、筋膜、韧带等损伤表现。
中医病机 颈椎病的形成是由于肝肾亏虚,筋骨衰退加之慢性积累性劳损,以致腠理空疏、气血衰少、筋骨失于濡养,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气滞血瘀所致。
病理 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间盘变性与椎体缘的骨嵴形成,又名骨刺。椎体前缘的骨刺一般不引起临床症状,椎体后缘外侧的骨刺可以突向椎间孔,而钩椎关节的骨刺则可从前向后突入椎间孔,连同向侧方隆突的椎间盘挤压椎动脉。因此,可刺激神经根或引起椎动脉供血不全。椎体后方的骨刺连同突向椎管内的椎间盘和水肿的后纵韧带等,是引起颈脊神经根和颈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颈椎病可分为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神经型。然而在临床上常见的为混合型。 神经根型颈椎病:这是颈椎后外方突出物,包括椎间盘及骨刺,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所致。 脊髓型颈椎病:这是指颈椎的突出物,如椎间盘组织、增生骨刺、肥厚黄韧带压迫脊髓;也可由于颈椎不稳,上述突出物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纤维,反射性地引起脊髓血管痉挛、缺血而产生脊髓损害的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这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向后外方突出的椎间盘、钩椎关节或椎体骨刺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或由于颈椎不稳、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而发生反射性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动脉供血不全。 交感型颈椎病:本型颈椎病为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所致。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本病可分为颈型、痹痛型、瘫痪型、眩晕型,以颈型及痹痛型多见。
1.颈型:中年以后体质渐衰,肝肾气虚,如兼有气血亏虚或劳损、外伤等因素,可致经筋松弛,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头痛等间断发作。
2.痹痛型: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致椎间孔变小,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外感风寒及劳累可明显加重症状,表现为一侧肩臂疼痛,麻木、酸胀、无力等。
3.瘫痪型:肝肾久虚,筋骨萎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萎缩。如兼气血不足,筋骨失养则症状加重,肢体萎废,二便失控。
4.眩晕型: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性眩晕为特征,伴头痛、头重脚轻、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偶有气血俱弱、气陷而突然晕厥跌倒者。
西医诊断标准 颈椎病诊断标准:
1.颈型
(1)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
(2)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
(3)除外颈部扭伤(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2.神经根型
(1)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和骨赘形成;
(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
(5)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
(6)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脊髓型
(1)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央及周围两型。中央型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周围型症状先从下肢开始,又分轻、中、重三度;
(2)X线片上显示椎体后缘多有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出现狭窄;
(3)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4)个别鉴别诊断困难者,可作脊髓造影检查;
(5)有条件者,可作CT扫描检查。
4.椎动脉型
(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
(2)旋颈试验阳性;
(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4)除外耳源性和眼源性眩晕;
(5)除外椎动脉Ⅰ段(进人C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
(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
(7)确诊本病,尤某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8)椎动脉血流图及脑电图仅有参考价值。
5.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X线片有失稳或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
6.其他型:颈椎椎体前鸟嘴样增生压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难(经食管钡剂检查证实)等。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一、颈型(单纯性):患者感颈痛,疼痛向肩背部放散。颈脊椎活动障碍,尤其对某一侧方向活动限制特别明显。颈部肌肉痉挛,常见"落枕"样症状。颈椎棘突或椎旁有压痛,无上肢放射性疼痛。颈部一侧痉挛之肌肉可有触痛。
二、神经根型:颈枕部或颈肩背部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隐痛或剧痛。沿颈脊神经节段走行方向的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串麻感。当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同时上肢感到发沉或无力现象。颈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颈畸形、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受累颈脊神经在其相应棘突旁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阳性。此外,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有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及肌腱反射改变。定位详见‘体检’栏。
三、脊髓型:因为刺激或压迫脊髓的部位及程度不同,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繁多。主要为麻木、酸胀、烧灼感、发僵、无力等症状,且多先发生于下肢,然后发展到上肢;也有先发生于一侧上肢或下肢、双侧上肢或双侧下肢者。此外,尚可有头痛、头昏或大小便异常等症状。脊髓型颈椎病的体征也很复杂。常见体征有:①脊髓单侧受压:可以出现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②脊髓双侧受压:早期表现有以感觉障碍为主者,也有以运动障碍为主者;晚期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痉挛性瘫痪,如肢体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甚至卧床不起和呼吸困难。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征阳性,踝阵挛及髌阵挛阳性。感觉障碍程度不一。病人常有胸部或腰部束带感。病情严重者,可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即便秘、尿潴留等。
四、椎动脉型: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每于头后伸或转动头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而当头部转离该方位时,症状消失。头部转动时,病人突感四肢无力而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醒,可有脑干症状,包括轻者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重者出现对侧肢体轻瘫。此外,尚有声嘶、失音、吞咽困难、眼肌瘫痪、视物不清、复视、Horner综合征等脑干缺血的征象。
五、交感神经型:头昏、头沉或偏头痛,视物模糊、眼窝胀痛、视野内冒金星,心律失常,肢体发凉、肿胀,发汗异常。此外,尚有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的表现。
体检 一、颈型(单纯性):颈椎棘突或椎旁有压痛,无上肢放射性疼痛。颈部一侧痉挛之肌肉可有触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颈畸形、肌肉紧张、活动受限。受累颈脊神经在其相应棘突旁有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椎间孔挤压试验(压颈试验)阳性。此外,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有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及肌腱反射改变。定位如下:①颈3~4椎间隙以上的病变:刺激颈2、3颈4神经根。病人感到项部疼痛,向枕部放射,该侧枕大神经有压痛,且枕部皮肤有感觉障碍。②颈4~5椎间隙病变:刺激颈5神经根。除有颈项部疼痛压痛以外,尚有经肩顶至上臂外侧和前臂桡侧至腕部的放射性疼痛及麻木。③颈5~6椎间隙的病变:刺激颈6神经根。病人感有和颈4~5椎间隙病变部位相同的疼痛和麻木,并放射至拇指和食指。前臂桡侧及拇指有感觉障碍,肱二头肌肌力减弱,反射减弱或消失。患侧肩胛内缘上部及颈5~6棘突旁常有压痛。④颈6~7椎间隙的病变:刺激颈7神经根。其麻痛症状沿上述路线放射至食指及中指。肱三头肌肌力减退,反射迟纯。伸腕及伸指肌力偶有减退。患侧肩胛内缘中部及胸大肌有压痛。⑤颈7胸1椎间隙的病变:刺激颈8神经根。其麻、痛症状沿上臂内侧和前臂尺侧放射至无名指和小指。没有肘部肌腱反射障碍。手部小肌肉可以有肌力减弱。肩肿内缘下部有压痛。 三、脊髓型:①脊髓单侧受压:可以出现典型的Brown-Sequard综合征。②脊髓双侧受压:早期表现有以感觉障碍为主者,也有以运动障碍为主者;晚期则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或神经束损害的痉挛性瘫痪,如肢体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甚至卧床不起和呼吸困难。检查可见四肢肌张力增高、肌力减弱、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征阳性,踝阵挛及髌阵挛阳性。感觉障碍程度不一。 四、椎动脉型:可有脑干症状,包括轻者肢体麻木、感觉异常;重者出现对侧肢体轻瘫、眼肌瘫痪、Horner综合征等征象。 五、交感神经型:心律失常,肢体发凉、肿胀,发汗异常。
电诊断
影像诊断 一、颈型(单纯性):X线片显示颈椎侧位生理弧度消失及关节突双影表现。 二、神经根型:颈椎X线片正位示钩椎关节退变增生,侧位显示颈椎曲度改变,如生理前凸减少、消失或呈反向弯曲。病变椎间隙变窄。斜位显示椎间孔变小。 三、脊髓型:X线片可见典型颈椎病改变。脊髓造影显示病变椎间盘部位呈"L"或"U"形影象。 四、椎动脉型:X线平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迂曲、变细及压迫现象。 五、交感神经型:X线片有典型颈椎病改变。
实验室诊断 脊髓型:脑脊液动力试验显示有部分或完全梗阻。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凡具有颈、肩、上肢麻木、疼痛症状或颈脊神经受损体征者,均应与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鉴别。有些病症,如颈部扭伤、筋膜炎、肩周炎、网球时、隔肌刺激、腕管综合征、胸腔出口综合征等,只须考虑到其可能性便很容易排除。有些疾病,如颈椎结核、颈椎肿瘤、颈椎骨折脱位、纵隔肿瘤颈肋等,通过X线片可以鉴别。此外,尚须注意与锁骨上肿物、进行性肌萎缩、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鉴别。
二、脊髓型颈椎病:凡有脊髓损害症状者,均须与脊髓型颈椎病作鉴别。从普通X线片即能鉴别者有颈椎骨折脱臼、自发性环枢关节半脱臼、颈椎先天畸形、颈椎慢性感染或肿瘤等。此外,尚须注意与脊髓肿瘤、粘连性蛛网膜炎、脊髓空洞症、原发性侧索硬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以及后纵韧带骨化等病作鉴别。
脊髓型颈椎病有如下特征,可供鉴别时参考。①病人为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但其感觉改变的平面很不规则,括约肌功能的影响较小,这点与一般的脊髓横贯损害不同。②当病人先有神经根型颈椎病,而后来又出现脊髓束受累症状及体征时,更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③脊髓型颈椎病颈部症状很轻微,甚至没有颈部不适的感觉。这一点可与颈部的损伤、感染等鉴别。
1.脊髓肿瘤:①x线平片显示椎间孔增大、椎体或椎弓破环。②脊髓碘油造影,梗阻部造影剂呈斜杯状,脊髓穿刺Queckenstedt试验阳性。③在完全梗阻病例,脑脊液呈黄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2.脊髓粘连性蛛网膜炎:可有脊神经症状,亦可有脊髓的传导束症状,腰椎穿刺0ueckenstedt试验可有不完全梗阻或完全梗阻现象。但脊髓造影时,碘剂通过蛛网膜下腔困难,并分散为点滴延续的条索状即蜡泪状。
3.脊髓空洞症:好发于颈胸段,有感觉障碍,有时感到臀部疼痛。鉴别点:①发生于年轻人,多为20~30岁。②痛觉与其深浅感觉分离。尤以温度觉的减退或消失为突出。
4.原发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原因未明,当其首先侵犯皮质脊髓运动束时,表现为双侧束受损,肌张力增高,或反射消失,肌肉萎缩明显。鉴别点:①无感觉障碍。②腰穿Queck-enstedt试验通畅。③脊髓造影无阻塞现象。
5.后纵韧带骨化症:由于后纵韧带骨化,椎管变得狭窄,影响脊髓血液循环。严重者可以压迫脊髓造成瘫痪。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与颈椎病大致相同。X线平片及断层摄影可以显示骨化情况。本病亦可以与颈椎病合并存在,故脊髓造影仍为诊断本病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检查方法。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应与Meniere综合征鉴别。后者为一种发源于中耳而原因不明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为特征的疾患。症状有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眼震、脉搏变慢及血压下降。其发作与大脑皮层机能失调、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波动有关,而非颈部的活动所诱发。
四、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须与冠心病、神经官能症、颈部风湿症及其他疾病所致的BarreLieou综合征鉴别。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这类病人发作时心前区疼痛剧烈,伴有胸闷气短,且只有一侧或两侧上肢尺侧的反射痛而没有上肢颈脊神经根刺激的其他体征。心电图可有异常改变。服用硝酸甘油类药物时,症状可以减轻或者缓解。
2. 神经官能症:无颈椎病的X线改变或其它神经根。脊髓受累的表现,应用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需长期观察,多次反复检查鉴别之。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1.神经根型
治愈:疼痛消失,感觉、反射、肌力等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好转:疼痛缓解,感觉、反射、肌力有所恢复,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
2.脊髓型
治愈: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独自步行或参加一般性工作。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尚不能参加工作。
3.交感型
治愈:症状消失,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好转:症状减轻或稳定,只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
4.椎动脉型
治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
好转: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仍复发。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除四肢严重瘫痪者以外,均应首先采用非手术治疗。以颌枕带作颈椎牵引为主要治疗方法。也可作推拿治疗。改善颈椎稳定性的医疗体操有助于巩固疗效,减少症状复发。这些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著,但对非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牵引难以评定疗效。对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覆发作及严重疼痛或瘫痪的病例,应当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骨刺切除,椎动脉减压等,手术效果尚称满意。
一、非手术疗法:参考‘中西医结合治疗’栏内容。
二、手术疗法: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1)颈椎间盘突出经非手术治疗后根性疼痛未得缓解或继续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及工作者。
(2)颈椎病脊髓受累表现,经脊髓造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
(3)颈椎病病人突然发生颈部外伤或无明显外伤而出现急性肢体痉挛性瘫痪者。
(4)颈椎病引起多次颈性眩晕、晕厥或猝倒,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5)颈椎病有明确的交感神经症状,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而严重影响工作者。
(6)颈椎病椎体前方骨赘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经受压症状者。
2.禁忌症:
(1)有严重的心血管疾患或肝肾功能不良者。
(2)年老体衰者。
(3)有严重的神经官能症者。
(4)有精神病者。
(二)手术方法:颈椎病的手术途径可分为前路、前外侧路和后路三种。前路手术又分为两类,即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术与骨赘切除椎间融合术。后路手术方法较多,有椎间孔扩大术、单纯椎板切除术、椎板切除及齿状韧带切断术、广泛椎板切除椎间孔扩大以及双侧关节突切除术、经硬脊膜内或硬脊膜外途径骨赘切除术。前路手术患者取仰卧位,沿患侧胸锁乳突肌前缘进入,显露时注意避免喉返神经、喉上神经、甲状腺上、下动脉损伤出血。至病椎后应把突向椎管的髓核及纤维环或骨赘切除,术后在椎体间植骨。因此前路手术具有减压和固定两种作用,其缺点是不能在直视下看到病变的真实现象。前外侧手术途径同前路手术,但其显露范围包括椎体前方、前外侧方的椎体横突,开放横突孔以消除对椎动脉的压迫,刮除椎间盘,切除增生的钩椎关节扩大椎间孔,术后作椎体间融合。后路手术患者取卧位沿颈后侧正中线进入,显露简单,可在直视下开放椎管及部分神经根,探查及明确病变对脊髓及神经根的压迫真象。并解除其压迫因素,达到相对减压的目的。但由于经硬膜内或硬膜外直接切除椎体骨赘,往往因牵拉脊髓致成较大损害,或因器械操作所致的挤压性损伤,或因解剖条件限制使减压不可能达到彻底等原因,使效果不甚满意。此种手术,目前只是在前路手术效果不明显时应用之。
(三)术后处理:前路或前外侧手术者,术后石膏围领固定6~8周,骨移植者应定期拍片检查证明是否骨性愈合。在未骨性融合前,应避免颈椎屈曲,防止压塌植骨块而使椎间隙变窄,影响手术效果。后路手术若做椎管探查、硬脊膜切开者,术后应取头低脚高位仰卧三天,并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加氟美松以脱水,消除脊髓及神经根水肿。颈椎手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了3~5天,并注意观察有无血肿压迫脊髓的症状出现。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颈型宜舒筋活络、散风止痛,方剂用舒筋汤
2.痹痛型宜温经活血、散寒止痛,方宜桂枝葛根汤或蠲痹汤加减。
3.眩晕型气虚下陷者,宜补中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属痰瘀交阻者,宜祛湿化痰,散瘀通络,用温胆汤加减。属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者,宜滋水涵木,调和气血,用六味地黄汤或芍药甘草汤加减。
4.瘫痪型宜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二、针灸疗法详见‘针灸’栏。
三、手法治疗详见‘推拿按摩’栏。
四、其他疗法参‘中西医结合治疗’栏内容。
中药
针灸 1、体针:可取穴绝骨、后溪、大抒、魄户、天柱、天井、合谷、风池等,一般留针10~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穴位封闭:治疗根据病症辨证选穴和经络触诊检查出阳性反应的穴位进行注射。也可进行痛点注射。常用穴位有夹脊、风池、曲池、合谷等。常用药物有丹参注射液、当归注射液以及5%葡萄糖注射液。
推拿按摩 1.舒筋手法:采用点压、拿捏、弹拨、按摩等手法,具有疏筋活血,和络止痛的效果。手法每次约20分钟,手法要揉和稳重,以免引起疼痛不适的感觉。
2.颈项旋搬法:此法基本操作要领是:患者取低坐位,使术者易于操作。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托住患者下颌,一手托住后枕部,嘱患者放松颈部肌肉。术者两手徐徐用力,将患者头部尽量上提,然后使头部向一侧旋转,当旋转至接近限度时,术者用适当的力量使头部继续向该侧旋转5°~10°,此时多数可听到小关节弹响声,如无不良反应,可再作向对侧旋转。效果明显者可隔日1次。如旋转时患者感觉不适,或合作差者应停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 非手术疗法适用于多数颈椎病病例,对早期病例疗效甚好,一般来说应首先选用。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其内容包括颈椎牵引、理疗、手法按摩、推拿、针灸、药物治疗、休息、围领或颈托及医疗体育等,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数种方法,同时施行或交替应用之。
(一)颈椎牵引:颈椎牵引治疗对颈椎病是较为有效且应用广泛的一种疗法。它适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对病期较久的脊髓型颈椎病进行牵引时,有时可使症状加重,故少用。颈椎牵引的作用可以制动、解除颈肌痉挛,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缓解椎间盘的膨出力,牵开嵌顿的小关节滑膜,使扭曲的推动脉变直。通常采用枕颌带牵引,轻症患者采用间断牵引,每日1~3次,每次1/2一1小时。重症者可行持续牵引,每日牵引6~8小时。牵引重量可自3~4kg开始,逐渐增加到5~6kg。牵引时病人可取坐位或仰卧位,颈部轻度前屈。
(二)理疗:理疗可消除神经根及周围组织的炎性水肿,改善神经的血液供应和营养状况,缓解颈部肌肉痉挛,改善颈部软组织的血供。常用的理疗方法有离子导入疗法、高频电疗法、石蜡疗法、中药导入疗法等。可根据情况选择应用。
(三)按摩推拿疗法:详见‘推拿按摩’栏。手法宜轻、稳,忌用暴力,注意避免损伤颈脊髓而致瘫痪,本法不宜用于脊髓型。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常用有消炎痛、强的松、阿斯匹林、地巴唑、安坦片、维生素B1、B6、B12或ATP、谷维素等。
(五)封闭疗法:常用药物有1%普卡因加强的松龙、维生素B1、B12、5%葡萄糖、丹参注射液,作痛点或硬脊膜外腔封闭。
(六)中药治疗:见‘中医治疗’栏。
(七)休息治疗及围领、颈托固定:颈椎病急性发作或初次发作的患者,要适当注意休息。病情严重者宜卧床休息2~3周。必要时可配合其它治疗方法治疗。围领和颈托可应用于各型颈椎病,对急性发作期患者更为合适。休息与固定均可使颈部制动、颈肌放松,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减少神经的磨损,减轻关节的创伤性反应和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但是卧床时间不宜过久,固定亦不宜长期应用,以免发生肌肉萎缩、关节粘连、僵硬。
(八)医疗体育:长期进行医疗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颈椎病的症状,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故在颈椎病的防治中,医疗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护理
康复
预防 中老年人常作颈部运动,有助于延缓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对各型颈椎病有预防意义。
历史考证 祖国医学关于颈椎病的论述,散见于"痹证"、"痿证"、"头痛"、"眩晕"、"项强"、"项筋急"和"项肩痛"等。如《素问·逆调论》说"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这里所描述的病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相类似。汉·张仲景《伤寒论》说:"项背强几几,……桂枝葛根汤主之。"明·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说;"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致肩背痛,……或观书对奕久坐致脊背痛"。指出了类似颈椎病的形成原因,同时他还详细地记载了肩背臂痛的辨证施治,为后世治疗颈椎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关文章
 关于消食药的应用
 健脾丸
 利水渗湿
 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将相羽权衡之治
 去恶平胃散(《医醇剩义》卷四)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