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功能性消化不良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unctional dyspepsia
拚音 GONGNENGXINGXIAOHUABULIANG
别名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中医:胃脘痛,痞满,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包括上腹痛不适、饱胀感、早饱、嗳气、恶心、烧心等上消化道症状。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关于本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胃与十二指肠炎症有人发现本病患者100%有胃炎,其中22.2%同时有十二指肠球炎,本病症状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 2.胃运动功能失调主要是胃窦功能异常,胃排空减慢,排空延缓与迷走神经张力低、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胃肠肌间神经丛异常有关。 胃压力测定可反映平滑肌张力及蠕动功能,Rees等对不明原因上腹沉重感和嗳气多年的男性病人侧压,发现病人进食固体、液体餐后,胃窦部收缩较正常人呈现振幅较低的时相收缩波压力改变,该类型压力波与胃对固体食物排空明显延缓有关。用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胃排空,显示50%NUD胃排空延迟,特别是固体胃排空,女性排空延长多于男性。冯英明等对11例NUD进行胃内各部位(球部、幽门、胃窦、胃体、胃底、贲门)基础压力和总压力测定,与10名正常人比较,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组,并有胃蠕动功能紊乱,可能是上腹饱胀隐痛的病理生理基础。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尚未肯定,有人认为HP感染与腹胀、嗳气有关。该菌产生的尿素酶分解胃粘膜中尿素,产生氨与CO2有关。 4.情绪、心理因素有的患者有不安、神经质、抑郁、生理性感觉过敏等,用安慰剂有效。 5.NSAIDS 等药物的应用,可能损伤胃粘膜。
中医病因 胃脘部痞塞满闷之证为“痞满”,《伤寒论》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证治汇补,痞满》说“痞由阴伏阳蓄、气血不运而成,处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满痞塞,皆湿上之为病”。可见本病涉及脾、胃、肝脏,但与脾关系更为密切。其病因病机为: 1.误下伤中 邪在肌表,反攻其里,损其中气,邪乘虚内陷,邪热内结于心下,或寒热交阻与中,气机壅塞,升降失常而成痞满。 2.饮食阻滞 贪食过饱,恣食生冷,损伤中阳,胃失和降,故食滞气阻,则为痞满。 3.痰气搏结 痰凝气滞,壅塞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心下痞满,若痰饮上逆于胸,阴乘阳位,胸阳受阻,则胸膈满闷。 4.湿浊内阻 寒湿阻滞或湿热中阻,气机闭塞而成痞满。 5.情志失和 情志失和、气机逆乱、升降失调引发痞满,其中以肝郁气滞为多见。 6.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中气亏虚,胃呆纳钝,气滞不畅,食少虚痞。 总之,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二脏。脾虚木乘,肝气横逆,肝失疏泄,胃失和降,故脾胃虚弱为本,气滞食积,湿痰,血瘀等邪实为标,往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一般认为“痞满”相当于动力障碍性消化不良,“胃脘痛”相当于溃疡型消化不良,“嘈杂”相当于反流型消化不良。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胃脘痛的诊断依据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2.发病常与神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3.上消化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可见胃、十二指肠炎症。4.B超、肝功、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卫生部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痞满定义为“以病人自觉胃部饱胀,胀满或腹痛不适,伴食少、纳呆、嗳气、大便溏或排便不爽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肠胃疾病,通常反复发作在两个月以上者”,其内涵与NUD定义基本相同。
中医诊断 辨证
1.实证
(1)邪热内结:心下痞满,胸膈满闷,按之软而不痛,烦燥口渴,大便或秘,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此属邪热内结,胃气阻滞,失于和降。
(2)饮食积滞:胸脘满闷,纳呆,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或吐出宿食,舌淡红,苔厚腻,脉弦滑。此属食积不化,胃气失于和降。
(3)痰湿内阻:胸脘满闷,恶心欲吐,痰多,咯出不爽,头目眩晕,身重倦怠,舌淡,苔浊腻,脉滑。此属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浊气上逆。
(4)肝郁气滞:胸脘痞满,两胁作胀,或时叹息,心烦易怒,嗳气频作,舌淡,苔薄白,脉弦。此属情志失和,肝气郁结
2.虚证
脾胃虚弱,心下痞满,腹胀,喜热、喜按,倦怠无力,大便溏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此属脾虚不运,气机升降失常。
西医诊断标准 NUD诊断标准的分类1.消化不良症状持续4周以上。2. 内镜检查排除消化性溃疡及食管和胃内肿瘤。3. X线及B超排除肝、胆、胰病变。4.追踪2~5年,并二次以上胃镜复查,未发现新的器质性病变。5.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病、腹部手术史。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本病的常见症状
根据1985年17版西氏内科记载NUD常见症状:上腹痛52%~73%,右胁痛4%,左胁痛5%,痛放射到背24%~28%,夜间痛24%~32%,进食30分钟内痛32%,进食后痛加重45%,进食痛缓解4%~32%,痛与进食后关系不明确22%~65%,硷性药痛缓解26%~75%,厌食23%~36%,体重减轻18%~32%,恶心43~60%,呕吐26%~34%,烧心28%,厌油腻53%,胀气52%,嗳气60%,慢性消化不良症状常可由胆囊炎和胆结石引起。
体检
电诊断 胃电图排空延迟者,胃电图不正常。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内镜、活检、X线、B超检查 应用内镜、活检、X线、B超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胆道病、胰腺病,及胃、胰、胆肿瘤等)。对于慢性胃炎,日本学者对浅表性炎症、轻度充血、水肿等认为属于正常。欧洲对3667例消化不良进行内镜检查,炎症仅占20.9%,故镜下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仍有不少病例在消化不良范围内。 1.胃排空试验正常人固体食物从胃近端到远端需3个小时,每小时排空25%左右,胃窦余25%左右,近端食物渐减。本病患者固体食物排空延缓,每小时只排10%左右,排空延长,或远端食物少、近端多。 用同位素作标记的排空试验为金标准,需有广视野γ相机和同位素条件。 现用放射线ROM(radioopaqnemarker)制成胶囊或钡条10个作为标志物吞下,若6小时后不排空就是排空延迟。 2.胃十二指肠压力测定用8个孔的导管接传感器,4个孔放在胃窦部,4个孔放在十二指肠水平部,计算机计算波幅,记下消化间期压力,分析其胃内压力。如波幅均不超过5mm则为肌原性,胃近端是张力作用,远端是磨碎作用,窦部、幽门、十二指肠的压力要协调。 4.24小时食管测压和测pH。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尽管很多患者并无高酸,但制酸剂疗效却较肯定。H2受体拮抗剂,如泰胃美800mg,每晚一次,用4周。奥美拉唑20mg,日二次,用2~4周。
2.促胃动力药胃复安、吗丁啉均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能促进胃排空,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促进胃窦十二指肠协调动作。胃复安能通过血脑屏障,偶可引起锥体外系副作用,症状缓解率为60%~80%。西沙比利为了HT4受体激动剂,对全消化道动力有促进作用,有良好疗效,改善胃排空效果达80%。胃复安剂量为每日3次,每次5~10mg;吗丁啉每日3次,每次10mg;西沙比利每日3次,每次5mg,饭前服。
3.根除HP,常用DeNol、四环素或羟氨苄青霉素、灭滴灵三联疗法。国人不易耐受时用小剂量三联疗法(DeNoll20mg,一日4次,灭滴灵0.2,一日4次,连服2周。继服DeNol240mg,一日两次2周)。
4.胃粘膜保护药可试用胶体铋、硫糖、前列腺素E(喜克溃)、麦滋林S等。
5.饮食定时避免咖啡、巧克力、酸食、甜食、戒烟、戒酒。
6.避免过劳、紧张、应激。进行心理治疗有的患者就诊目的是了解其症状是否为某些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所致,如果他们相信只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就不一定用药,自己会妥善处理自己的症状。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实证
(1)邪热内结:
治宜清热消痞。代表方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胸闷加瓜蒌,恶心呕吐加竹茹,口渴加花粉
(2)饮食积滞:
治宜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代表方保和丸合平胃散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枳实连翘)。
(3)痰湿内阻:
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代表方平胃二陈汤(苍术、半夏、厚朴、陈皮、茯苓、甘草)。气逆噫气不除加旋复花,胸膈满闷加瓜蒌、薤白,痰黄,口干加黄芩。
(4)肝郁气滞: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消痞。代表方越鞠丸川芎、苍术、香附、炒山栀、神曲)加味,气郁甚加木香枳壳,痰多加陈皮、半夏。
2.虚证:
治宜健脾理气。代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内金、枳壳)。若脾阳虚,加干,温运中焦,振奋脾阳。命火不足加附子肉桂,脾肾同治。若脾虚而又水热互结、虚实相兼者,可用仲景泻心汤意,既调补脾胃,又辛开苦降,和中消痞。半夏、黄芩、黄连、生姜干姜、党参、炙甘草大枣
中药 (1)香砂六君子丸(《中国基本中成药》):益气健脾,理气和胃,治脾虚气滞,胃部胀痛。
(2)枳木丸(《中国基本中成药》):健脾化食,行气消痞,治脾虚气滞食积,胃胀胃痛。
(3)平胃散(《实用中成药手册》):燥湿运脾,宽胸消胀,治湿浊中阻,胸满腹胀。
(4)香砂养胃丸(《中国基本中成药》):健脾祛湿,和胃畅中,消胀除满。
(5)加味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消食导滞,利湿和胃。
(6)越鞠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解郁舒气,和胃消食。
(7)左金丸(《中国基本中成药》):泻肝清胃,治肝胃热郁,泛酸灼热。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1984年Thompson提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988年芝加哥会议仍用这一命名,1991年10月荷兰会议改称功能性消化不良。1994年杨森科学委员会组织的胃肠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上也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个命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占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的患者的34%以上。本病发病率高,病因不明,治疗杂乱,医疗费用较大已成为世界性一大问题。自1987年国内学者提出,本病应作为一种临床综合征引起国内医学界关注,以利国际交流以来,现已日益受到中、西医学界的重视,并成为当前临床诊治消化病的重点之一。
相关文章
 涤饮丸(《医略六书》卷十九。)
 十二经脉  五、手少阴心经(共9穴)
 有没有哪位老师知道哈尔滨哪有医德好的名医
 乌骨鸡丸(《张氏医通》卷十三引《制药秘旨
 小女感冒发烧、流清涕
 莲心散(《圣济总录》卷一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