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脱疽(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inger-toe gangrene(TCM)
拚音 TUOJU(ZHONGYI)
别名 西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表现的脉管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脱疽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患者多为20~40岁男性。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多发于老人。
2.多发于下肢一侧或两侧,患者可有受冷冻、潮湿、长期多量吸烟、外伤等病史。
3.初起趾指冷痛,小腿酸麻胀痛,行走多时加重,休息时减轻,间歇性跛行,趺阳脉减弱,小腿可有游走性静脉炎。继之疼痛加重呈持续性,肢端皮肤发凉,下垂时暗红、青紫、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甲变形增厚,肌肉萎缩,趺阳脉消失。进而发生于性坏死,肢端红肿热痛,全身发热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x线胸片、血脂血糖等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血痹:多见青年女性,好发于双手并对称,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可使手指突然变冷,皮色苍白、紫钳,诱因去后可恢复常态,脉搏正常。
2.消渴并发坏疽:多为湿性坏疽,范围较大,蔓延迅速,有尿糖阳性,空腹血糖增高,多饮、多食、多尿等。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1.寒湿阻络证: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小腿有抽搐,以致跛行或停止行走,休息后疼痛逐渐消失,趺阳脉减弱消失,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温阳通络、散寒祛湿。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加减。
2.瘀阻脉络证:患肢黯红或青紫,下垂则甚,抬高则见苍白,足背毳毛脱落,皮肤肌肉萎缩,趾甲变厚,趺阳脉消失,静止痛,尤以夜间为甚,舌红或紫暗,苔白薄,脉沉细而涩。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四物汤加减。
3.热毒入络证: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消失,患趾如煮熟红枣,渐变紫黑,破溃腐烂,疼痛异常,伴发热,口干,便秘,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四妙勇安汤、顾步汤加减。
4.气血两虚证:病久体衰,面容憔悴,神情倦怠,心悸气短,患肢肌肉萎缩,皮肤干燥脱屑,患肢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经久不愈,肉芽黯红或淡红不鲜,舌质淡,脉沉细弱。补气养血,人参养营汤、十全大补汤加减。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外治及其他治疗:
1.敷贴疗法:未溃时选用冲和膏,红灵油膏外敷,或用毛披树根100g,水煎,温浸患肢,1~2次/日。已溃者外敷生肌玉红膏
2.手术治疗:溃疡坏死组织难脱者,待炎症消退后可采用手术方法清除坏死组织,对于经治无效的肢、趾坏疽,必要时可采用低位截肢、截趾(指)术。
3.体针疗法:上肢取合谷、内关、曲池;下肢取足三里、血海、解溪为主穴,昆仑、太溪、委中为配穴,强刺激,留针10~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4.单方验方:
(1)毛冬青1209,加猪脚1只,水煎3~4小时,每日分3次服完,连服1~3月。
(2)不论已溃未溃,用赤小豆60g,红枣5枚,红糖适量,煎水代茶,1次/日。
5.应戒烟,注意下肢保暖,适当休息,防治患肢损伤。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脱疽古称脱,脱痈之病名始见于《灵枢·痈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相关文章
 验方新编 杂治 上课笔记
 乳少门主论
 黄耆散(《圣惠》卷十。)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节录)
 每天夜里2点钟按时醒是什么原因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应注意用药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