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厥心痛(中医)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recordial pain with cold limbs(TCM)
拚音 JUEXINTONG(ZHONGYI)
别名 心痛,西医:急性心肌梗塞心绞痛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中医病证
西医病名定义
中医释名 以心胸剧痛,甚至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青、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厥心痛指因胸阳虚损,或气阴不足,或瘀痰阻痹,心脉闭塞所致。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多见于中、老年者,既往多有胸痹病史。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食、受寒、阴雨天气等而诱发。
2.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紧缩压迫感,持续难以缓解,部分伴有心动悸、脉微肢厥、心衰或心厥。不典型者可表现为颈、下颔部或背部、甚至腹部等处疼痛。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心电图表现为新出现的病理性Q波或QS波,ST段抬高和T波倒置,ST~T波呈动态演变。 4.血清酶如乳酸脱痉酶、肌酸磷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及其同功酶增高并呈序列变化。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有相应改变。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胸痹:胸闷呈发作性,休息或含硝酸甘油,或用速效救心丹等可缓解,疼痛时间多较短暂,少有超过30分钟者。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心肌酶谱不增高。
2.胰瘅:疼痛位于左上腹部,多于饱食或饮酒后发病,血、尿淀粉酶增高,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等表现。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寒滞心脉证:心痛剧烈,胸闷短气,心悸,恶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紫,舌淡紫,苔白,脉弦紧或沉伏,或结代。温通血脉。乌头赤石脂丸改为煎剂,送服冠心苏合丸
2.心脉瘀阻证:心痛如刺,剧烈难忍,胸闷心悸,面唇青紫,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或结代。化瘀宽心。活络效灵丹瓜蒌三七水蛭九香虫肉桂等。
3;痰热扰心证:胸闷如窒,心痛不休,口苦口干,或体胖痰多而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清热化痰宽胸。小陷胸汤浙贝、胆南星等。
4.心气阴两虚证:胸闷心痛,短气,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眩晕,汗出,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或促或代。补益心气、滋补心阴。生脉散枣仁枣皮黄连等。
5.心阳虚脱证:胸痛剧烈,胸闷气短,面色苍灰,焦虑不安,四肢厥冷,冷汗不止,口唇青紫,舌质紫暗,苔白滑,脉微细或结代。回阳固脱。参附汤仁、红花等。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厥(真)心痛是内科常见危急病症,必须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发作时禁止搬动,避免情绪紧张,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治疗。
2.应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1周,早期卧床休息和吸氧,避免情绪激动,饮食应少量多餐、以易消化、低盐、低脂为宜,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积极治疗心动悸、心衰或心厥等严重并发症。
4.体针疗法:主穴选厥阴俞、膻中,备穴选百会、涌泉、足三里等,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5;单方验方:
(1)冠心苏合丸,1~2丸/次,3次/日。
(2)速效救心丸,口服或含服,10~15粒/次。
(3)灵脂蒲黄各等分,共研细未,5g/次,热黄酒送服。早晚各1次。
(4)郁金10g,香附10g,甘草6g,水煎服,1剂/日。
6.西医西药:镇痛可用硝酸甘油、杜冷丁;起病在6小时内,可用链激酶尿激酶冠脉内或静脉内溶栓治疗;尚可用极化液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厥心痛之病名出《灵枢,厥病》:“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又有真心痛之渭,“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相关文章
 四十、毒虫咬蜇伤
 穴,外丘
 化腐锭子(《疡科遗篇》卷下)
 中国"眼针"绝学后继有人
 一危重病人中医治疗经过
 桃花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