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阻塞性黄疸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obstructive jaundice
拚音 ZUSAIXINGHUANGDAN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阻塞所致的黄疸,前者称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后者称为肝内阻塞性黄疸。
中医释名
西医病因 肝内阻塞性黄疸见于泥沙样结石、华支睾吸虫虫卵或肿瘤等病因;肝外阻塞性黄疸则常见于胆囊炎、胆石病、胰腺炎、胰腺癌等病因;先天性胆管闭锁和先天性胆总管扩张除能导致肝外阻塞性黄疸外,尚能导致肝内阻塞性黄疸;临床上常见的胆淤型病毒性肝炎(毛细胆管性肝炎)、药物性肝内胆淤、妊娠期肝内胆淤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良性复发性胆淤等疾病,在生化检验方面都和肝外阻塞性黄疸有相同的特点。但病理学上并无肝内胆管阻塞的证据,而实质上是肝细胞排泌胆红素功能障碍所致,故宜称肝内胆淤,实属肝细胞性黄疸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肝外阻塞性黄疸的常见病因是造成胆管腔堵塞和狭窄的疾病,如胆管结石或肿瘤、胆管壁炎症、手术后狭窄和胆道蛔虫症等。肝癌、胰腺癌,肝门淋巴结和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癌等则可从外压迫胆管,造成胆管阻塞。肝外胆管阻塞时,阻塞近端的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逐渐扩大,最后使肝内胆小管淤胆或破裂,胆汁遂经肝组织间隙与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引起血中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学检查可见汇管区和肝血窦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皮肤呈暗黄或绿褐色,因胆盐在血中潴留刺激皮肤神经末梢而多有搔痕。因胆道阻塞,胆汁不能进入肠道而粪色变淡或呈陶土色,尿胆原减少或缺如。胆道阻塞后,肠道内缺乏胆汁酸、胆固醇等,加以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临床上可表现为脂肪泻、皮肤黄色、出血倾向、骨质疏松等:癌性阻塞者尚可出现Courvo1sJer征。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腹部X线平片、胆囊和胆道X线造影、腹部B超和腹部CT检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均有助于阻塞性黄疸的定性和定位诊断。
实验室诊断 生化学和免疫学的癌瘤标志,如癌胚抗原(CEA)、CA19-9、铁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等,有助于癌性阻塞的病因诊断,但均非特异性。
血液 血清转氨酶一般无明显增高,在伴有继发性肝细胞损害时可轻度或中度升高;血清胆红素明显增高,在完全性胆道阻塞时,可达510/μmol/L(30mg/dl)以上,其中结合胆红素占35%以上(可至60%左右)。结石性黄疸常呈波动性;癌性黄疸常呈进行性加深,但由壶腹癌所致者则可因癌肿溃疡而使黄疸有短暂的减轻。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胆固醇(胆汁酸和脂蛋白-X(LP-X)等均有显著增高。
尿 尿色加深,尿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减少。在胆道完全阻塞时,尿胆原可消失。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疗效评定标准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本组黄疸多需外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相关文章
 紫金膏(《疡医大全》卷七。)
 南京大学一桩公案扯出的学术“江湖”
 多囊用中药的兴安岭鹿胎丸可以吗?
 请教药性
 苦温燥湿
 鲮鲤甲膏(《普济方》卷二九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