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虱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pediculosis
拚音 SHIBING
别名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寄生虫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虱病由人虱(Pediculus humanus)长期寄生在人体,反覆叮刺吸血引起皮肤丘疹、剧痒等症状。有头虱、体虱、阴虱三种。(参见阴虱)
中医释名 虱病是被头虱、体虱、阴虱叮咬所致。以皮肤红斑、瘙痒、丘疹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
西医病因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虱病诊断标准:
1.系虱寄生在人体,反复叮刺所致。
2.可分为头虱、体虱、阴虱三种。
(1)头虱:寄生于头发部,多见于卫生条件差的儿童和妇女。被咬处引起头皮瘙痒。由于搔抓而引起继发感染。重时脓液和渗出液可使头发枯着成簇。发干部可见针头大灰白色虱卵粘着。
(2)体虱:常寄生于躯体,隐蔽在裤腰、衣缝内。叮咬后引起丘疹,红斑及风团,因搔抓而致血痂、抓疤,继发舷染和色素沉着、苔藓样变。
(3)阴虱:寄生于阴毛部,其卵附着于毛干上,多由于性交传染。因叮咬而致瘙痒,常继发湿疹或感染。
西医诊断依据 1.常有接触传染史。 2.头虱寄生于头部,儿童、妇女多见,虱卵常粘附发鞘之上,难以取下,头皮剧痒,搔抓不停,抓破常染毒,污秽结痂,发粘成束,腥臭难闻。 3.体虱寄生于躯体上,常隐藏于衣缝。咬处起红斑、丘疹,后变为风团,自觉刺痒,抓破成痂,染毒者则兼有臖核、肿、黄水疮等病症。 4.阴虱主要寄生于阴毛部,其卵也附着于阴毛上,引起阴部剧烈瘙痒,被叮咬的肌肤时现伤痕及丘疹,抓后易染毒生疮,在阴股或少腹处,可见豆大斑块,颜色深灰或青。 5,在内衣和毛发上可发现虱虫或虱卵。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1)头虱:常见于卫生习惯差的儿童及妇女,在头上可见虱虫,更多见的是在发干斜附的卵圆形有光泽的小白点(虱卵)。咬处剧痒,抓后渗液、血痂、湿疹样变或继发感染,渗出液可使头发粘着成簇产生臭味。
(2)体虱:寄生于体躯上,隐藏在内衣衣缝或被褥的皱褶里,叮咬后引起丘疹、红斑及风团,由于搔抓可出现血痂、抓痕、色素沉着及脓皮病,并可传播斑疹伤寒回归热等。
(3)阴虱:寄生在阴毛部,偶见腋毛、眉毛、睫毛。皮肤叮咬后出现丘疹、血痂,瘙痒剧烈,常继发湿疹、毛囊炎,并可发生出血性色素沉着。
体检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白屑风:好发于头皮,多为油腻鳞屑,灰白色状似糠秕,堆叠飞起,脱去又生,日久可致脱发,无虱虫或虱卵发现。
2.风瘙痒:好发于老年,初起皮肤正常,阵发性瘙痒,有抓痕、血痂,无虱虫或虱卵发现。
3.绣球风:初起红斑及丘疹,瘙痒流滋,日久皮肤枯厚,皮纹加深,呈织席状,色暗褐,并有剧痒,无虱虫或虱卵发现。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原皮损部检查无虱,皮损消退,不痒。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治疗以灭虱和虱卵为主,如50%百部酊,20%苯甲酸苄酯乳剂,头虱、阴虱患者将百部酊搽遍毛发部位,每日2次,连续3d即可将虱杀死,第4、5d再用5%—10%温醋酸涂搽各一次,则卵也被杀死。同时衣服用具须煮沸消毒,毛织品可用熨斗烫衣缝,皮损局部可对症处理,家庭或集体同患者当同时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外治为主,可试服知柏地黄丸。外治及其他治疗:
1.头虱:先用煤油与植物油等量混匀外搽,或以50%百部酊(百部、酒精)外搽,然后用温开水、肥皂清洗,最后用密篦子将虱和虱卵篦尽,最好将头发完全剃去并焚毁。
2.体虱:除衣被煮沸外,可用25%百部酊(百部、酒精),外搽。
3.阴虱:剃除阴毛,外擦25%~50%的百部酊(百部、酒精)、雄黄膏(雄黄、氧化、凡士林),或凉开水调银杏无忧散呈糊状,外涂;皮损处可以石菖蒲煎水,或颠倒散洗剂(大黄硫黄石灰水),外洗。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护理
康复
预防 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
历史考证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头多虱生疮候》曰:"虱者,……小儿头栉沐不时,则虱生。滋长偏多,啮头,遂至生疮,疮处虱聚也,谓之虱窠。"
相关文章
 西瓜皮
 
 金钱松
 常山
 [转帖]普告天下爱说尖酸刻薄话者
 一例发烧患者的经方治疗给我的思考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