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心律失常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arrhythmia
拚音 XINLVSHICHANG
别名 中医:心动悸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循环系统疾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缓、过速、心律不齐及异位心律等。
中医释名 以阵发心悸,胸闷气短为主要表现的心系疾病。
西医病因 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等。另外,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电解质和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药物及中枢神经疾病等。
中医病因
季节
地区
人群
强度与传播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中医病机 心动悸指由诸种原因使心脏气机紊乱,心动异常。
病理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心动悸多数见于心病患者,如心痹、肺心病、心瘅、胸痹、厥心痛等疾病时常见。但亦可见于无明显心脏病变者。
2.自觉心悸,心跳常间歇止,胸闷乏力,脉结代。心动悸频发而严重时可发生晕厥
3.听诊可发现正常搏动后的早搏及随后的间歇。早搏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
西医诊断标准 见具体疾病。
西医诊断依据
发病
病史
症状
体征
体检
电诊断 心电图可见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多种表现形式,为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血液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组织学检验
西医鉴别诊断
中医类证鉴别 1.心厥:亦有心悸、脉率加快等症,但以晕厥甚或昏迷,面白肢厥,脉微,血压下降等为主要表现。
2.心衰:除心悸外,有气喘不能平卧、水肿、少尿等为主要症状。
3.心病中心悸为主症者,可合并诊断心动悸;心悸症状不突出时,一般可不另作心动悸的诊断。无明显心脏器质病变而以心悸为主症者,当独立诊断为心动悸。
疗效评定标准 见具体疾病。
预后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心虚神怯证:自觉心动悸不宁,胆怯易惊,失眠多梦,易悲欲哭,头晕,健忘,神疲乏力,舌淡红,脉弱而结代。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或安神定志丸加减。
2.心气阴两虚证:自觉心动悸不宁,气短,神疲乏力,眩晕,心烦,失眠多梦,汗出,胸闷或有心痛,脉细无力而促或结代。补益心气、滋补心阴。炙甘草汤加减。
3;心阳(亏)虚证:自觉心动悸不宁,眩晕,心胸憋闷,神疲气短,畏寒肢冷,面色白,或口唇紫暗,或下肢浮肿,或有心痛,舌质淡,苔白滑,脉弱而促,或结或代。温补心阳。桂枝草龙牡蛎汤加味。
4.心脉瘀阻证:自觉心动悸不宁,胸闷,或有心痛如刺,或舌暗或有瘀点,脉弦涩中有结代。化瘀宽心。红花煎加减。
5.痰热扰心证:自觉心动悸不宁,烦躁不宁,失眠,发热,口渴不欲饮,咳吐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滑而促或结代。清心豁痰,黄连温胆汤加减。
6.心脾两虚证:自觉心动悸不宁,神疲乏力,头晕健忘,食少便溏,面色淡白或萎黄,舌淡嫩,脉弱而结代。补益心脾(气血)。归脾汤加减。
7.心热阴虚证:自觉心动悸不宁,心烦不寐,头晕,口苦咽干,尿黄便结,舌尖红少苔,脉细而促或结代,清心养阴。黄连阿胶汤加枣仁生地等。
中药
针灸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偶发心动悸,又无其他特殊不适者,应注意避免疲劳、情绪激动等诱因,消除紧张,无需特殊治疗。
2.对于心痹、胸痹、厥心痛等病患者,出现心动悸时,应积极救治,治疗心动悸只作为综合措施之一。
3.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取内关、神门、心俞等穴,用平补平泻法。
(2)耳针疗法:选心、皮质下、神门,中等刺激或留针。
4.单方验方:
(1)朱砂1g,琥珀3g,分两次服,勿煎煮。
(2)生枣仁10g熟枣仁10g,水煎服,1剂/日。
5.西医西药:一般认为,早搏超过每分钟5次者应给予心律失常治疗,可据情选用心律平、慢心律、利多卡因胺碘酮、乙吗噻嗪等。
护理
康复
预防
历史考证 心动悸之名出《伤寒论·太阳病篇入“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相关文章
 清凉散血膏(《理瀹》。)
 地黄酒(《惠直堂方》卷一)
 肌肉肌腱损伤
 ▆◣艾灸,未必刻意追求特效穴。近期两例艾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正确认识十八反十九畏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