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疾病诊疗 > 正文
丝虫病
来源:医学全在线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疾病名称(英文) filariasis
拚音 SICHONGBING
别名 中医:冬瓜腿,大脚风,油火腿,粗腿,大蛋,白尿,流火,红筋胀。
西医疾病分类代码 寄生虫病
中医疾病分类代码
西医病名定义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在人体、通过蚊子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表现以急性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为淋巴水肿象皮肿等为主,特别是班氏丝虫病还可引起鞘膜积液及乳糜尿等。
中医释名 以发热,下肢皮肤红肿的痛,睾丸肿痛,小便混浊,下肢及阴囊肿大,检查发现虫体或微丝蚴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
西医病因 丝虫病是由于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及心包腔等处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中医病因 丝虫病的发生与湿热有关。湿热蕴蒸,侵入机体,滞留脏腑经络而致本病。
季节 夏季多见。
地区 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大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较为严重。
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强度与传播 感染期的幼虫通过蚊叮咬人,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并繁殖而传播。寄生人体的丝虫已知有8种。依其成虫在人体的寄居部位可 分为三类:①寄居于淋巴系统者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Brugiamalayi)、帝汶丝虫(Brugia timori);②寄居于皮下组织者有罗阿丝虫(Loa loa)、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链尾丝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③寄居于体腔者有常现丝虫(Dipetalonema perstans)、奥氏丝虫(Mansonella ozzardi)。我国仅有班氏和马来两种丝虫,他们的成虫都寄生在人体的淋巴系统。
发病率
发病机理 (一)形态 1. 成虫 两种丝虫的成虫极为相似,细长线样,乳白色,大小约为(30~100)祝 0.1 ~0.3)mm,表面光滑,班氏丝虫大于马来丝虫。雄虫显著小于雌虫,较雌虫略短一倍,尾 端呈螺状向腹面卷曲2~3圈,雌虫尾端钝圆,略向腹面弯曲。 2.微丝蚴 雌虫子宫内的虫卵直接发育为幼虫,卵壳也随着幼虫的伸展而延伸成为包裹 幼虫的鞘膜,即为微丝蚴。微丝蚴呈丝状,身披鞘膜,头端钝圆,尾端尖细,无色透明。活 时在血液中卷曲摆动。经染色后,可见体内充满圆形或椭圆形的体核,头端有一无体核的空 隙,叫做头隙。两种微丝蚴的大小、体态、头隙的长宽比例、体核分布情况等有些不同。 (二)生活史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的生活史基本相似,都要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即幼虫在蚊体(中间宿主)内及成虫在人体(终宿主)内的发育和生殖。 1.在蚊虫体内的发育 当蚊虫叮吸微丝蚴血症者的血液时,微丝蚴即可被吸入蚊胃,约经1~7小时脱去鞘膜,穿过胃壁或前肠、后肠及马氏管,进入血腔,然后侵入胸肌寄生和发育。在胸肌内虫体缩短变粗,形成蜡肠样幼虫,再经过一系列的发育,形成感染期幼虫。感染期幼虫活动力强,离开胸肌,进入血腔,大多数到达蚊下唇。当这种蚊叮吸入血时,感染期幼虫即血蚊下唇逸出,由皮肤伤口处侵入人体继续发育。幼虫在蚊体内只能发育并无增殖, 形态有改变,数量不增多。 微丝蚴在蚊体发育为感染期幼虫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在26~ 32℃,相对湿度在75%~90%最为适宜,此时班氏微丝蚴约需10~14天,马来微丝蚴约需6~7天。 2.在人体内的发育和生殖 感染期幼虫侵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尚未清楚,一般认为幼虫 迅速侵入附近淋巴管内,再移行大淋巴管及淋巴结发育为成虫,成虫较多时常互相缠绕在一起形如丝团。马来丝虫主要寄生在人体上下肢浅表淋巴系统,尤以下肢为多。班氏丝虫除寄生浅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深部的淋巴系统,主要见于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腹腔、肾盂等部位。两种丝虫除主要寄生以上部位外,均有异位寄生的发生,如眼前房、乳房、心包腔、脾、肺等脏器。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以淋巴液为食物,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出微丝蚴,微丝蚴自 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我国存在的班氏和马氏两种丝虫,它们的微丝有在人体血液中都具有明显的夜现周期性,即微丝蚴白天滞留于肺微血管中,夜间才出现于外周血液中。两种微丝有的夜现周期性略有不同,马来丝虫为晚上8时至次晨4时,班氏丝虫则为晚上10时至次 晨2时。夜现周期性的机理尚未清楚,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可能与毛细血管的舒缩,氧气吸入量,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人的睡眠及活动,媒介吸血习性等有关。 感染期的幼虫侵入主体后,很快进入淋巴系统,幼虫的蜕皮液和蜕下的外皮、成虫的代谢产物、子宫分泌液及微丝蚴、未发育的虫卵和虫体衰老死亡的过程中释放的异体蛋白,相继引起淋巴系统为主的急性炎症、增生性肉芽肿反应、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闭塞性淋巴管炎, 并可因淋巴系统的阻塞病变进一步导致其他器官组织,如皮肤、皮下组织和泌尿生殖系统的病理变化。
中医病机 丝虫病多发生在多雨地区的多雨季节,此时雨湿较甚,加之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以致湿热偏盛,侵入机体,正邪相争,阻遏卫阳,滞塞气机,而见发热恶寒、胸闷咳嗽等证,甚者郁而化热,热毒偏盛而见“红筋胀”、“流火”等证。病邪迁延不去,日久生变,百病由生。湿热阻络,三焦壅滞,水道不通,或脾肾亏虚,气化不行,均可致水湿停滞,溢于肌肤而为肿。湿热内蕴,脾失升清降浊之职或脾虚气陷,肾虚不能藏精,则精微随溺下泄而见白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病源候论·水肿候》中记载“水病者,由肾脾俱虚故也”。“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肌肤而令肿也”。《诸病源候论· 虚劳病诸候》记载有:“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总之,丝虫病的早期多为湿热为患,而晚期则多为脾虚气陷及肾阴阳两亏。
病理 淋巴系统的阻塞病变:如阻塞部位在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管时,可发生乳糜尿及阴囊鞘膜积液;阻塞部位如在主动脉侧淋巴结可造成淋巴尿及淋巴腹水;阻塞部位如在精索及睾丸淋巴管可产生鞘膜积液或精索周围淋巴管曲张;阻塞部位如在引流阴茎通至腹股沟浅淋巴结,可产生阴茎象皮肿;阻塞部位在阴囊皮肤淋巴管及腹股沟淋巴结,便形成下肢淋巴液肿或下肢象皮肿;阻塞部位在腋淋巴结或时淋巴结,即可形成上肢或手部淋巴液肿或象皮肿;阻塞部位在乳房淋巴管可引起乳房象皮肿;个别的还可因阻塞部位的不同而引起肺、心、脑、脾、眼等脏器的病变。
病理生理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 (1)湿热郁表:
证候:发热恶寒,头身酸痛,胸闷咳嗽,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外侵,阻遏卫阳,则发热恶寒,湿热蕴阻,气机受困,肺气不降,故胸闷咳嗽;湿邪困阻,脾阳不振,则纳呆;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皆湿热之征。
(2)湿热阻络:
证候,上下肢(尤以下肢多见)局部或阴囊肿胀,瘙痒疼痛,纳呆口渴,溲黄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阻络,三焦壅滞,水道不通,水湿停滞,溢于肌肤而见肿胀;阻在下肢,则下肢肿胀;阻在阴部,则阴囊肿胀;阻在乳房,则乳房肿胀;经络滞塞。气血运行不畅,则瘙痒疼痛;湿热阻络,气机阻滞,故纳呆口渴;湿热下注,则溲黄不利;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湿热俱盛之象。
(3)湿热内蕴:
证候:小便混浊或夹凝块,上有浮油,或带血色,或夹有血丝、血块,或尿道有热涩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内蕴,迫于下焦,清浊不分,泌别失职,则小便混浊或夹有凝块,上有浮油;若热盛的络,络损血溢,则尿浊带白,或夹有血丝、血块;温热下注膀胱,则尿道有热涩感;口渴,苔黄腻,脉濡数,皆湿热之象。
(4)脾虚气陷:
证候:尿浊反复发作,小便混浊如白浆,尿意不畅,小腹坠胀,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劳倦或进食油腻则发作或加重,舌淡,脉虚数。
证候分析:脾虚气陷,精微下泄,则小白混浊如白浆;气虚下陷则小腹坠胀;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加之精微下泄、气血来源不足,形体失养则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气虚无力排泄,则尿意不畅;脾虚化生无力,则劳倦,或进食油腻尿浊加重;舌淡、脉虚数;皆脾虚之象。
(5)肾阴亏虚:
证候:尿浊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头晕耳鸣,烦热口干,颧红,舌质红,脉细数。
证候分析:尿浊迁延日久,精微下泄,机体失养,则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肾阴亏虚,脑失濡养,则头晕耳鸣;虚火上炎,则口干、颧红;舌质红,脉细数,为肾阴亏乏,虚火内扰之象。
(6)肾阳亏虚:
证候:尿浊迁延日久,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阳衰微,精关不固,不能藏精,精微下泄,而见小便乳白如凝脂或冻胶。腰为肾之府,督脉贯脊络肾而督诸阳,肾阳不足,关于温煦,则精神萎顿,消瘦无力,腰膝酸软,面色晄白,形寒肢冷;肾阳不足,脑失温养,则头晕耳鸣;舌质淡白,脉沉细;均为阳气亏虚,阴寒内盛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 1.在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
2.急性期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丹毒样皮炎、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发热可呈周期性,还可引起肺部酸性粒细胞浸润综合征。
3.慢性期出现淋巴结及淋巴管堵塞的症状,如淋巴管曲张、鞘膜积液、乳糜尿、象皮肿等。
4.夜间用厚片法或浓集法在周围血中找到微丝蚴。
从曲张的淋巴管、阴囊鞘膜积液、乳糜尿等液体内也可找到微丝蚴。
身体各部位的淋巴管结节或肿大淋巴结作活检可找到成虫(腹股沟较大的淋巴结不宜切取,以免加重淋巴阻塞及形成淋巴瘘)。
5.对血内找不到微丝蚴的疑似患者,可试用海群生(剂量根据病人情况而定)或吡喹酮作诊断性治疗(吡喹酮1Omg/kg顿服),再取结节作病理切片检查找到成虫。
西医诊断依据 本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丝虫病史(应包括过去和现在在流行区的居住史、居住时间及季节、当地有关丝虫病的流行情况)、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发病 潜伏期有微热、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临床表现为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可伴发热畏寒、胸闷咳嗽、哮喘等症状。
病史
症状 周期性发热、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
体征 丝虫病的发病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潜伏期、微丝蚴血症期、急性炎症期和慢性阻塞期,但各个阶段在临床上可重迭或交织出现。
1.潜伏期 是指血液内尚未出现微丝蚴前的一段时间。其临床表现是由感染性幼虫侵入人体内移行、发育成熟过程中所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至的淋巴管、淋巴结、精索等处的炎症但症状轻微,可伴有微热、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时临床表现为肺部嗜酸粒细胞浸润综合征,可伴发热畏寒、胸闷咳嗽、哮喘等症状。X线表现有不规则散在片状阴影。
2.微丝蚴血症期 是指血液中出现微丝蚴,且数目逐渐增多至稳定在一定水平。此期临床症状较明显,淋巴系统炎症反应较显著,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
3.急性炎症期 是指微丝蚴血症者,经过一段时间可出现淋巴系统炎症不定时的反复发作,临床症状逐渐加重。此期临床症状为周期性发热、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等,多因疲劳、运动、感染而诱发。淋巴管炎以下肢为最常见,呈见一条自上而下离心性发展的红线,触之如硬索,有痛感,俗称“流火”、“红筋胀”,此即称为逆行性淋巴管炎。同时局部淋巴结肿胀和压痛。
4.慢性阻塞期 随着病程的发展、淋巴结和淋巴管为增生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所阻塞,致使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积液等。常因阻塞部位不同,在临床上表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淋巴结与淋巴管曲张:淋巴结曲张系指淋巴结向心淋巴管曲张及淋巴结内淋巴窦扩张,常见于腹股沟和股部,一侧或双侧,类似疝气,形成局部囊状肿块,淋巴结周围松软,发展缓慢,穿刺抽取淋巴液,有时可找到微丝蚴。淋巴管曲张常见于精索、阴囊及大腿内侧,上肢少见。
(2)睾丸鞘膜积液:阻塞发生于精索、睾丸淋巴管时,淋巴液回流受阻而流入鞘膜腔内,形成积液。鞘膜积液常与阴囊积液同时存在,阴囊极为肿大;积液多者,有下垂感,行走困难。多数患者发病之初伴有睾丸、精索、附睾疼痛发炎,常随发作次数增多,阴囊逐渐增大,且不对称。阴囊皮肤紧张,皱折消失,表面光滑,阴茎内缩。肿物卵圆形,囊样,无压痛,同侧睾丸不易触及。触诊阴囊有波动、透光试验阳性,积液中可找到微丝蚴。
(3)乳糜尿:乳糜尿为班氏丝虫晚期常见症状之一,乳糜尿是淋巴管破裂所致。其破裂部位常在肾盂及输尿管,而不在膀胱。乳糜尿发生前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有畏寒发热及腰、盆腔、腹股沟等处酸痛,尿液呈乳白色,有时混有血液呈粉红色。劳累饮酒脂肪餐常为诱因,发作呈间歇性,间歇长短不一,短至数日,长至数年,但亦有持续不愈者。尿内有时出现凝结块,堵塞尿路而致排尿困难,甚者产生肾绞痛。大多数病人经过休息或禁食脂肪、高蛋白食物,症状可显著减轻或自行消失。乳糜尿在体外易凝固、静止后不久分为三层、上层为脂肪,呈胶状凝块;中层为乳白色或白色清亮液体,常混有小凝块;下层为红色或粉红色沉淀物、内含红细胞、淋巴细胞、白细胞等。
(4)淋巴液肿:淋巴液肿是淋巴系统阻塞后发生的皮下淋巴积液而发生的浮肿,常见的有阴囊淋巴液肿和肢体淋巴液肿。阴囊淋巴液肿(淋巴阴囊)症见阴囊增大,行走困难,皮肤柔软、湿润,呈浮肿样。阴囊壁上可出现淋巴管曲张,破裂后有淋巴液流出,漏出液中有时可查出微丝蚴。肢体淋巴液肿常见于下肢,轻者局限于踝关节附近,重者可波及足面及小腿,甚至大腿(马来丝虫病一般仅限于膝以下),肿胀多于午后加重,晨起减轻。
(5)象皮肿:象皮肿是淋巴管阻塞而致淋巴管破裂,淋巴液外溢皮下组织,刺激皮下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逐渐增厚变粗变硬而形成象皮肿。发病部位因淋巴阻塞部位不同而异,依次为肢体、阴囊、阴茎、阴唇、阴蒂、乳房等,以下肢和阴囊最为常见。患者皮肤及皮下组织逐渐增厚粗糙、浮肿,先软后硬,在晚期可见状结节和皱折重迭。象皮肿的形成,使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皮肤的汗腺、皮脂腺、毛囊的功能受损,抵抗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出现急性炎症或经久不愈的溃疡,其结果又可促使淋巴管阻塞及纤维组织增生,加重象皮肿的发展。
象皮肿在临床上,按病情轻重分为五期。
Ⅰ期:为早期象皮肿、病变主要是淋巴积液,患肢均匀肿大,皮肿可略增厚。
Ⅱ期:患者肢体明显肿大,皮肤变厚而粗糙,皮下纤维组织增生,脂肪增加,淋巴管曲张。
Ⅲ期:病变组织肥厚,增生明显,皮肤显著粗糙、增厚且干燥,有时有溃疡,表面凹凸不平。
Ⅳ期:皮肤增厚呈疣状或桑子状象皮肿,常见于踝前、足背及趾基部。
Ⅴ期:为晚期象皮肿,皮厚如革,布满皱折,皮下组织极度增厚坚硬、关节运动障碍,行走困难。
(6)其他少见病变
①丝虫性乳房结节:是由于寄生于乳房或淋巴管内的成虫引起的炎性团块,常见于班氏丝虫病流行区。一侧发生者较多,但也可累及双侧,好发部位为乳房的外上方,黄豆或蛋大小,常为蚕豆大,早期质软,晚期较硬。生长缓慢,无触痛或局部略有压痛。
②丝虫性心包炎:患者有心前区疼痛咳嗽、呼吸困难,体温可增至38~39℃,心脏向两侧扩大呈三角形烧瓶状。心包积液呈乳糜血性或血性,其内常可查见微丝蚴。
③班氏丝虫可寄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的淋巴管内,而引起眼部丝虫病,颈部、胸大肌、腹壁后、脾脏等肿块。
由于两种丝虫的寄生部位不同、马来丝虫病的症状和体征主要表现在下肢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象皮肿,而班氏丝虫病除这些体征外,还出现精索、附睾及睾丸的急性炎症,鞘膜 积液、阴囊象皮肿、乳糜尿等症状和体征。
体检 睾丸鞘膜积液、淋巴液肿、象皮肿。
电诊断
影像诊断
实验室诊断 (1)抽出液检查:有积液者可穿刺抽液涂片镜检。 (2)乳糜尿检查:将乳糜尿脂肪层吸去,稀释沉淀后,取沉淀物涂片检查。 (3)组织化学方法:以一种微丝蚴酸性磷酸酶活力的特异分布为依据,区别各种微丝蚴的组织化学方法。多用于微丝蚴的分类。
血液 血检微丝有:目前主要从外周血液中查检微丝蚴,取血时间为晚9时至次日晨2时。 ①鲜血直接检查法:可见微丝蚴在血液中卷曲摆动。 ②厚血片染色检查法:不但可以查到微丝蚴,而且经染色可鉴别虫种。
尿
粪便
脑脊液
其他诊断
免疫学 (1)皮内试验:注射抗原后,丝虫病患者在局部注射处产生皮肤丘疹及红晕。 (2)荧光抗体试验:荧光抗体染色的方法有三种,即直接法、间接法、补体法,通过试验可见发出荧光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丝虫病患者血清可见棕黄色阳性反应。 (4)微丝蚴固相抗原酶免疫试验:镜检可见微丝蚴。 (5)间接血凝(被动血凝)试验:可见阳性反应。
组织学检验 活体组织检查:取出可疑的淋巴管、淋巴结结节,进行直接检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确诊。
西医鉴别诊断 1.丝虫病急性淋巴管、淋巴结炎与细菌性淋巴管、淋巴结炎鉴别 前者无外伤史与感染史,淋巴管炎由上而下呈离心性发展,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后者淋巴管炎自下而上向局部淋巴结扩展,一般可找到局部病灶,中毒症状较重,局部疼痛和压痛明显,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少有反复发作。
2.腹股沟或股部淋巴结曲张应于疝气鉴别 可根据前者有淋巴管曲张,叩诊无空音,无肠鸣音亢进,形态随体位改变较小,咳嗽时冲动不存在,且常与淋巴阴囊、鞘膜积液等同时存在,穿刺时可得淋巴液,淋巴液内能查到微丝蚴等进行鉴别。
3. 精索炎与附睾炎应与结核性附睾丸炎鉴别 前者有反复发作史,二侧均有结节或同时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后者有结核病史,附睾结核呈结节状肿大,质硬,微有压痛。
4. 精索淋巴管曲张与精索静脉曲张不易区别 后者管壁较厚、摸起来管型清晰,必要时可从管内抽液检查区别之。
5.丝虫性乳糜尿与结核、肿瘤、胸导管受压或损伤所引起的乳糜尿鉴别 可通过病史、症状与体征及相关检查,即可明确区别。正常偶而出现乳白色尿,是由于尿液酸碱度改变致使无机盐沉淀的缘故。若在尿中加入少量醋酸则使盐类溶解,尿色很快变清。乳糜尿则不然。
6.丝虫性下肢象皮肿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象皮肿的鉴别 如细菌性感染象皮肿,足趾有感染病灶或外伤史,有下肢向心性淋巴管炎;症状性象皮肿,如结核、霉菌感染、肿瘤以及淋巴结摘除术后,均有相应病史或症状;先天性象皮肿,在新生儿有明显下肢粗肿可立即被发现,肿大程度不显著者常被忽略,随着生长发育而出现肢体粗大;家族性象皮肿可在一家族中,发现一个以上的非丝虫性象皮肿病人。
中医类证鉴别 1.红丝疔:多有皮肤破损,局部红丝线样灼热疼痛有自下而上向臖核发展的特点,局部疼痛与压痛均较剧,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
2.子痰:早期以精索、阴囊处之结节肿胀应与子痰相鉴别。后者结节在附睾内,常粘在一起,不痛,、少有反复发作;而丝虫的结节常粘着在精索、附睾上,疼痛,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正常;血检微丝蚴3次阴性。
2.好转:慢性期病人体征稳定;血检微丝蚴3次阴性。
预后 丝虫病的预后与其治疗的早晚有很大关系,如果发现及时、及早治疗,且治疗彻底,预后较好,即可痊愈,若在幼虫未成熟前治疗,效果更好。如不及时治疗,发展到后期形成象皮肿、乳糜尿,以致丧失劳动能力,需采取外科手术治疗,晚期若伴发细菌感染,会致病情更加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并发症
西医治疗 丝虫病的治疗越早越好,疗程短,效果好,并不至于发展为象皮肿乳糜尿以致丧失劳动能力;晚期若合并感染,病情则会更加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1.班氏丝虫病的治疗 海群生7日疗法。即每日海群生200mg,分三次口服,7日为一疗程,为了现场使用方便,常用海群生300mg,一日2次,连用7日口服。初服海群生后大都出现变态反应,多次服用后,此种反应即渐次减轻。在处理反应时,一般多用复方阿斯匹林或扑热息痛等药物,待反应减轻后即停服。
2.马来丝虫病的治疗 :海群生大剂量短程疗法,海群生1.0g或1.5g顿服法,但副作用极大。只需一个疗程(36~40mg/kg)即可,无需再服更多疗程。
3.海群生药盐全民食用 我国食用海群生药盐的人数最多,效果显著。
治疗丝虫病除首选药物海群生外,左旋咪唑和呋喃嘧酮对班氏、马来丝虫微丝蚴和成虫均有杀灭作用,在海群生治疗不理想时,可先用左旋咪唑25mg/kg,口服,继用海群生治疗,或改服呋喃嘧酮总量140mg/kg,7日疗法。
4.急性周期性淋巴管、淋巴结炎的治疗保太松治疗丝虫性淋巴管、淋巴结炎具有显著 疗效,服药后患者体温在24小时内多达正常。成人每次0.2g,一日3次,口服,连服3天。患者一般在流火发作前1~2小时,腹股沟感觉有酸胀痛等先兆症状时,立即服用保太松,剂量同上,即可起到预防作用,服药后无酸胀感,则即停药,同时卧床休息,抬高患肢。
目前西药对丝虫病的晚期,因淋巴结和淋巴管阻塞,而产生的乳糜尿,象皮肿、淋巴液肿、睾丸鞘膜积液等尚无可行的办法,严重者可施外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1. 辩证施治
(1)湿热郁表: 治法:清热解表,理气化湿。
方药:银翘散藿香厚朴半夏杏仁。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荆芥穗、薄荷、豆鼓为辅、透热外出;牛蒡子桔梗甘草、杏仁合用解毒利咽,宣利肺气,藿香芳香宣透以化肌表之湿;厚朴、半夏理气化湿和胃。如热甚加石膏栀子清热泻火;如湿甚则加生薏仁白蔻仁渗湿化湿。
(2)湿热阻络: 治法:清热通络、利湿消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前方中麻黄、杏仁、桑白皮等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后方以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酒等以清热解毒通络。若热毒甚,出现流火当重用蒲公英,紫花地丁、丹皮赤芍;若湿盛加苦参、土服苓;若瘙痒甚则加白藓皮地肤子;丹皮、丝瓜络。
(3)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化湿,分清泄浊。
方药:程氏草萆薢分清饮。方中萆薢、菖蒲清热利湿,化浊利窍;黄柏车前子清热利湿;白术、服苓健脾除湿;莲子心、丹参以清心活血通络,使清浊分,湿热去,络脉通,脂液重归其道。若少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青皮;小便带血者加小蓟草、节、茅根;小便热甚,则加萹蓄海金砂
(4)脾虚气陷: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固涩。
方药:补中益气汤苍术难名丹。前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陈皮和胃理气,当归养血,用少量升麻柴胡、协助黄芪以升提下陷之阳气。后方苍术、白服苓健脾祛湿;破故纸川芎温脾升阳;用少量川楝子茴香理气以助升阳,龙骨收敛固涩。
若胃脘胀满,呕吐嗳气,加陈皮、半夏和胃降逆,兼食积停滞者,加神曲麦芽内金山楂消食健胃;若气虚及阳,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腹中冷痛,加高良姜、制香附吴茱萸温中理气止痛。
(5)肾阴亏虚: 治法:滋阴益肾。
方药:知柏地黄丸。方用熟地滋阴填肾,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山药补脾阴而因精,三药合用,补先后天之阴,并固精涩精,不使精微下泄;服苓淡渗脾湿;泽泻清泄肾火;丹皮清泄肝火;知母、黄柏滋阴益肾,降肾之虚火。虚火妄动,精关不固,肾虚遗精者,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精血枯竭而见耳聋、足痿者,加紫合车填补精血。
(6)肾阳亏虚: 治法:温肾固涩。
方药:鹿茸补涩丸。方中鹿茸补肾阳益精血为主药;附子、肉桂温肾助阳;人参、黄芪、服苓、山药、莲肉健脾益气,以助先天;补骨脂、龙骨、五味子菟丝子、桑螵蛸补肾温肾养肾,收敛固涩以制精微下泄。若阳虚不能制水,犯溢肌肤而为肿者,加泽泻、白术、车前子;五更泄泻者,加吴茱萸、肉豆蔻生姜大枣,若阳虚日久,瘀血内阻者,加桂枝、丹参,并重用附子以温阳化瘀。
2. 中医药外治
(1)象皮肿的外治,轻者可用麻黄、透骨草木瓜、荆芥、防风槟榔各10g,桑枝花椒枝各30g,煎水烫洗。重者洗后可采取桑绑疗法,即用25%桑叶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自第3、4日开始用氯丁(或布质)胶松紧带或布带,自下而上绑扎患肢(松紧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晚上可松绑),三个星期为一疗程,间隔10天后,可进行第二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应坚持绑扎至少二年以上。在桑叶注射液注射过程中,可有注射局部疼痛、发冷、发热、头晕等反应,卧床休息后可逐渐减轻。重者洗后亦可采取烘绑疗法,即将患肢放在能耐受的高温(60~100℃)烘炉内,每次热烘30~60分钟,烘后用布带绑扎,每日或隔日一次,一个月为一疗程,间隔10天后可作第二疗程,直到局部病变基本消退。
(2)淋巴液肿、鞘膜积液、淋巴结和淋巴管曲张,均可络石藤泽兰、萹蓄、地肤子各15g煎水,熏洗患处。
(3)急性淋巴结、淋巴管炎在内服药物的同时,可用双柏散调水外敷。药用侧柏叶大黄各20g,黄柏、薄荷、泽兰各10g研末。
3、单、验方治疗:荠菜芹菜根、棉花根皮等可选用一种,适量加水煎服治疗乳糜尿。
小蘖、龙葵、野菊花桉叶各15g煎水薰洗或用25%紫花地丁糊或鲜木芙蓉叶捣烂外敷,治疗象皮肿。桑枝、花椒枝、红花桔各30g煎水烫洗,治疗象皮腿。
中药
针灸 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可精索炎、睾丸炎可针刺大椎、合谷、间使、血海、足三里、阳陵泉等。下肢象皮肿可针刺足三里、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昆仑、承山、复溜、光明、悬钟等。
推拿按摩
中西医结合治疗 1.抗丝虫药可选用海群生、呋哺嘧酮、左旋咪唑等。
2.对症治疗:
(1)反复发作的乳糜尿,可用2%碘化钠或1%~2%硝酸银,6~10ml/次,作肾盂冲洗。
(2)鞘膜积液、象皮肿,可行手术治疗。
3.单方验方:
(1)射干15g,水煎后加适量白糖,1日分3次服,或制成水丸,4g/次,3次/日,治疗乳糜尿。
(2)芹菜根、荠菜、糯稻根、川萆薢各30~60g,水煎服,治乳糜尿。
(3)五苓散小茴香,水煎内服,外用玄明粉敷局部,治睾丸鞘膜积液。
护理
康复
预防 1.普查普治 我国丝虫病防治工作采取普查普治(对象治疗)方法。在普查普治中,保证工作 质量最为重要,个别血内微丝蚴较高者120μl血中含50~500条以上者,间歇服用海群生3~4个疗程,仍不能转阴者,对个别残余阳性,需要附加治疗,或改用呋喃嘧酮治疗,始能治愈,呋喃嘧酮总量140mg/kg,7日疗法,为国内常用方法。
2. 在普查普治基础上加全民服药 反复进行对象治疗后,采用全民服药,海群生0.25g或0.5g一次顿服(老幼酌减),全民服 药后出现反应者;按患者处理(即增服海群生至治疗量2g/2天)。
3.在反复普查普治的基础上,加全民食用海群生药盐我国从1972年开始试用海群生药盐,证明对两种丝虫病的防治效果显著,迅速而稳定。方法以0.3%药盐食用6个月,效果较好,总剂量为9g左右。但在单用药盐前,最好先行普查,明确阳性者,以备食用后作为附加治疗的依据。
4.灭蚊防蚊 丝虫病的流行,需要一定的蚊种作为传播媒介,而且是嗜人血、幼虫能在它的体内生长发育的适宜蚊种。在我国作为班氏丝虫的传播媒介,主要是淡色库蚊和致乏库蚊,其次是中华按蚊;马来丝虫的传播媒介主要是中华按蚊。因此应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防蚊灭蚊,采用诱杀、驱防等方法,消灭传播媒介,切断生活史环节,降低蚊虫密度、防止蚊虫叮咬。
历史考证 丝虫病在我国很早就有记载,尽管当时条件所限,不能明确认识它的病源,但对丝虫寄生在人体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观察得很详细。如《诗经》小雅巧言篇记载有“既微且尰”, 尰者即下肢粗肿的意思,《左传》有“民愁垫隘,于是有沉溺而重膇”。隋唐以后的记载更为详尽,如“蹁病喜着四肢,其状赤脉起如编绳,急痛发热,……喜从鼠蹊起至踝”,“两足胫红肿,寒热如伤寒状,从此或一日一发,半月数月一发,渐渐四肢挛缩转筋,脚膝肿大”,“大脚风、水乡农民多患之,一肿不消,与寻常脚气发过即消者迥别,……故病初起必胯间结核而痛,憎寒壮热,渐而下行至足,即肿胀木硬,终身不便”。“小便白如米汁,如豆羹汁状”。“膏淋……或沉在漩下如糊状,或浮在漩上如脂膏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不痛”。“癞疝重坠,囊大如斗”。“女子阴户突出,虽亦此类”。这些症状的描述,都说明我国很早以前就对淋巴管炎、乳糜尿,鞘膜积液以及下肢、阴囊象皮肿等有了明确的认识。在丝虫病流行区,人们对丝虫病明显症状和突出体征,称之为“冬瓜腿”、大脚风,油火腿、粗腿、大蛋、白尿、流火、红筋胀等许多颇为形象化的名称。
丝虫病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潮湿多雨地区。《通鉴》记载:“郁雾冥其上,麋水蒸其下,善生流肿。”“大脚风,水乡农民多患之。”都说明丝虫病的发生与湿热有关。湿热蕴蒸,侵入机体,滞留脏腑经络而致本病。
相关文章
 调中六神散(《普济方》卷三九五。)
 桂枝加当归芍药汤(《此事难知》。)
 特病专方------治疗肺炎有效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解析震颤治验
 江阴中医传统文化的灿烂之花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