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本草求真:芦荟的作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翠叶芦荟是最适宜直接美容的芦荟鲜叶,即库拉索芦荟,它具有使皮肤收敛、柔软化、保湿、消炎、漂白的性能。还有解除硬化、角化、改善伤痕的作用,不仅能防止小皱纹、眼袋、皮肤松弛,还能保持皮肤湿润、娇嫩,同时,还可以治疗皮肤炎症,对粉刺、斑、痤疮以及烫伤、刀伤、虫咬等亦有很好的疗效。对头发也同样有效,能使头发保持湿润光滑,预防脱发。
怎样用芦荟美容
一、面部美容:用鲜叶汁早晚涂于面部15-20分钟,坚持下去,会使面部皮肤光滑、白嫩、柔软,还有治疗蝴蝶斑、雀斑、老年斑的功效。
二、自制芦荟化妆水:取汁,加少许水即可涂于面部美容,洗头后抹到头上可以止痒、防止白发、脱发,并保持头发乌黑发亮,秃顶者还可生出新发。
三、自制芦荟润肌膏:备芦荟叶250克、黄瓜1条、鸡蛋1个、面粉和砂糖。
1.将芦荟叶片、黄瓜洗净分别弄碎,用纱布取汁;
2.将鸡蛋打到碗内,再放入一小匙芦荟汁,3小匙黄瓜汁;2小匙砂糖并充分搅拌混合;
3.加入5小匙左右的面粉或燕麦粉,调成膏状即可;
4.美容方法:将润肤膏均匀敷在整个脸上,然后,眼、嘴闭合,使面部肌肉保持不动,约40-50分钟后,用温水洗脸。每周坚持1-2次。
补充说明:
一、美容的作用
芦荟能够改善皮肤的质地,营养肌肤,保持皮肤的白皙、嫩滑、弹性、红润光泽,市场许多的化妆品的含量表上都称有芦荟,其实,新鲜、成熟的芦荟鲜叶中的营养成分最经济实用,而且使用方法简单,例如最简单的方法是,取鲜芦荟叶一支,洗净去皮,用干净的纱布挤出其汁液,涂抹在洗净的脸上,轻轻按摩约5分钟即可,可达到营养肌肤的效果。

二、药用
家庭中养一盆芦荟,可以起到常备药的作用。如遇刀伤、烧伤、烫伤、扭伤或蚊虫叮咬,折取一段芦荟,涂抹在伤处,有治疗的作用。

芦荟的作用还有很多,对许多疾病多有治疗的功效,家庭中养一盆芦荟,可一举两得,即可美化居室,又可美容治病

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芦荟推荐为“21世纪人类最佳保健食品”

1.抗细菌、真菌作用
芦荟的抗细菌作用源于Aloin的细胞素功能,这种具有相对进攻性的生化性质,使得芦荟可以直接杀死细菌。
2.抗滤过性病原体
有文献报道,芦荟可促进被病毒感染的动物和人类的康复。这些文献中提到了白血病毒和艾滋病,在被病毒感染的猫的康复过程中,芦荟所起的作用是惊人的。还有一些论文报道了芦荟中碳水化合物的类似物可以刺激细胞产生抗病毒物--干扰素。
3.免疫刺激剂作用
芦荟免疫刺激剂的作用是芦荟对人体的基础作用。芦荟对机体免疫力的提高,使得芦荟在治疗一些由免疫力下降引起的疾病时具有显著的疗效。
4.消炎作用
消炎是芦荟凝胶的一个重要作用。无论是烧伤、物理性伤害、腐蚀性化学物质伤害还是紫外线、热辐射引起的发炎,芦荟凝胶都具有镇痛、消炎作用。实验表明,用芦荟凝胶做成的消炎药,其药效与现代化学合成的消炎药相当,而芦荟凝胶不含有害的成分,对人体无论任何副作用。
5.伤口愈合作用
芦荟凝胶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伤口愈合。芦荟在促进伤口和溃疡的愈合方面具有显著的功效。体表任何一个部位或组织受伤,伤口愈合都是其主要问题,芦荟凝胶可参与这种愈合过程。
6.增强噬菌、解毒及清洁功能
芦荟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显著的"噬菌"作用。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噬菌"作用将体内的细菌、感染物和细胞死亡后的残骸清除出去。一方面,免疫刺激剂具有噬菌作用,另一方面体内的解毒和清洁功能也具有噬菌作用。对于机体来说,细菌和细菌的残骸都是体内必须清除的毒物。体内被细菌感染并死掉的细胞对机体也是有害的,这些死亡的细胞和它体内的毒素就要通过噬菌作用清除出体内。因此,增强噬菌作用就是增强了体内解毒和清洁功能。如果一个人由于体内细胞或组织的毒素积累而得了慢性病,而又要坚持自然疗法,那么服用由芦荟做成的药物,就可以明显地增强机体排毒和清洁功能。据报道,芦荟对于一百多种慢性病都具有治疗作用。
-----------以前我在学校的时候养了一盆很大的芦荟,美容效果我不好说,直接敷在脸上很不舒服,太刺激了。消炎的效果倒是很好,我的猫因为太胖动手术伤口不会愈合,我就拿芦荟给她敷,很快就愈合了。

芦荟还可以当发胶,效果比街上卖的好,而且不伤头发。

[ Last edited by 感恩的心 on 2006/6/13 at 11:31 ]
-----------我养了两盆芦荟,一盆涂在脸上粘粘的,很不舒服,不透气;
另一盆涂在脸上很清爽透气,早上起来,脸很嫩滑.
大概是品种不一样吧!
还有的人用芦荟过敏,应慎之
-----------芦荟(去皮,皮会引起过敏),加少量冰片,治火伤。
-----------
Originally posted by 感恩的心 at 2006/6/13 10:28:
以前我在学校的时候养了一盆很大的芦荟,美容效果我不好说,直接敷在脸上很不舒服,太刺激了。消炎的效果倒是很好,我的猫因为太胖动手术伤口不会愈合,我就拿芦荟给她敷,很快就愈合了。

芦荟还可以当发胶,效 ...

确实这样,是因为在芦荟叶皮与芦荟凝胶(拨开芦荟皮后半透明的那部分物质)之间有一种物质叫大黄素的粘稠状液体,而大黄素(呈黄色,味苦,它有排毒通便、调理肠胃的作用,它也是芦荟驱虫的利器,是芦荟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所以会引起皮肤过敏,所以我们用芦荟鲜叶直接涂脸的时候会感觉到有针刺的感觉。
-----------食用时,是生用还是熟用?直接煮么?久煮会减效么?
-----------根据目前大量的科研资料表明,有三种——也就是目前在全世界大量种植的芦荟品种是可以吃的,这就是中国芦荟、库拉索芦荟和日本木剑式芦荟(木立芦荟),但每次食用的量要有限制。中国芦荟最安全,根据中国药品生物制品鉴定所试验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及长期毒性试验)中国芦荟“无任何毒副作用”。由于各人体质不同,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一天吃鲜叶30克左右是没有问题的,体质虚的人每天10至20克较为安全。有人为了治小伤小病,想多吃一点,一般认为控制在食用后一天内有轻泻为最高限量(也就是说如发现轻度腹泻就要减少食用量了)。由于食用芦荟引起的小泻对人不会产生严重危害,少吃或停吃则很快恢复无碍。

库拉索芦荟也是可以食用的,只是它的叶皮厚,皮里含有较多的芦荟素,因此吃的方法有讲究:把皮与“肉”(凝胶)分开食用。元江的中国芦荟叶子长得比美国库拉索芦荟大,也可以把皮与“肉”分开吃。

日本木剑式芦荟因含更多的芦荟素,所以食用时感觉更苦,难以下咽,但气味较好,一般人容易接受它的气味,不爱“吃苦”的人可以把它蘸蜜或加糖吃,食用量应比中国芦荟更少些。

常吃芦荟有清凉泻火、健胃整肠作用,还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日本医学界有人把各种食物按所谓的“氧化度”排列在一个表格里,“氧化度”越高排在越右面,也就是越“正”,自来水、猪肉、大部份罐头食物都排在靠右的一面,而芦荟与深海鱼油、螺旋藻等则排在靠左的一面,也就是较“负”,说明平时多吃一些芦荟对身体是大有益处的。

芦荟叶片既可以生吃,也可以通过“腌制芦荟”就同制作泡菜一样,盐腌一段时间后的芦荟气味与腌黄瓜差不多,但更脆,因而很受欢迎。“蜜芦荟”可用上好蜂蜜、庄糖与洗净晾干的芦荟叶片三种等量入缸,经常搅动以防局部染菌,一星期左右就可捞起食用了。这种“蜜芦荟”香甜可口,脆的程度可与海蜇皮相比,捞起“蜜芦荟”余下的“芦荟蜜”搅冷开水饮用,也是夏季清热解暑的佳品。“酒芦荟”是用高质(50度以上)酒浸泡芦荟叶片数周后得到的,酒可去掉芦荟特殊的“臭”味,令人容易吃下,而浸过芦荟的酒(芦荟酒)则是一种很好的“药酒”了。
-----------受教了,会尝试一下.
-----------喜欢看,
芦荟作用大.
-----------内服芦荟鲜叶应注意的事项:
①注意芦荟鲜叶、芦荟干叶和芦荟干块的区别
新鲜芦荟叶不仅具有芦荟干块的各种功能,而且药性较芦荟干块更温和,特别是新鲜芦荟所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聚糖能提高人体生理机能,促进人体健康,改善免疫,是芦荟干块所不及的。芦荟干叶在加工过程中,也会使一些有效成分损失和破坏,所以其作用也不如新鲜芦荟叶片全面。
②食用芦荟新鲜叶片需要注意对象适宜性
对于体质虚弱或者脾胃虚寒者应谨慎服用。对于吃了芦荟鲜叶后就呕吐,或引起剧烈腹痛和伴有腹泻者也应禁止食用。芦荟是一种清热解毒峻下之药,对强体质(即实证型)比较适宜,而对弱体质(即虚证型),效果可能就不理想,只有了解适应性后,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③服用芦荟新鲜叶片要适量
成年女性,每天可服用长3厘米、宽4厘米的芦荟叶肉1块。强壮男性,可适当增加(一般可加10%~20%)。小孩和老人,则应酌情减少。妊娠和经期的妇女应避免服用芦荟。
④切忌把龙舌兰误作芦荟
龙舌兰和芦荟植物形态相似,龙舌兰是有毒的,所以切不要误食。芦荟品种除了少数几种如木立芦荟、上农大叶芦荟可以食用鲜叶外,大多数品种只是观赏植物,有些芦荟品种还是有毒的,误食后可能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⑤切忌把芦荟当成“灵丹妙药”
尽管芦荟对多种疾病的治疗作用为现代医药所证实,但是也不能将芦荟看成“灵丹妙药”,样样病都靠芦荟来治,特别对于急性疾病以及一些病势严重的情况,一定要及时送医院请医生治疗,以免贻误时间。
相关文章
 薏苡仁
 白喉证论
 胡粉散(《圣惠》卷九十。)
 指头肚感觉有跳动,是什么症状?
 马鞍树属
 加味参苏饮(《医醇剩义》卷二)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