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民间中医 > 正文
岐黄密室: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特色的探讨
来源:本站原创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作者:  高日阳


摘要:岭南历史上名医辈出,他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深研歧黄奥旨,参以已验,著书立说,汇成浩瀚的岭南医籍,为中国医药学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进一步弘扬历代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优良传统,突显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本文从传承性、地域性和开放性三方面对岭南中医药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一探讨。


关键词:岭南中医药   地域文化  文化特色

中医药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都利用自然优势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是地方人民中医药卫生保健的重要载体。由于中医药地域文化有着自身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它对人们中医药卫生保健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至深至远的。我国因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差异相当悬殊,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中医药地域文化。如绵延千余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医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有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等[1]。

中国中医药学之所以能枝繁叶茂数千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之中。中国幅员辽阔,中医药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中医药文化,这些中医药文化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间。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研究的重视,中医药地域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分支。研究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优秀传统。从魏晋到南北朝,我国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乱,迫使人口大量南迁, 随之带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文化,岭南得到第一次较大的开发。医学史上也首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人物[2],如开创我国脚气病防治学的先驱支法存;善治脚气病的仰道人;原籍江苏,而载誉于岭南,著有名著《肘后备急方》的葛洪,以及其妻,擅长灸治的鲍姑等。岭南中医药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进一步弘扬历代岭南中医药的优良传统,突显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特色,本文从传承性、地域性和开放性三方面对岭南中医药文化地域文化特色作一探讨。

一、传承性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上开发的先后,各个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中医药学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岭南中医药学具有独特的地方与时代特色。岭南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岭南地区自晋代以来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医家,流传于后世的医学典籍相当丰富。岭南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岭南中医学发展史,岭南地区自晋代以来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医家。晋代岭南名医有支法存、葛洪、鲍姑、仰道人等,其中,葛洪的《抱朴子(内外篇)》、《肘后备急方》等对化学、制药学的发展以及传染病的治疗有一定贡献。唐宋以来,中原文化与岭南特色的互相结合,长江流域的医药技术被带入岭南,又促进了岭南中医药的发展,千余年来,岭南医家的学术思想,先后所受张仲景、叶天士,张景岳的影响最大,因而产生了不少伤寒、温病的名家,至清末演变为寒温两大派。又由于出现了刘昉、陈复正等,使儿科学有很大发展。诸如杂病、外科、骨伤科,眼喉科等则由于家传、师承而各有特长,成为岭南医派的组成部分。

岭南属热带、亚热带气候,日照时间长,气温高,雨量充足,河流纵横,原始森林茂密,毒蛇猛兽和“瘴疠病毒”多。岭南许多医家结合本地区具体时宜、地宜,写下了不少富有地方特色的医学著作,诸如:晋代岭南名医有支法存、葛洪、鲍姑、仰道人等,其中,葛洪的《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对化学、制药学的发展以及传染病的治疗有一定贡献。唐代李暄的《岭南脚气方》等。宋代人才辈出,医学典籍相当丰富,最为有名的是宋代陈昭遇编撰《太平圣惠方》,刘昉编撰的《幼幼新书》为岭南儿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岭南医学小儿科的开端;元代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对岭南气候、地理与疾病关系有专门论述,清代,何克谏的《生草药性备要》是继《本草纲目》后整理岭南民间草药的本草学著作,大多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的,为岭南医学就地取材,药物研究及临床用药起到重要作用;岭南医家何梦瑶的《医碥》、程康圃的《儿科秘要》、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朱沛文的《华洋脏象约纂》等。岭南历代著名中医学家重视南方炎热多湿,地处卑下,植物繁茂,山岚瘴气,虫蛇侵袭等环境因素,着眼于南方多发、特有疾病的防治,勇于吸取民间经验和外来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尤其是草药及海洋药物资源,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地域特点的医学。岭南中医药是以研究生活在岭南这一特定地域中的人群的特定体质、卫生习俗及常见病、多发病为己任,广泛应用岭南地区的医药资源进行医疗和保健,成为中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岭南历代医家,努力继承和发展独特的中国传统医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推动着中医科学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广东中医药图书有295种,现存有93种医著,内容涉及本草、方剂、伤寒金匮、温病、通论、临症各科、诊断、针灸、医案等,这些医著在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地域性

岭南位于我国最南端,北枕五岭,南濒大海,主要包括广东、海南两省以及广西省的一部分,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岭南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及大小岛屿等,地势北高南低,南部临海,河流众多,雨量充沛,其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与我国其他地区有明显的差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

岭南医家遵循中医基本理论思想,着重研究本地区特殊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从岭南地区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大胆创新,对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预防、调摄等都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个人见解,丰富和发展了岭南中医药。如宋代岭南医家陈昭遇编撰的《太平圣惠方》一书中对于岭南的气候、地理对疾病的影响已有了清楚的认识:“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热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伤人。”元代岭南医家释继洪的《岭南卫生方》对岭南气候、地理与疾病关系有专门论述:“至岭南,见外方至者,病不虚日,虽居民亦鲜有不病者。因思岭以外号炎方,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气燠故阳常泄,而患不降;地湿故阴常盛,而患不升。业医者,苟不察粤地山川窍发之异,有以夺阴阳运历之变,而徒治以中州常法,鲜有不失者。”。清代岭南医家何梦瑶的《医碥》一书对岭南地域的医疗特色就有记载:“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yin雨,人多中湿,肢体重倦,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腰膝疼痛,腿足寒厥。”由此可见,历代许多岭南医著充分发扬了《内经》“因地制宜”理论思想,重视环境气侯对人体质的影响,针对岭南人体质特点,提出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的特色,充分体现了《内经》中“人与天相应”的理论及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地域性。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得到了社会群体的一致认同。这不仅使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具有了较强的稳定性,也使其地域文化能够以其特有方式对特定区域的人们在中医药卫生保健等方面受其影响,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一共同的中医药卫生保健观念和行为模式。岭南地区的群众对中医药比较信赖,人们的保健意识很强,药膳知识及使用非常普及。他们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伍,运用传统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制成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食品。岭南地区的民间流传大量的药膳食谱,人们喜欢选用有药用价值的食物,或在汤、粥、饮料,甚至菜肴中加入某些药物,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药膳食谱。市面上药膳材料五花八门,十分丰富。很多药材和制作药膳的配料,在菜市场、杂货店都可买到。中医药膳养生保健的理念深入人心,岭南药膳方多数具有鲜明的岭南地区的地方特色,如除湿、治热气等,针对性强。如祛湿药膳有:清热利湿的土茯苓苡仁粥、祛湿解毒的土茯苓汤、健脾渗湿的清补凉汤等。

岭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中药资源丰富。著名岭南凉茶以其“简、便、验、廉”在民间广为应用,在岭南人的卫生保健、防病治病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岭南人民根据本地的气候、水土特点,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料。它综合民间验方发展而来,有特定的术语指导人们日常饮用。由于岭南地处沿海,属亚热带气候,湿气较重,在民众中,当自觉口苦咽干、发热咳嗽等“上火”症状,或全身倦怠无力等湿气重时,就会到药店配些凉茶回家煎服,或到凉茶专卖店饮凉茶。凉茶的品种繁多,针对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凉茶:如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舌边尖红等表热证,需饮用含银花连翘等的凉茶;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盗汗等虚热证,需饮含沙参玉竹麦冬等中药制剂的凉茶。凉茶是中医药文化的产物,岭南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人们利用简单有效的中药,通过简单的饮用方式,起到防治一些疾病的效果,凉茶是岭南地区中医药地域文化注重预防的体现。

三、开放性

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位于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岭南人不断向海外开拓,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使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岭南靠海,南面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隔海相望,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大洋洲、中近东和非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处。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面临广阔的海洋,自古以来就融合了东西方两种文化。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在形成自身文化的同时,也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周边的东南沿海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岭南亚热带气候非常有利于中草药的繁育生长,使得“南药”成为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年而不衰。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药文化所倡导的健康观以其内在的科学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正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中特有的中草药及其显著的疗效,在岭南地区以至邻近的东南亚国家均有很好的声誉,同时基于影响人类健康的自然气候、水文土质、医药资源等地理因素以及人群的体质、生活习俗、遗传谱系等血缘因素,香港、澳门特区以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中医药亦深受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的影响。上述这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防病治病的经验,都已收载在历代的中医药文献中。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重视岭南地区的特产的药材和民间经验,主要是应用岭南地区的医药资源进行医疗和保健,成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一支重要的组成部分。岭南、包括港澳地区的群众对中医药文化比较信赖,煲药膳汤,喝凉茶,几千年来在岭南地区群众的生活中占有很重的分量。随着海外中医药文化热的兴起,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对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的信赖有增无减,并且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重视。当今岭南凉茶中医药文化已走向世界,在国外的食品店有作为辅助食物出售,或以饮料形式,摆上超级市场的货架。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能解决临床的实际问题,显示其卓越的疗效,符合岭南地区人民健康保健的需求。在走向新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医药工作者重视弘扬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以此为课题开展各种学术研究,这对于提高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的学术水平,进一步丰富我国传统医学文化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其成,李艳.中医药文化研究的意义及其战略思考.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67-69

[1]刘小斌.广东中医育英才.广东:广东省卫生厅中医处,1988,7.12.14
相关文章
 邪祟
 关于反复感冒,流鼻涕,打喷嚏,失眠,月经量少
 十万中医大学生热爱祖国医学联合签名帖(发
 丁泥散(《疡科选粹》卷四)
 鼻窦炎
 素食成就自在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