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冯氏锦囊秘录教程:卷七
来源:卷七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杂症大小合参卷七

方脉心脾病合参

心痛者,手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寒邪伤其君主也。盖心为君主,义不受邪,受邪则本经自病,必死不治。今之治例,皆言胞络受邪,在腑不在脏,在络不在经,而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胃脘,或胸膈,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盖胃属湿土,列处中焦,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受气于此,壮者邪不能干,弱者着而为病。其冲和之气,变至偏寒偏热,因之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惟肝木之相乘者为尤甚,肾气上逆者次之。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通,盖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而易得攻害也。

《脉经》曰∶有忧愁思虑伤心而痛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彻背,其脉弦,此心脏伤所致也。盖心主血而统性情,因于怵惕思虑,伤神涸血,于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食饮风冷热悸虫疰之九种,乘虚侵凌也。

虫痛者,发作懊& 25017;,肿聚往来,上下行痛,痛有休作,心腹中热善渴,涎出而色乍青乍白乍赤,呕吐清水者蛔也。

大虚心痛者,宜补之。如大实心痛者,当食受恼,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心胸高起,按之至痛,不能饮食,宜利之。

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遍身冷汗,便溺清白,大便通利不渴,气微力弱,急以术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急当救之,是知久病无寒,暴病非热也。

夫心痛有九种,曰饮、曰食、曰风、曰冷、曰热、曰悸、曰虫、曰疰、曰去来痛者,除风热冷属外所因,余皆不内外因。更妇人恶血入心脾经,发作疼痛,尤甚于诸痛。更有卒中客忤,鬼击尸疰,使人心痛,亦属不内外因,以意推度施治。

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食寒物而病,于初得之时,当有温散,或温利之。其病得之稍久,则成郁矣。郁则蒸热生火。若再欲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故古方多以山栀为君,加热药为响导,而开郁行气,则邪易伏,病易退。然向安之后,若纵恣口味,病必复作。大概皆以诸痛属实,痛无补法,痛随利减,为不易之法,不知形实病实,便闭不通者,乃为相宜。若形虚脉弱。食少便泄者,岂容混治?须知痛而胀闭者多实,不胀不闭者多虚;拒按者为实。可按者为虚∶痛不移者为血,痛无定者为气∶喜寒者多实,受热者多虚;饱则甚者多实,饿则甚者多虚∶脉实气粗者多实,脉虚气少者多虚;新病年壮者多实,久病年衰者多虚∶补而不效者多实,攻而愈剧者多虚。痛在经者脉多弦大,痛在脏者脉多沉微,表虚而痛者,阳不足也,非温经不可,里虚而痛者,阴不足也,非养荣不可。上虚而脾伤也,非补中不可。下虚而脾肾败也。非温补命门不可。若泥痛无补法,为害不浅。

食积与痰饮作痛者,胃气亦藉所养,故卒不便虚,日数虽多,不食无损。若痛止便吃物,痛必复作,须三五服药后,以渐将息可也。痛甚者,脉必伏,用温药附子之类,不可用参术,盖诸痛不可补气,一胃中有热而作痛者,非山栀子不可,须佐以汁,多用台芎开之。一有因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必日轻夜重,甚则用仁承气汤下之。轻则用韭汁消其血,桔梗开提其气。虫痛者,面上白斑,唇红,时吐清水,痛定便能食,时作时止,有块往来,上下行者是也,治以苦楝根、锡灰之类。然上半月虫头向上易治,下半月虫头向下难治。凡服药先以肉汁及糖蜜食下,引虫头向上,然后用药打出。脉坚实不大便者,下之。心痛,用山栀子并劫药止之。若又复发,可用玄明粉一服立止。左手脉数热多,脉涩者,有死血。右手脉紧实痰积,弦大必是久病。

有脾痛,大小便不通者,此是痰隔中焦,气聚下焦。心痛者,脉必伏,以心主脉,不胜其痛,故伏也。不可因其脉伏神乱,疑为心虚,而用地黄白术补之。盖邪得温则散,泥则不散,温散之后,可用阴阳平补。中宫气不清则痛,有挟痰与火,或日久成积,古方用陈皮香附甘草为君,因所挟而兼用,一加海粉,火加栀子,积加醋蓬术,死血加干漆。胃中若有清痰留饮,腹中漉漉有声,及手足寒痛,或腰膝脊胁抽痛,恶心烦闷,时吐黄水,甚则摇之作水声,用小胃丹,或控涎丹,彻去病根而止。丹溪曰,草豆蔻一味,性温能散滞气,利膈上痰。若果因寒而痛者,用之如鼓应桴。若湿郁结痰成痛,服之多效,若因热郁而痛者,理固不可,但以凉药来之。如炒芩连枝子之类,其效犹捷。

东垣草豆蔻丸,治寒厥心痛,大获奇效。若久热郁热己甚者,诸香燥药断不可用也。

术附汤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

甘草(炙,一两) 白术(四两) 附子(一两五钱) 每用一钱,姜枣水煎服。一方,治心痛,用荔枝核烧存性,为末,酷汤下二钱。

丹溪方

痰饮停积,胃脘作痛。

螺虾壳(墙上年久者 ) 滑石 苍术 山栀 香附 南星(各二两) 枳壳 青皮木香 半夏 砂仁(各一两) 上末,生姜汁浸面糊为丸,菜豆大,每三四十丸,姜汤下。春加川芎,夏加黄连,冬加吴茱萸

又方

治痰厥心痛,用半夏油炒为末,每服二钱,姜汤下。

丹溪方

治死血胃脘痛者。

玄胡索(一两五钱) 肉桂 滑石 红花 红曲(各五钱) 桃仁(三十个)
为末,汤浸面糊为丸。

又方

神治心痛,用香附子、高良姜各等分。为末,白汤调服二钱。

丹溪方

治火痛黄连 山栀(炒,各二钱) 陈皮 茯苓(各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草豆蔻(七分) 甘草(四分) 姜水煎,食前服。

失笑散

有心痛百药不效,用此而愈。

灵脂 蒲黄(等分) 为细末,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食前温服。有瘀血作痛,加玄胡,没药

干漆丸

治九种心痛,腹胁积聚滞气。

干漆二两,捣碎、炒、去烟,细研,醋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热酒下,醋汤亦好,日进二服。

蚕砂散

治男妇心气痛不可忍。

晚蚕砂不拘多少,滚水泡过,滤净,白汤调服,立止。

梅硫丸

酸热以收散寒,如服辛剂反甚,改服酸剂立愈。

水梅(去核)一个 生硫黄
为末,捣匀可丸为度,作一丸,白汤下,立愈,病不再作。

济世方

治心痛用 草捣汁,醋汁相和服,立效。昔有人服此,吐虫二条,终身不发。

绿矾止痛方

用绿矾七八分,好酒化下,再不发。

衍义方

治心痛,用铜青一味,淡醋汤些小服之。

手拈散

治心痛最妙。括曰∶草果玄胡索,灵脂并没药,酒调二三钱,一似手拈却。

化虫丸

鹤虱 槟榔 胡粉(炒) 苦楝根(去浓皮,各五十两) 白矾(飞,十二两)
为末,面糊丸,桐子大。凡小儿虫痛,一岁五丸,温水入香油一二点,打匀下之,米饮亦得,其虫自下。

烧脾散

治饮啖生冷果菜,停留中焦,心脾冷痛。

干姜(炮) 浓朴(姜炒) 草果仁 缩砂仁 甘草(炙) 神曲(炒) 麦陈皮 高良姜(炙)等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热盐汤点服。

一方

胡椒匹十九粒,乳香一钱,为末,男用姜汤下,女用当归汤下。

锦囊心痛神方

用烧铁浮起白沫如枯矾样者,研极细,白汤调服二分,不愈再一服,永不再发。

扶阳助胃汤

治寒客肠胃,胃脘当心而痛,得热则已。

干姜(炮)一钱五分) 拣参 草豆蔻 甘草(炙) 官桂 白芍 陈皮 白术(各一钱) 附子(炮) 吴茱萸 益智(各五分)姜枣水煎温服。

一方

用枯矾为末,蜜丸欠实大,每服一丸,空心细嚼,淡姜汤下。若有虫者,苦参煎汤下,盖白矾有去热涎之功。

愈痛散

治急心痛胃疼。

五灵脂(去沙石) 玄明索(炒,去皮) 蓬莪术(煨) 当归 良姜(炒,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热醋汤调服。

槟榔散

治男妇心脾痛。

五灵脂 槟榔(各等分) 为末,每服三钱,隔夜先将猪肉,煮熟,令患人细嚼吐出,以引虫头向上,然后煎菖蒲汤调药服之,以杀虫也。

方脉胸胁病合参

《经》曰∶南风生于夏,病在心,喻在胸胁,此以胸属心也。肝虚则胸痛引背胁,肝实则胸痛不得转侧,此又以胸属肝也。夫胸中实,肺家之分野。其言心者,以心之脉从心系,却上肺也。其言肝者。以肝之脉,贯膈上注肺也。然胸痛即膈痛,其与心痛别者,心痛在歧骨陷处,胸痛则横满于胸中两胁间也。其与胃脘痛别者,胃脘痛在心之下。胸痛在心之上也。

《素问》曰∶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是以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浊气在上,则生 胀。胸痹者,阴气上逆之候也。

仲景微则用薤白白酒以益其阳,甚则用附子干姜以消其阴,世人不知胸痹为何病,习用豆蔻、木香、三棱、神曲等药,坐耗其胸中之阳,益增其困矣。有饮食失节,劳役过度,以致痹土虚乏,肝木得以乘其土位,而为胃脘当心而痛,上攻两胁,膈噎不通,其脉沉弦着,宜归脾东加白芍,以姜枣为引煎服。

戴氏曰∶房劳肾虚之人,胸膈多有隐痛,此肾虚不能纳气,气虚不能生血之故。气与血犹水也,盛则流畅,虚则鲜有不滞者,所以作痛,宜破故纸之类补肾,芎归之类补血。若作寻常胁痛治则殆矣。膈门一点相引作痛,而吸气皮觉急者,此有污血也。用滑石、桃仁、黄连、枳壳之类为末,以萝卜汁煎熟饮之。(以上论胸痹)痰流气郁而胸胁痛者,(其脉沉涩而细。)风寒者,(脉浮弦而数。)食积者,(脉沉弦而伏。)痰饮者,(或弦滑,或结促。)死血者,(脉沉而涩。)虚者,(脉弦而细数或大而无力)火者,(脉洪滑而数。)当分条类,析明别,左右施治。《经》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又曰∶肝木气实则胁病。夫实者,指邪气而言。《经》曰∶邪气盛则实是也。又曰∶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心气逆则少阳盛,足太阳脉,循胁里,出气街,心主脉,循胸,出胁故尔)《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大凡左乳之下,其动应衣,此宗气之泄也,故谓之死。)

丹溪曰∶两胁走痛是痰实者,可用控涎丹。左胁痛为肝经受邪,宜柴胡疏肝散。右胁痛,为肝经移病于肿,宜推气散。食积痛,凡痛有一条杠起者是也,当于积门参看。气弱人胁痛,脉细紧或弦,多从劳役怒气得者,八物东加木香、青皮。肥白人气虚,发寒热而胁下痛,用参 补气,加柴胡、木香、青皮调气。瘦人发寒热胁痛多怒者,必有瘀血,宜桃仁、红花、柴胡、青皮、大黄、滑石,去滞气必用青皮,乃肝胆二经之药。若二经血不足者,先当补血,少加青皮。痰饮停伏胁痛,宜导痰汤。胁下痛而大便秘结者,木香槟榔丸。虚寒作痛者,必用辛温补剂,加调气药。解痛以琥珀膏贴之,或白芥子水研敷之;或吴茱萸醋研敷之;韭菜炒熨亦可。人有房劳内伤,胁下一点痛者,名干胁痛,难愈,当大补气血以养肝火,滋肾水以补母。

左胁痛胃脘痛二症,妇人多有之。以其忧思忿怒之气,素蓄于中,发则上冲,被湿痰死血阴滞其气,血不得条达,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之邪,得以乘机侵侮而为病也,故治妇人诸痛诸疾,必以行气开郁为主,破血散火兼之。谚云∶香附缩砂,妇人之至宝,山药苁蓉,男子之佳珍,此之谓也。以上论胁痛。

栝蒌薤白白酒汤

治胸痹喘息,咳唾短气。

大栝蒌一个(捣碎)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三味同煎,温服。

旋复花

治胸中嘈杂汪洋,冷涎泛上,兀兀欲吐。

旋复花 橘红 半夏 茯苓 甘草 浓朴 芍药 细辛 姜水煎服。

推气散

右胁痛。

姜黄 枳壳(麸炒) 桂心(各五钱) 甘草(炙,二钱)
为末,每服二钱,姜汤调下。

柴胡泻肝汤

郁怒伤肝,左胁痛。

柴胡(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青皮 芍药(各一钱) 黄连(炒) 山栀(炒) 龙胆草(各八分) 当归(一钱二分) 水煎服。

桃仁化滞汤

去瘀血,治胁痛。

桃仁(九个) 红花 川芎 柴胡 青皮(各八分) 芍药(一钱) 归尾(一钱五分) 水煎服。

左金丸

治肝经火实,左胁满痛。夫肝木居于左,肺金处于右,左金者,谓金令行于左,而平肝木也。盖黄连泻心火而不使乘金,则肺得清肃,而肝木有所制矣。

黄连(六两,炒) 吴茱萸(一两,盐汤泡)
为末,水发为丸,如椒目大,白滚汤下。

当归龙荟丸

肝木实火。两胁痛之要药。

当归 龙胆草(各酒洗) 山栀 黄连 黄芩(各一两五钱) 芦荟 大黄(酒煨,各五钱) 木香(一钱五分) 黄柏(一两) 青皮(一两) 柴胡(五钱) 麝香(少许)
为末,神曲糊丸,桐子大,姜汤下三五十丸。

沉香降气丸

治一切气不升降,胁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 槟榔(各二钱五分) 人参 诃子(煨,去核) 大腹皮(炒,各五钱) 白术苏叶 香附子(炒) 神曲(炒) 麦 乌药(各一两) 陈皮 甘草(炒) 姜黄(各四两) 京三棱(煨) 蓬莪术(煨) 益智(炒,去壳) 浓朴(去皮,姜炙,各二两) 每服三钱,白汤送下。

方脉六郁合参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故脉亦沉而涩也。然气郁则生湿,湿郁则生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消,而成痞。六者,相因为病,治当顺气为先,气调而郁亦散矣。故诸病多生于郁,然郁皆在中焦,苍术、抚芎总解诸郁,随症加入诸药,开提其气以升之。假如食在气上,提其气则食自降矣。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六郁者,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是也六者,以气为主,气行则郁散矣。六郁不得发越者,风寒郁则为热也。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宜香附、苍术、抚芎、木香、槟榔∶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缓,宜白芷、苍术、川芎、茯苓;痰郁者,动则喘急,或背膊一片冰冷,四肢麻痹,寸口脉沉滑,宜海石、香附、星、半、栝蒌、苍术;热郁者,瞀闷,小便赤涩,脉沉数,目干目赤,宜山栀、青黛、香附、苍术、抚芎;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涩,宜桃仁、红花、青黛、香附、抚芎;食郁者,暖酸腹饱,恶心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宜苍术、香附、查曲、麦芽、砂仁、针砂。《经》曰∶木郁达之。宜用吐剂令条达也。火郁发之。宜用汗剂令疏散之。土郁夺之。宜用下剂令无壅滞也。金郁泄之。宜渗泄解表,利小便也。水郁折之。折之制其冲逆也。然百病不出乎气血痰三者,而用药亦随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误药杂乱而成郁,治病当以郁法参之。或气或血或痰,施以四君四物二陈加减为妙。

《经》曰,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盖五志之火,触发无常,不依传次也。然七情致病,乃发于至情太过,郁结于内而成病也。情则神识有知,无迹可寻,触境乃发。若凭有形无知之药,以攻有情无迹之痛,纵能疏通已前之郁滞,焉能解其后来复结之万绪乎?况以疏气平肝舒郁为事,益令气血日伤,惟宜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耳!病去之外不无心脾气血受伤者,用气血心脾之药以调理之。

越鞠丸(又名芎术丸)

解诸郁。

苍术 香附(此味能横行胸臆,必须用童便浸过,焙干用,否则燥热) 抚芎 神曲栀子(炒,各等分) 为末,水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香附开气郁,苍术燥湿郁,抚芎调血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陈来章曰∶皆理气也,气畅而郁舒矣。)

丹溪曰∶郁为燥yin,燥乃阳明秋金之位,肺属金主气,主分布阴阳,伤则失职,不能升降,故《经》曰∶诸气 郁,旨属于肺。又郁病多在中焦,中焦脾胃也。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主,四脏一有不平,则中气不得其和而先郁矣。此方药兼升降。凡将欲升之,必先降之;将欲降之,必先升之。苍术辛烈雄壮,因胃强脾,能径人诸经,疏泄阳明之湿,通行敛涩,湿者用之而能发。香附阴中快气之药,下气最速,一升一降、故郁散而平。抚芎足厥药,直达三焦,俾生发之气,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为通阴阳血气之使,不但专开中焦而已,胃主行气于三阳,脾主行气于三阴,脾胃既布,水谷之气得行,则阴阳脏腑不受燥金之郁,皆由胃气而得通利矣。

方脉气滞合参

夫气为人身之主,乃生死之关也。周流顺行,则无病矣。逆则诸病生焉。男子宜养其气,以全其神。妇人宜平其气,以调其经。或内伤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喜则气散,怒则气逆,忧则气陷,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怯,惊则气乱也。外感六yin者,风寒暑湿燥火也。风伤气者,为疼痛;寒伤气者,为战栗;暑伤气者,为热闷;湿伤气者,为肿闷;燥伤气者,为闭结;火伤气者,为瞀螈。有虚气,有实气。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实。丹溪有云∶气实不宜补,气虚宜补之。虽云气无补法,若痞满壅塞实胀,似难于补。若正气虚而不补,则气何由而行?《经》云∶“壮者气行而愈,怯者着而成病”,此气之确论也。故一切气滞食积腹胀痛者,宜消导也。一切气虚为病者、宜补气也。然滞者,亦由气弱而不能健运,究竟亦非实也。(张按∶结为积聚,气不舒也,逆为狂厥气不降也,即瘤之为留亦气之凝,单行克伐无益也。)破滞气高者,须用枳壳。

盖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即已。又云∶滞气用青皮,然多用并伤真气,故禀受素壮而气刺痛,暂用枳壳、乌药。若肥白气虚之人,气刺痛者,宜参术加木香,(张按∶气以形载,形以气充,惟气与形两相维持,气和则生,气戾则病,岂可以作有形治也。)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当其和平之时,外护其表,复行于里,周流一身,循环无端总统于肺气,曷尝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五志,乖戾失常,清者变而为浊,行者遏而反止,表失卫护而不和,里失健悍而少降,营运渐远,肺失主持,妄动不已,五志厥阳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气乃病焉。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矣。河间曰∶五志过极,皆为火也。切不可概用香辛燥热削伐大过之剂,如青皮、陈皮、三棱、蓬术、益智、官桂、甘草之类,此惟可劫滞气,冲快于一时,以其气久抑郁者,借此暂行开发之意耳。要知气乃氤氲清虚之象。若雾露之着物,虽滞易散,苟太用香辛散气燥热伤气之药,则真气耗散,浊气上腾,犹曰∶肾气不能摄气归原,遂与苏子降气汤之类,则湿痰甚者,亦或当之。质弱者,何堪峻削?况肺受火邪,子气亦弱,降令不行,火无以制,相扇而动,本势空虚,命绝如缕,以无形之气,而作有形之治,一旦火气狂散,喘息奔急而死矣。

修养法曰∶凡患气血凝滞者,闭息澄心,先以左手摩滞处七七遍,右手亦然,复以津涂之七日可开。

方脉跌扑损伤诸痛合参

凡跌扑损伤, 折挫闪,虽由外触,势必内伤,气血凝滞,红肿或青,痛不可忍,故始须用甘辛温散行气破瘀,则痛自退肿自消,如独活、白芷、荆、防、芎、归、没药、古文钱、鹿角灰、苏木赤芍、红花之类,以水酒煎药,冲入童便尤妙。及其外伤平复,尤宜以滋补气血筋骨之药调之。肢体全仗血气,伤损必加补养,然在上先消瘀血,在下先为补养,更审胃气,盖去血过多,脉微欲死,独参东加童便,接住元气为急。甚有肢冷脉微者,参术附子大剂挽之,势与产妇同也。脉来和缓者生,急疾芤者死,宜虚细不宜数实,切宜避风,切不可饮冷水,血见寒则凝,但一丝血入心即死。世以自然铜为接骨药,惟图速效,但铜非 不可服。若新出火者,火毒金毒相扇,虽有接伤之功,而燥散之祸甚于刀剑,不可多用。

发明《经》云∶从高坠下,恶血流于内,不问何经之伤,俱作风中肝经治之。盖血者,肝之主,恶血必归于肝,滞于胁下。凡寒凉破血行经,不可轻用。

紫金散

治打扑伤折,内损肝肺,呕血不止,或有痰血停积,心腹胀满。

紫金藤皮(二两) 降真续断 补骨脂 琥珀(另研) 无名异( 、酒淬七次) 蒲黄 牛膝(酒浸) 当归(酒炒) 桃仁(不去皮、尖,各一两) 大黄(纸裹,煨) 朴硝(另研,各一两五钱)
为末,每服二钱,浓煎苏木当归酒调下。并进三服,利即安。

一方

韭汁和童便饮,散其瘀血,骨折者,蜜和葱白,捣匀浓封,酒调白芨末二钱服。

鸡鸣散

治从高坠下,瘀血凝积,以此药推陈致新。

大黄(酒蒸,一两) 当归尾(五钱) 桃仁(七粒,不去皮、尖)
为末,酒一碗,煎,去渣,五更鸡鸣时服,取下恶血即愈。

没药乳香散

治打扑损伤,痛不可忍。

白术(五两) 当归(焙) 白芷 没药(另研) 肉桂(去皮) 乳香(另研) 甘草(炒,各一两) 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接骨散

治跌扑闪肭,骨折疼痛。

黄麻(烧灰,二两) 头发(烧灰,一两) 乳香(五钱)
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服,立效。

又方

凡一切破伤血出,以飞面遏上,则血止结好,不复溃脓。

又方,治刀斧一切破伤,多年陈锻石细末,掺上立愈。
又方,接骨用土鳖又名地鳖,生捣十余个,冲酒服之。
又方,以骨接正,用生螃捣烂,冲酒服之。其渣●伤处,骨内谷谷有声即好。

茴香

治打坠凝滞瘀血,腰胁疼痛。

破故纸(炒) 茴香(炒) 辣桂(各一钱) 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

一方

打扑损伤见血,取葱新折者,糖火煨热,剥皮,其间有涕,便将罨伤处,仍多煨,陆续换易热者,立愈。

续骨散

用半两重古铜钱七个,桑柴火烧红,好醋淬之。研极细,再入珍珠末一分,乳香、没药少许,同研细,酒调下。

没药散

专治箭伤,止血定痛。

定粉(一两) 枯白矾(二钱,另研) 没药(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两) 风化锻石 各研
为末,和匀掺上。

筋断用旋复花根,即金沸草根,杵汁滴伤处,将渣封疮上,半月筋自续。

金丝膏药

治打扑伤损,闪肭疼痛,风湿气痛。

当归 川芎 苍术 香白芷 赤芍药 木鳖子 大黄 草乌头(各五钱) 香油(四两) 沥青(半斤) 松香(半斤) 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各二钱五分) 前八味同香油四两熬去渣,沥青、松香,看熬软硬,冬软些,夏硬些,乳香、没药,摊时用之。伤损愈后,肌肤青肿,用茄子种,通黄极大者,切片一指浓,瓦上焙干,为末,酒调二钱,临睡服,一夜消尽无痕。

方脉肩背臂疼合参

肩背痛不可回顾,及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此太阳气郁不行,经脉不运也,宜通气防风汤。

因湿热肩背沉重而痛者,当归拈痛汤。因汗出小便数而欠者,此风热乘脾,脾气郁而肩背痛也,宜升麻柴胡汤。有痰饮流注,肩背作痛,宜导痰汤。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背而上,致肩背作痛,宜和气饮,加盐炒小茴香少许。有劳力或看棋书久坐,而致脊背疼者,补中益气汤或八物东加黄 。有醉饱后多痛欲捶者,是脾不能运,而湿热作楚也,宜助脾胜湿,更须节饮。然背者,胸之府,故肺主气而居胸中,肺气滞则血脉泣,肺气虚,则不能营运阳道,肺中有痰,流注肩背,皆能作胀疼。

一少年新婚且劳,胸间与肩背作痛,脉则右寸关虚大无力,投以补中益气汤,一服减,二服全愈。

凡臂为风寒湿所搏,或痰流气滞,或提挈重物,皆致臂痛。盖饮伏于内,停滞中脘,脾主四肢,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而痛,其脉沉细者是也。若因持重劳伤,血虚不能荣筋,而致臂痛者,其脉必洪大。然有肿者,有不肿者,因于风寒者,五积散羌活。因于湿者,蠲痹东加苍术。因于痰者,导痰汤。因于气者,乌药顺气散。因提重伤筋者,劫劳散,或和气饮,加姜黄,盖姜黄能入臂故也。若坐卧为风湿所袭,但遇外寒即痛者,羌活散。若饮酒太过,湿痰流注者。二陈加南星、苍术、桂枝、酒芩。有血不荣筋者,四物加姜黄、秦艽。有气血凝滞,经络不行所致者,舒筋汤

东垣曰∶臂痛有六道,各加引经药乃验,以两手伸直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前廉痛者,属阳明,以升麻、干葛、白芷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以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阳,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前廉痛者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阳,细辛、独活行之。

当归拈痛汤

治湿热为病,肢节肩背遍身疼痛,流注手足,痛不可忍。

白术(一钱五分) 羌活 黄芩(酒炒) 茵陈(酒炒) 甘草(炙,各五钱) 人参当归 苦参(酒洗) 升麻 葛根 苍术(各二钱) 猪芩 茯苓 泽泻 知母 防风(各三钱) 每用一两,水煎服。

治背痛方

姜黄(四两) 甘草(炙) 羌活 白术(各一两) 每服一两,水煎服。

治臂痛方

威灵仙(八分) 南星 半夏 白术 香附 酒芩(各一钱) 苍术(二钱) 陈皮 茯苓(各五分) 甘草(少许) 酒水煎服。

舒筋汤(又名通气饮)

治臂痛不以举,及肩背诸病。

片子姜黄(四两) 甘草(炙) 羌活(各一两) 赤芍药 海桐皮(去外皮) 白术当归(各二两) 每服五钱,姜水煎,临服磨入沉香少许,腰以下食前服,腰以上食后服。

方脉腰痛合参(附肾着)

腰痛者,有肾虚,有湿热,有痰,有气滞,有跌扑瘀血。脉大无力为虚,弦为阴虚,涩为死血,沉滑为痰,沉细为气,濡弱为湿,紧数为风。感寒而痛,其脉必紧,腰间如水,得热则减,得寒则增。伤湿而痛,如坐水中,身重脉缓,天阴必发。风则脉浮,痛无常处,牵引两足。热则脉洪数,发渴便闭,行动若锥针作痛,脉涩而大便黑。

小便或黄或黑,日轻夜重,此有瘀血也。气滞而痛,胀闷难当,脉必沉弦或伏结。若兼痰积者,脉必兼滑也。妇人腰痛或经不调而有热,或浊气下坠而多带,腰痛一阵,下白一番是也。童子腰痛,先天不足也。看书久坐,对奕而腰背痛者,皆属于虚,然肥人或兼湿痰,瘦人血少阴虚,诸痛甚而面上忽见红点者,多死。诸腰痛甚者,不可用补气及寒凉药,初必加温散,和血快气,后必加补肾药。如续断、菟丝、肉桂、枸杞杜仲、牛膝之类,各加制附子少许,为引下响导最妙。风者散之,麻黄、防风、羌独活。寒者温之,姜附、桂茸。挫闪者行之,当归、桃仁、红花、骨碎补。瘀血者逐之,牵牛、桃仁、大黄、延胡橘核血竭。湿痰流注者导之,苍术、香附、白芷、橘皮、半夏、茯苓,然必以快气药佐之,使痰随气运。

《灵枢》曰∶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又有肾高、肾下、肾坚、肾脆、肾端正、肾偏倾之不同,观此则多得之先天也明矣。乃失调受邪而为病,《经》曰∶太阳所至为腰痛。盖足太阳膀胱之脉所过,经虚则邪客之。东垣曰∶大抵寒湿多而风热少,寒热腰痛皆本肾虚,然既挟邪气,则须除其邪。如无外邪,则惟为补肾而已,故有房室劳伤,肾虚腰痛者,是阳气虚弱,不能运动故也。《经》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宜肾气丸鹿茸羊肾、茴香丸之类,以补阳之不足也。膏粱之人,久服汤药,醉以入房,损其真气,则肾气热而腰脊痛不能举,久则髓减骨枯,发为骨痿,宜六味地黄丸,风髓丹之类,以补阴之不足也。亦有郁怒伤肝,忧思伤脾,皆足以致腰痛,随所属以调之。然言太阳腰痛者,外感六气也,肾经腰痛者,内伤房欲也。夫腰为肾之外候,诸脉贯于肾而络于腰,肾气一虚,腰必痛矣。跌扑之伤,不涉于虚,其于风寒湿热,虽有外邪,亦必乘虚而犯,究之犯者为标,肾虚乃其本也。夫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肾脏虚伤,膀胱安能独足耶?但当分阴阳二证,身体疲倦,小便清利,脉细无力为阳虚;小便黄赤,虚火时炎,脉洪无力,为阴虚。丹溪曰∶久腰痛必用官桂开之。

肾着为病,是因经虚受湿得之。其体重腰冷,如坐水中,饮食如故,自利不渴,腰重如带五千钱,治宜流湿,兼用温缓之药,则阳气充足,自能运动而愈矣。

腰痛者,有属湿者,六脉沉濡或伏,两膝隐隐作痛或麻木作肿,遍身沉重,天阴益甚,初宜微表,后兼分利,有属湿热者,脉濡细而数,痛自腰胯以至足肿,或上或下,或肿或红,小便赤涩。宜渗湿清热,当归拈痛汤。有属痰流注者,脉沉滑或弦,腰脐一块,互换作痛,及恶心头眩者痰也。昔肥今瘦者痰也,www.med126.com/Article/宜豁痰行气,羌独二术二陈加减豁痰汤。有属阴虚者,脉细而数,或两尺洪盛,肌体嬴瘦,足心及胫俱痛,不能任地宜滋阴降火,四物加知柏、牛膝、杜仲。有属阳虚者,脉沉弱或虚大,两足浮肿,大便不实,小水短少,痛不能动,属命门火衰,真阳虚极,补中益气加桂附,或金匮肾气丸,下部道远而乌附不能达也。湿热浊痰郁久,非乌附不能开也。然在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为引,后廉太阳、羌话、防风为引,外廉少阳,柴胡为引,内廉厥阴,青皮、吴茱萸为引,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为引治无遗法矣。

煨肾丸

肝肾脾损,腰疼腰冷,神效。

萆薢杜仲(姜汁炒) 牛膝 破故纸 葫芦菟丝子 肉苁蓉 沙苑(各一两) 肉桂(去皮,五钱) 酒煮猪腰子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酒送下。

金刚丸

肾损骨痿,不能起床。

川萆薢杜仲(炒) 照前法丸服。

麋茸

肾虚腰痛,不能转侧。

糜茸(一两,鹿茸亦可用) 菟丝子(一两) 舶上硫黄(五钱) 为末,以羊肾二对,酒煮烂去膜,研如泥,和丸,桐子大,阴干。如羊肾不敷,入酒糊佐之。温酒或盐汤服五十丸。

鹿角散

新角刮去黑皮,取白者,炒黄为末,酒服一钱,日进三服。陈者不用,角中心黄亦不用。

此方治腰痛神效,东垣曰∶鹿角能去恶血者是也。

治阴虚脉大者。

杜仲 版 黄柏 知母 枸杞子 五味子(各等分) 为末,猪脊髓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酒送下。

丹溪治老人跌扑腰痛。

苏木 归身头 陈皮(各一钱) 人参 黄耆 木香 木通(各五分) 桃仁(九枚) 煎汤送下,自然铜末子五分。

脉涩者,瘀血也。用熟大黄汤,治坠堕闪挫,腰痛不能屈伸。

大黄(挫如指大) 生姜(切片,各五钱) 二味炒,令焦黄,以水一钟,浸一宿,五更去渣服,天明取下如鸡肝者,即恶血也。

治腰痛,用葳灵仙,此治痛之要药,为末,每服二钱,以猪腰子一枚,批开掺药在内,湿纸煨熟,五更细嚼,酒下。

独活寄生汤 见后中风门。

东垣川芎肉桂汤

卧寒湿之地,腰胁痛不能转侧。

羌活(一钱五分) 柴胡 肉桂 苍术 当归梢 甘草(炙) 川芎(各一钱) 独活 红曲(炒,各五分) 防风 防己(各三分) 桃仁(五个,去皮,尖,研) 水酒煎,食远热服。

如神汤

治男妇腰痛极效。

玄胡索 当归 桂心 杜仲各等分为末,酒下三钱。

速效散

治腰痛不可忍。

川楝子(用肉,以巴豆去壳五个同炒赤,去巴豆) 茴香(盐炒,去盐) 破故纸(炒,各一两) 为末,每服一钱,食前热酒调服。

青娥丸

治肾经虚冷,腰腿重痛,常服壮筋补虚。

破故纸(炒,四两) 杜仲(四两,炒断丝) 生姜(二两五钱,炒干) 为末,用胡桃仁三十个,研膏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下。

肾着汤

治肾虚伤湿,身重腰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利。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 每服五钱,水煎空心服。

渗湿汤

治寒湿所伤,体重如在水中,小便利,大便溏。

苍术 白术 甘草(炙,各一两) 茯苓 干姜(炮,各一两五钱) 橘红(三钱五分) 丁香(二钱五分) 每服四钱,姜枣水煎服。

腹痛大小总论合参(附腹中诸病)

经脉流行,环周不休,通则不痛,何病之有?若寒气客于经脉之中。则脉气涩滞而不行,客于脉外,血亦凝泣而不和,气滞血凝,是以卒然而痛也。客于脉外者,痛易止,客于脉中者,痛不休。有心背相引而痛者,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内通于心,故心背相引而痛也。有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因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涩脉急,故胁肋与少腹及阴股相引而痛也。有痛而呕者,因寒气客于肠胃,则气不得下行,乃厥逆上出,寒不去则痛生,阳上行则呕逆也。有腹痛而泄者,因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为受盛之府,寒邪客之。则不得结聚,故传入大肠,所以痛泄也。有痛而便闭不通者,必热气留于小肠,乃肠中作痛。痹热焦渴,热渗津液,故痛而大便坚闭。夹热痛者,必身体燔灼,面赤肢烦,手足心热。夹冷痛者,必面色青白,甚则唇口爪甲皆青,痛处欲按以热,口出清涎。更有积滞未消,面黄腹胀,夜热昼凉而腹痛者,并风冷入脾,脾胃积冷,以致中满疼痛,岁月不已者,寒则温之,热则清之,实则通之,虚则调之,此治之法也。然《内经》之论腹痛,独引寒yin者为多,以寒邪之闭塞阳气最甚也。但六yin七情损伤荣卫,致病多端,岂特寒也哉!故极要体认真切,方投剂有功,有寒热,(脉沉而迟者寒,脉浮而数者热。)有虚实,(脉散大而无力者虚,脉弦而有力者实。)有痰涎,(脉滑者痰,沉弦者饮。)有积聚,(脉沉弦而伏者积,或伏或弦者聚。)有虫痛,(脉多沉滑或乍大或乍小。)有死血,(脉沉而涩或结或促。)中脘痛,(太阴脾也。) 当脐痛,(少阴肾也。)少腹痛,(厥阴肝及冲任大小肠也。)寒痛者,欲得热手按,及喜热食面青白色,吐泻不渴,其脉沉迟绵绵而痛无增减者是也,以姜桂附子之属温之。热痛者,热手按而不已,脉洪大而数,时痛时止时吐也。然有得热物而痛亦止者,盖辛热能冲开郁结,气道疏通暂得少愈,但阴血日亏,燥火愈炽,不久复发,迁延岁月,此为积热,轻者,山栀黄连白芍香附之类,重者,调胃承气汤下之。然热痛有冷物按之而暂止者,有熨之而愈甚者。虚痛者以手重按痛处而止者是也,宜参术白芍加温暖药。实痛者,痛甚胀满,手不可近,按之愈痛,或消或下,详症施治。在上作痛者,多属食,治宜温脾行气以消导之,不可用寒药,盖饮食得寒则滞,得热则化。若痛渐下,日久不愈者,宜推荡之。其初不可下,盖食物未腐,尚在胸膈耳。痰痛者,必小便不利,痰隔中焦,气闭下焦,上下不相流通故痛,治当导痰开郁。伏饮作痛者,或吐或下,视形气何如,当与痰饮门相参施治。虫痛者,有块梗起往来,便吐清水,腹热善渴,面上有白斑点,唇若涂朱,痛后便能食或偏嗜一物,其痛时作时止,其脉或大或小,面色乍青乍赤乍白是也。食积死血痛者,痛有常处而不移动者是也,宜桃仁承气汤。感暑而痛泄痢并作,其脉必虚,宜十味香薷饮之类。感湿而痛,大便溏泄,小便不利,其脉必濡,宜胃芩汤。食积痛常欲大便,利后而痛或减者是也,宜温宜消。久者,遇仙丹神芎丸择而下之。气滞而痛必腹胀而脉沉,宜木香顺气散,元阳营运,其痛自愈。绞肠沙痛,极是急速,先与盐汤探吐,或痿中并十指出血,内服藿香正气散。酒积痛,酒伤则发,宜泄其积,痛自止也。

凡痛初得,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此通因通用之法。虚弱有久病,直升之、消之。

心腹痛者,必宜温散,此是郁结不行,阴气不运故病,所以芍药虽治腹痛,然只治血虚之腹痛,至于诸腹痛皆不可用,盖诸痛皆宜辛散,而芍药酸收耳。如禀受素弱,饮食过伤而腹痛者,当补脾胃以兼消导。如跌扑损伤而腹痛者,乃是瘀血,宜桃仁承气东加当归、苏木、红花,水酒煎服下之。凡肥人腹痛者,属气虚。兼痰湿,宜人参、苍白术、半夏。夫痰岂能作痛,殊不知气郁则痰聚,痰聚则碍气道,不得营运,故作痛也。肾中阳虚作痛者,大温补之。大抵胃脘下大腹痛者,属食积外邪,绕脐痛者,属痰火积热,脐下少腹痛者,属寒或瘀血或溺涩。一室女时患腹痛,食少面黄肌瘦,幼科治以退热消积,女科治以通经行血,大方以虚而议补,俱不效,后有识者,曰∶脉大而尺独数,肌肤早错,甲锗不滑泽也,此小肠有,脓己成而将溃矣。亟与葵根一两,银花三钱,甘草节一钱,皂刺,陈皮各二钱,再剂而脓血大溃,更以太已膏同参 治之,一月始安。

腹中水鸣(附腹中畏寒、腹中窄狭)

腹中水鸣而痛,亦有因于火,因于郁者。丹溪曰∶腹中水鸣,乃火击动其水也。

盖水欲下,火欲上相触而然,二陈东加芩连栀子,亦有脏寒而水声汨汨者,宜分三阴部分而治。中脘太阴,当脐少阴,小腹厥阴,各从其宜温之。又有胁下有水气,上弱不能制水,故腹中雷鸣下利,谓之协热利者。又有肠胃空虚而鸣者,宜参术之类补之。《经》云∶脾胃虚则肠鸣腹满。又云∶中气不足,肠为之苦鸣。

腹中畏寒者,不惟中气阳气太虚,由于命门真火,亦甚亏损之。

腹中窄狭,须用苍术。若肥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湿痰流灌脏腑,气不升降,燥饮用苍术,行气用香附。如瘦人自觉腹中窄狭,乃是热气熏蒸脏腑,宜黄连、苍术。

小腹痛

小腹痛者有二。凡尺脉洪大者,为阴不足,宜六味汤;尺脉沉微者,为阳不足,宜八味汤。在妇人多属瘕症,亦宜温补肝肾;在伤寒家蓄血在下焦,宜抵当、桃仁承气之类。若因气郁而痛,青皮主之。寒者,桂枝吴茱萸温之。若因疝奔豚瘕聚者,当按本门施治。凡脐下痛而人中黑者,多死。

撞气阿魏

治五种噎疾,丸种心痛、 癖、气块冷气攻刺,丈夫疝气,妇人血气。

茴香(炒) 青皮(去白) 甘草(炒) 陈皮(去白) 蓬莪术 川芎(各一两) 生姜(四两,切片,盐半两,腌一宿) 胡椒 白芷 肉桂(去皮) 缩砂 小茴香(炒,各五钱) 阿魏(酒浸一宿,同面为糊,各一钱五分) 为末,阿魏和面糊丸,芡实大,每药一斤,用朱砂七钱为衣,每服三五粒。丈夫气痛,炒姜盐汤下。妇人血气痛,醋汤下。

集效丸

治虫啮腹痛,作止有时,或梗起往来。

大黄(炒,一两五钱) 鹤虱(炒) 槟榔 诃子皮 芜荑(炒) 木香 干姜(炒) 附子(七钱五分) 蜜丸,食前乌梅汤下,妇人醋汤下。此手足阳明药也。虫喜温恶酸而畏苦,故用姜附之热温之。乌梅、诃皮之酸伏之。大黄、槟榔、芜荑、鹤虱之苦杀之。木香辛温,顺其气也。

雄槟丸

治腹痛胃痛,干痛有时。

雄黄 槟榔 白矾(等分) 饭丸,每五分,食远服。

化虫丸

治肠胃诸虫为患。

鹤虱 胡粉(炒) 苦楝根 槟榔(一两) 芜荑 使君子(五钱) 枯矾(二钱五分) 为末,面糊丸,一岁儿可服五分。

御痛汤

治火痛。

黄连(姜汁炒) 山栀仁(炒,各二钱) 橘红 茯苓(各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草蔻仁(七分) 甘草(四分) 姜水煎,食前服。

星半安中汤

痰积作痛。

南星 半夏各一钱五分) 滑石 香附枳壳 青皮 木香 山栀仁(炒黑) 苍术 砂仁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甘草四分姜水煎服。

苦楝丸

治奔豚,小腹痛寒也。

苦楝 茴香 大附子 三味酒煮,焙干,每两人玄黄末五钱,全蝎、丁香各十八个,为末,酒糊丸,食前温酒下五十丸。

小肠痈作痛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常痛,或达脐生疮,急宜下之。

方脉足病合参

初起发寒热,殊类伤寒,第脚膝痛或肿是也。虽始或因坐卧湿地,涉水履冰,然久必变而为热,故均属湿热也。《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盖脾主四肢,足居于下,而多受湿,湿郁成热,湿热相搏,其痛作矣。故古名为壅疾,当用宣通之剂。如羌活导滞汤、当归拈痛汤之类,使气不壅而痛自愈矣。古无脚气之说,《内经》名厥,两汉间名缓风,宋齐之后谓脚气。凡肿者,名湿脚气,湿者,筋脉弛长而软,或浮肿,或生 疮之类是也,治宜利湿疏风。如不肿者,名干脚气,干即热也。筋脉卷缩挛痛,枯细而不肿是也,治宜润血清燥。有从外感者,有从内伤者,其为湿热则一而已。北方高燥,多饮●,肉食 酒,湿热下流所致。南方卑下多湿,血气虚弱之人,或遇房失,负重远行,冲冒雨雪,寒湿乘虚所致。大抵风寒暑湿之气,中于诸阳则病在外,其症多在足外踝及足背,宜散之而愈。中于诸阴,则病在里,其症多在足内踝及 内,宜温利之。外症自汗走注为风胜,无汗疼痛挛急为寒胜,肿满重着为湿胜,烦渴热顽为暑胜。如四气兼有,但推其多者为胜,厥者,为风、痛者、为寒、肿者、为湿。寒胜则虫,皮肤中如虫行之状。热胜则纵,足六经皆能致病,惟手六经不与焉。寒则温之,热则寒之。在表则散,在里则下。若大虚气之,间作补汤,随病冷热而用之。不可拘执,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赤白者,难愈。黑人耐风湿,赤白人不耐风湿。瘦人肉硬,肥人肉软耳。其用药当分虚实寒热表里。如黄芩、苍术乃湿热必用之药也。防己、独活,治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也。木瓜取入肝走筋也。赤茯、木通,渗利其湿也。肉桂、乌附散寒湿也。木香、槟榔、香附、乌药,宣行气道之剂也。

红花、桃仁,活力行凝之剂也。牛膝、杜仲、萆薢、虎骨,壮筋骨之剂也。参、耆、白术、归、芍、地黄,补养气血之剂也。合宜而用,则或攻或补皆可奏功,脚气初起甚微,多不令人识也。食饮嬉戏气力如故,惟卒起脚屈,弱不能动为异耳,南北所感,虽有内外之殊,然皆由肾虚也。妇人病此者,亦血海虚而得之。与男子肾虚同也。若入腹冲心,呕吐不止,危在顷刻,宜八味丸温以逐之。入肾则腰脚肿小便不通,目额皆有黑气,冲胸喘而呻吟,左尺脉绝者,死,盖肾虚阳衰之人多犯此,肾乘心,水克火也。故肾虚脚气,当以金匮肾气丸预为服之也。

南方自外而入者,止下胫肿痛,北方自内而致者,乃或至于手节也。治法初用解散,次必推荡大便,以导其邪气。《经》曰∶卧出而风吹之,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至真要大论》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流散于外,足胫 肿,饮发于中, 肿于下。凡内伤酒食,脾胃营运之气有亏,不能上升,乃下流乘其肝肾之佐注于足胫,加之房事不节,邪气柔虚乃为脚气,久而不愈,遂成痼疾,坚硬如石,谓之石疽。肉色赤紫,皮肉溃烂,名为缓疽,惟宜温补脚气,或见食呕吐,憎闻食气,腹痛作泻,或二便阻塞,或精神昏愦。或妄语错乱,或壮热头痛,有类伤寒,名脚气,攻心多死。黑瘦者,易治;肥白肉浓者,难愈。

东垣曰∶凡脚气服补药,及用汤渫洗皆取之大禁也。此为南方外感湿气肿痛而言,非为北方内之湿气注下肿痛而言也。若内受湿气不能外达,宜淋滞消导。泄越其邪,脚气湿流于下,生疮肿痛久而不愈,乃脚气下注成漏也,须用升提之药,提起其湿,随以气血用药。有脚气冲心者,宜四物汤,加(炒)黄柏、萆薢,再于涌泉穴,用附子末,津唾调敷上,以艾炙之,泄引其热下行。一禁嗔,嗔则心烦,烦则脚气发;二禁大语,大语则伤肺,肺伤亦发;三禁露足当风入水,两足尤不宜冷;更宜戒嗜欲,节饮食为要。

其脉浮弦者风,濡弱者湿,洪数者热,迟者寒,微者虚,牢坚者实。结则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

有肾脏风毒壅积,腰膝沉重者,宜葳灵仙末,蜜丸如桐子大,初服酒下八十丸,平明微利恶物,如青脓桃胶即是风毒积滞也。如未动,夜再服一百丸,取下后吃粥补之。

仍当服温补药为妙。然风毒中人,随脏皆得,心肺二脏,经络所起,在十手指,肝脾肾三脏,经络所起,在足十趾。

脚跟痛,有因痰,有因血热。血热者,四物加黄柏、知母、牛膝之类。痰者,用二陈加南星、黄柏、防己。若脚指拳缩无血,乃肾气不足,血气不荣也,惟宜补以荣也。

然足跟乃督脉发源之所,肾经所过之地,诸骨承载之本。凡或热或肿或痛者,皆足三阴虚热所致,丹溪谓火起于尢泉阴虚之极也。少年酒色过度者,多犯此症。

一膝肿痛不消,防成鹤膝风。以膝肿如鹤,足胫细脉多弦紧是也。乃三阴经虚,寒湿流注为患。如环跳穴,在跨眼及脚根彻痛不已,外皮如故,脉沉数或滑者,防生附骨疽乃毒气附着于骨而成。(张按∶究竟有何毒气?)乃肾经阳和之气不足,故肾部隧道骨缝之间气不宣行,阴血凝滞内郁湿热为溃为脓,所以有久服八味丸,令人无骨疽之语,谓骨暖气行血无壅滞,毒何生焉?)人多误为湿热,及至脓成,气血大亏,已不可救矣。

不知鹤膝风与附骨疽,俱肾虚者多患之。因真气衰弱,邪气得以深袭,前人用附子者,以温补肾气,又能行药势散寒邪也。故体虚之人为冷气所袭,经久不消,极阴生阳,寒化为热而溃也。若误用寒凉,必成废疾,或挛曲偏枯,或痿弱不起,或坚硬如石为石疽,或日久始溃,皮肉俱腐为缓疽,下部道远,非桂附不能下达也。况肾主骨,而臀以下俱属肾,非桂附不能入其经而宣行也。

活人苡仁酒

治脚痹。

苡仁 牛膝(各一两) 海桐皮 加皮 独活 防风 杜仲(各一两) 熟地(一两五钱) 白术(五钱) 为粗末,人绢袋内,用归酒五升浸,春秋冬二七日,夏月七日,分作数服,遂贴,浸酒空心每服一盏或半盏,日三四服。常令酒气醺醺不绝,久服觉皮肤下如数百条虫行,即是风湿气散。

羌活导滞汤

脚气初发,一身尽痛,或肢节肿痛,便溺阻膈,先以此导之,后用当归汤。

大黄(酒煨,一两) 羌活 独活(各五钱) 川归 防己(各三钱) 枳实(麸炒,二钱) 每服七钱,水煎服,取微利则已。

济世方

治一切脚气神效。用穿山甲前两足者,烧存性研细,入麝少许,多少随人斟酌,要服此药。须去他事,晚间忌进饮食,至夜深腹空时调服,坐卧随意,及鸡鸣再一服,痛立止,过一二日便能步履如常,神效。

千金方松叶

治脚气十二风痹,不能行。用松叶六十斤,挫细,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酿米五斗如常造酒法,另煮松叶汁,以渍米并 饭,其酿封七日后,澄饮之取醉,得此酒力者,甚众。

熏洗用香紫苏(半斤) 冬花(四两) 木馒头(七两) 苏木(二两) 为粗末,以水煎数沸,桶盛分三度添用,只一次洗完,永除病根。

将军

治脚气入腹冲心,大便不通。

吴茱萸 木瓜 大黄(各等分) 米糊丸,绿豆大,每五十丸,粳米枳壳汤下,未应再加服,以通为度。

杉木节

治脚气冲心,或心胁有块,毒胜痰逆,痞满喘急,汗流搐搦,昏闷上视咬齿,甚至垂绝不知人。

杉木节(一大升) 橘叶(一升,无叶用皮亦可) 大腹皮(七个,连皮锉碎) 以童便三升,煎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后服。

麻黄左经汤

治风寒暑湿流注足太阳经,腰足挛痹,关节重痛,增寒发热,无汗恶寒。

麻黄(去节) 干葛 细辛 白术(米泔浸) 茯苓 防己 羌活 桂心(不见火) 甘草 防风各等分。一方加葳灵仙,姜枣水煎,空心服。

六物附子汤

治四气流注于足太阴经,骨节烦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气,小便不www.med126.com利,手足或时浮肿。

附子(炮,去皮、脐) 桂心 防己(各四钱) 炙甘草(二两) 白术茯苓(各三两)姜水煎,食前温服。

虎潜丸

治肾阴不足,筋骨痿软,不能步履。

黄柏(盐、酒炒) 知母(盐、酒炒) 熟地黄(杵膏,各三两) 虎胫骨(二两,酥炙) 锁阳 当归(各一两五钱) 陈皮 白芍(酒炒) 牛膝(各二两) 龟板(四两,酥炙)
为末,煮羯羊肉捣为丸,桐子大淡盐汤下。

人之一身,阴气在下,阴不足则肾虚,肾主骨,故艰于步履,龟属北方,得天地之阴气最浓,故以为君。虎属四方,得天地之阴气最强,故以为臣。独取胫骨从类之义也。草木之药性偏,难效气血之属异类有情也,黄柏、知母去骨中之热,地黄、归芍滋下部之阴,阴虚,则阳气泄越而上,用锁阳以禁其上行,加陈皮以导其下降,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故用羊肉为丸。命曰虎潜者,虎,阴也。潜,藏也。欲其封闭气血而退藏于密也。

趁痛散

治湿气攻注,腰脚疼痛,行步无力。

杜仲(炒断丝,一两五钱) 肉桂(去皮) 延胡索 萆薢没药 当归(酒洗、焙,各二两) 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送下。

加味二妙丸

治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 上热起,渐至腰膝,麻痹痿软,皆湿热为病,此药神效。

败龟板(酥炙,自败者佳。如无,以熟地代之) 萆薢(酒洗) 防己 当归(酒洗,各一两) 黄柏(酒浸一宿,晒干) 川牛膝(去芦,酒洗,各二两) 苍术(米泔浸一宿,切片晒干,四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桐子大,空心淡盐汤送下。

滋肾舒筋健步丸

治痰湿手足不便,血虚筋骨软弱。

当归(酒洗) 白芍(酒洗) 牛膝(酒洗) 杜仲(酒炒,一两) 防风 羌活独活(酒浸一宿,焙) 木瓜(酒浸,焙) 川芎 防己(酒浸,焙,各七钱) 肉桂(去皮,四钱) 茅山苍术(米泔制,二两) 白术(二两) 熟地黄(酒洗,一两二钱) 桑寄生(酒炒,六钱) 共为细末,酒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淡盐汤下。天阴姜汤下,酒服亦可。一方加虎胫骨酥炙一两。

治脚气方

累试神效,绝胜诸方。

麻黄(三两,去根留节炒黄) 僵蚕(二两,炒为末) 乳香(另研) 没药(各五钱) 丁香(一钱) 各研为末和匀,每服一两,好酒调下,取醉,汗出,至脚为度,俟汗干即愈。后用五枝汤洗,用桃、柳、梅、槐、桑,取嫩枝煎汤,先饮好酒三杯,洗脚止痛为妙。

加味四斤丸

治肝肾俱虚,精血不足,足膝酸疼,步履不随,风寒湿气脚痛。

虎胫骨(酥炙) 天麻 宣木瓜(一个,去瓤) 肉苁蓉(各一两,酒浸、焙) 没药乳香(各五钱) 川乌(一两,炮、去皮) 川牛膝(一两五钱,酒浸) 为末,入木瓜膏,和酒杵捣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温酒淡盐汤送下。

当归拈痛汤 见前肩背门。

方脉痿证合参

痿者,手足痿软无力,百节缓纵不收也。《经》曰∶五脏使人痿,盖言五脏皆有痿也。又曰∶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盖言肺主皮毛,为脏之长,心之盖也。若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 也。且肺热则肾受热气。故足挛,不得伸以行也。心主身之血脉,血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则生脉痿,枢折而不能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主筋膜,肝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也。脾主肌肉,脾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也。肾主骨髓,肾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也。又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入房太甚,费竭精气,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居处相湿则肌肉不仁,色黄而蠕动,是谓肉痿,故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远行劳倦,遇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阴气内消,乃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腰脊不举,发为骨痿,故曰∶骨痿生于大热也。凡此五痿与柔风脚气相类,但柔风脚气皆外因,楞h五内不足耳。

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盖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宗筋谓阴毛中横骨上下脐两傍之坚筋也,凡人身上下前后无处不达。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且四肢皆禀于胃,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脾为太阴,其脉贯胃,行气于手足之三阴,胃为阳明,行气于手足之三阳。若脾病,则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达四肢,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筋骨肌肉无气以生乃痿也。然脾太过,亦令人四肢不举,《经》所曰∶土太过,则敦阜。阜者,高也。敦者,浓也。既浓又高,其治则泻,以令气弱阳衰,土平而愈,乃膏粱之疾也。若脾虚则不用,《经》所谓土不及,则卑监也,其治宜培本为主。

《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乃治痿之大概。欲使宗筋润,能束骨而利机关,是澄其源而流自清,以其原皆自于肺,故以五痿之所主者,而参治之。庶得以尽其用。《经》曰∶各补其荣而通其输调其虚实,和其逆顺,可见治法不专于阳明也。

手阳明大肠经,肺之腑也。足阳明胃经,脾之腑也。治痿之法,惟取阳明一经,何也?《经》云∶诸痿生于肺热,盖五行之中,惟火有二,肾虽有二,水居其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故《经》曰∶一水不胜二火,理之必然,肺金体燥而居上,主气化,畏火者也。脾土性湿而居中,主四肢,畏木者也。夫火性炎上,若嗜欲无节,则水失所养,火寡于畏,而侮所胜,肺得火邪而热矣。木性刚急,肺受热,则金失所养,木寡于畏,而侮所胜,脾得木邪而伤矣。肺热则不能管摄一身,脾伤则四肢皆不为用,而诸痿之病作矣。泻南方则肺金清而东方不实,何俾伤之有?补北方则心火降,而西方不虚,何肺热之有?故阳明实则宗筋荣润,自能束骨而利机关矣。治痿之法无出于此,故曰∶风火既炽,当滋肾水,是以东垣先生取黄柏为君,黄 等补药辅之为佐,然有兼痰积者,有湿多者,有热多者,有湿热相半者,有挟气者,临病制方难于一定,且浓味发热,乃先哲格言,但是患痿之人,若不淡薄食味必不能安全也。

夫筋脉短劲,肝气内锢,须明金伐木荣之道,惟金失其刚,转而为柔,是以木失其柔,转而为刚,故治此患,专以清金为第一义也。然清金尤先于清胃,否则,饮酒而热气输于肺矣,浓味而浊气输于肺矣。药力几何,能胜清金之任哉!如金不清则大敌在前,主将懦弱,焉望其成功耶!夫风痿之别,凡痛则为风,不痛则为痿。《经》曰∶痛则为实,不痛则为虚,曰风,曰痿,虚实二者而已。东垣曰∶气盛痿盛,气衰病衰,何以盖人之气血充实,则风寒客于经络之间,邪正尚能交攻,而疼痛作矣。人之气血虚弱,则痰火郁于肢节之内,而正不能胜邪,乃痿痹作矣。故丹溪曰∶痿症切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亦以风为实,而痿为虚也。曰散邪,曰补虚,岂可紊乱,兼忌妄用燥烈之药,致伤真阴真气,药势偏有所助,则胜克流变,其害益甚矣。

痿症若草木失于培植,枝叶枯稿,根本尚未大伤,以其不咳嗽,不吐血,不发寒热,为异于虚劳耳。故久沾床褥,而形色绝无病状,亦并无痛楚麻木若痹证也。盖痹证由于三气外伤,病在经络血脉之中,气血闭涩者也。尚可作有余,论痿证由于气血不足。受病在五脏六腑之中,不能充固者也,当纯从不足治。

夫痿。热症也。本于五内不足,而其原则由于肺,论治则独取阳明,盖真气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谷始入于胃,以溉五脏真气者,天之道谷气者,地之道,真气与谷气并,而后形气之道立,阳明虚则五脏无所禀,不能行气血而奉生身者,弱矣。阳明主润宗筋,宗筋足之强弱所系,故曰偏枯痿易,四肢不用者,脾病也。《经》曰∶四肢皆禀气于胃,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令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日虚,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而四肢不举。《经》又曰∶岁土太过,中满食减,四肢不举,是四脏之痿,又独重于阳明者,明矣。及后世诸肾主论,有主乎虚损成也者,有主于实邪为病者,当兼以脉候辩之。有曰精虚血耗,五内不足而成痿者;有曰燥金气郁,血液衰少,不能荣养百骸而成痿者;有曰阳明湿热熏蒸于肺,困水之上源而成痿者;有曰使内太过,水少不能胜心火,火除肺金而六叶焦,以成痿者;有曰肾主骨而藏精,肝主筋而藏血,嗜欲无度,则肝肾虚而成痿者。凡此皆论内伤不足为病,而总归于热,故曰∶痿病无寒,不可作寒治。又曰∶痿属湿热,不可作风治,当以清热补精养血为主,观此则知痿病之一外感也,明矣。但始因气热而成,不可骤用辛热峻补之剂耳。

其以实邪为病立论者∶有曰劳心太过,心气热则火独光肾脉随火上行而痿者;有曰燥金受邪,寒水生化之源绝,而湿热下流肾肝而痿者;有曰醇酒膏粱,命门相火过盛,逼阴于外而痿者;有曰长夏服热药太过,阴明火邪内伏而痿者;有曰肺气不舒,郁遏成火而痿者。又曰∶湿痰聚于中焦,手足软而痿者,有曰肾肝气虚,风邪袭虚而痿者,即经文治痰,独取阳明,亦非谓阳明之本虚立见,否则何以病痿之人,饮食日盛,形体日肥,而足终痿易不用,岂水谷入海,阳明气旺,独不能运化精微,以强筋骨乎?此乃火邪伏诸胃中,但能杀谷,而不能长养血气,以生津液,灌溉百骸,最以饮食倍于平人,而足反为之不用,此所谓壮火食气,胃热消谷善饥是也。阳明之热邪,原是肺热中传来,故治痿独取阳明者,非补阳明也。治阳明火邪,毋使干于气血之中,则湿热清而筋骨强,足痿自起,此经不言补而言取者,取出阳明之热邪耳,凡此皆以实邪为病立论也。然病名虽一,而脉候自殊,虚实之间,岂无辩乎,要知虚者,乃正气虚,实者,乃邪气实,岂有气血精髓充足,而筋骨为之受病者乎。

五兽三匮丹

治因气血耗损,肝肾不足,两脚痿弱。

鹿茸(酥炙) 麒麟竭 虎胫骨(解片,酥炙) 牛膝(酒浸) 狗脊(燎去毛,各等分) 上修事为末,即五兽丹料也。辰砂一两为末,附子大者一个,去皮、脐,剜旋去心,空入辰砂于内;宣木瓜一个,剜心,仍剥去皮,入上附子于内,以旋附子末,盖附子口正坐于银石罐中,重汤蒸十分烂附子断白为度,即三匮丹也。上为三匮丹研膏,调五兽末匀为丸。如鸡豆大,木瓜酒下。

五加皮酒

治筋痿拘挛,疼痛不便屈伸。

五加皮(半斤) 苍耳子(六两) 枸杞子 薏苡仁(各四两) 生地黄(二两) 木香(五钱) 以好酒一大埕,将药用囊盛悬埕中,浸七日取出,焙干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空心酒吞八九十丸,其酒听饮,但常使酒气相接为妙。

十全散

治气血诸虚,四肢不用,男妇诸虚不足,五劳七伤,拘急疼痛而色痿黄,脚膝无力。脾肾气弱等症。

人参 黄耆 白术 茯苓 甘草 肉桂 当归 川芎 熟地 白芍(各等分)为粗末,每服四五钱,姜枣水煎服。

(桂芍药甘草,小建中汤也,加黄 即黄耆建中汤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君子汤也。

当归、川芎、地黄、芍药、四物汤也,以其气血俱虚, 阴阳并弱,法天地之成数,故名曰十全散也。)

滋肾舒筋健步丸

见前足病门。 痿门诸方,当于前足病门参看。

方脉厥症合参(附麻木)

凡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也。《经》曰∶手之三阴,从腹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是三阴三阳,俱相接于手足者也。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故手足逆冷也。然有阴厥,有阳厥,阴衰于下则热,阳衰于下则寒,故阳厥者。是热深则厥,盖阳极则发厥也,不可作阴症而用热药治之,否则精魄绝而死矣,急宜大小承气汤,随其轻重治之。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逆,足蜷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此其候也,治之以四逆理中之类。尸厥者,飞尸卒厥也。此即中恶之候,因犯不正之气,忽然手足逆冷,肌肤粟起,头而青黑,精神不守,或错言妄语,牙紧口噤,或昏不知人,头旋晕倒,此是卒厥客忤,飞尸鬼击,凡吊死问丧,入庙登冢,多有此病,以苏合香丸灌之。候稍苏,随症调治。痰厥者,乃寒痰迷闷,四肢逆冷,宜姜附汤,以生附代熟附。蛔厥者,乃胃寒所主。《经》曰∶蛔者,长虫也。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东加炒川椒五粒,槟榔五分,吞乌梅丸效。蛔见椒则伏也。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何以别之?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八味丸顺气散或调气散之类。食厥者,醉饱后感风寒,着恼怒而致,治宜吐之。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十指麻木,丹溪谓胃中湿痰死血,然中气不足,不能达四肢者居多。

苏合香丸

专能顺气化痰,并治传尸骨蒸劳瘵,卒暴心痛,中恶,诸厥鬼魅瘴疟。

沉香 麝香(研) 诃子(煨、去核) 丁香 青木香 香附(炒,去毛) 荜茇 白术 白檀香 薰陆香(另研) 乌犀角 朱砂(研飞,各二钱) 安息香(另为末,用无灰酒一升,熬膏),龙脑研末,苏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内各一钱,为末,研匀,用安息膏,并炼蜜和丸,如樱桃大,空心温水或酒化下。

补气汤

治皮肤间有麻木。

黄耆 橘皮 甘草(各一两) 白芍(一两五钱) 泽泻(三钱) 每服一两,水煎服,加肉桂更效。

姜附汤

方见中寒门。

理中汤

方见中寒门。

四逆汤

方见中寒门。

方脉转筋合参

有于睡中,或于伸欠而筋转,于足大指,上至腰腿结痛者,此多属血热血燥,不能荣筋,宜四物加红花、酒芩、南星之类。又有因奉养过浓,酿成湿热,而饮冷感寒,或睡中受寒,以至寒遏其热,寒主收引劲急,故筋转而疼者;有吐泻津液暴伤,筋失所养,以致转筋入腹者,并宜温养脾胃,化痰顺气,使中气营运,而四末之转筋自愈也。

一方

治脚气转筋,疼痛挛急,用松节二两,锉如米粒,乳香一钱,以瓦器内慢火炒焦
为末,每用一二钱,热木瓜酒调下,但是筋病皆妙,不独脚转筋也。

相关文章
 杨序
 外气技术不是一途!
 貌似古方欺人论
 关于中医对母乳喂养看法的问题
 白豆蔻丸(《朱氏集验方》卷四)
 秤锤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