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中医理论
中医数据库
中国方剂数据库 中医书籍 常见疾病
中医疾病数据库 民间中医 中医教程
中医疾病诊疗 经方医学 中医药术语数据库
 医学全在线 > 中医理论 > 中医教程 > 正文
本草纲目教程:菜之三
来源:菜之三 中医理论数据 字体:

菜之三 ( 菜类一十一种)

(音伽。宋《开宝》)

【释名】

落苏(《拾遗》)、昆仑瓜(《御览》)、草鳖甲
颂曰∶按∶段成式云∶茄(音加)乃莲茎之名。今呼茄菜,其音若伽,未知所自也。
时珍曰∶陈藏器《本草》云∶茄,一名落苏。名义未详。按∶《五代贻子录》作酥,盖以其味如酥酪也,于义似通。杜宝《拾遗录》云∶隋炀帝改茄曰昆仑紫瓜。又王隐君《养生主论》治疟方用干茄,讳名草鳖甲。盖以鳖甲能治寒热,茄亦能治寒热故尔。

【集解】

颂曰∶茄子处处有之。其类有数种∶紫茄、黄茄,南北通有;白茄、青水茄,惟北土有之。入药多用黄茄,其余惟可作菜茹尔。江南一种藤茄,作蔓生,皮薄似壶卢,亦不闻中药。
宗奭曰∶新罗国出一种茄,形如鸡子,淡光微紫色,蒂长味甘。今中国已遍有之。
时珍曰∶茄种宜于九月黄熟时收取,洗净曝干,至二月下种移栽。株高二、三尺,叶大如掌。
自夏至秋,开紫花,五瓣相连,五棱如缕,黄蕊绿蒂,蒂包其茄。茄中有瓤,瓤中有子,子如脂麻。其茄有团如栝蒌者,长四、五寸者。有青茄、紫茄、白茄。白茄亦名银茄,更胜青者。诸茄至老皆黄,苏颂以黄茄为一种,似未深究也。王祯《农书》云∶一种渤海茄,白色而坚实。一种番茄,白而扁,甘脆不涩,生熟可食。一种紫茄,色紫,蒂长味甘。一种水茄,形长味甘,可以止渴。《洪容斋随笔》云∶浙西常茄皆皮紫,其白者为水茄;江西常茄皆皮白,其紫者为水茄。亦一异也。刘恂《岭表录》异云∶交岭茄树,经冬不凋,有二、三年渐成大树者,其实如瓜也。茄叶摘布路上,以灰围之,则子必繁,谓之茄。

茄子

【气味】

甘,寒,无毒。
志曰∶凡久冷人不可多食,损人动气,发疮及痼疾。
李鹏飞曰∶秋后食,多损目。
时珍曰∶按∶《生生编》云∶茄性寒利,多食必腹痛下利,女人能伤子宫也。

【主治】

寒热,五脏劳(孟诜)。治温疾传尸劳气。醋摩,敷肿毒(大明)。老裂者烧灰,治乳裂(震亨)。散血止痛,消肿宽肠(时珍)。

【发明】

宗奭曰∶蔬圃中惟此无益。《开宝本草》并无主治,只说损人。后人虽有处治之法,终与正文相失。圃人又下于暖处,浓加粪壤,遂于小满前后求贵价以售。既不以时,损人益多。不时不食,乌可忽也。
震亨曰∶茄属土,故甘而喜降,大肠易动者忌之。老实治乳头裂,茄根煮汤渍冻疮,折蒂烧灰治口疮,俱获奇效,皆甘以缓火之意也。
时珍曰∶段成式《酉阳杂俎》言茄浓肠胃,动气发疾。盖不知茄之性滑,不浓肠胃也。

【附方】

旧六,新十。

妇人血黄∶黄茄子竹刀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摘玄方》)。
肠风下血∶经霜茄连蒂,烧存性,为末。每日空心温酒服二钱匕。(《灵苑方》)。
久患下血∶大茄种三枚,每用一枚,湿纸包煨熟,安瓶内,以无灰酒一升半沃之,蜡纸封闭三日,去茄暖饮。(《普济方》)。
腹内鳖症∶陈茄儿烧存性,入麝香轻粉少许,脂调贴之。(《寿域方》)。
卵 偏坠∶用双蒂茄子悬于房门上,出入用眼视之。茄蔫所患亦蔫,茄干亦干矣。又法∶用双茄悬门上,每日抱儿视之,二、三次钉针于上,十余日消矣。(刘松石《保寿堂方》)。
大风热痰∶用黄老茄子大者不计多少,以新瓶盛,埋土中,经一年尽化为水,取出入苦参末,同丸梧子大。食已及卧时酒下三十丸,甚效。此方出江南人传。(苏颂《图经本草》)。
腰脚拘挛,腰脚风血积冷,筋急拘挛疼痛者∶取茄子五十斤切洗,以水五斗煮取浓汁,滤去滓,更入小铛中,煎至一斗以来,即入生粟粉同煎,令稀稠得所,取出搜和,更入麝香、朱砂末,同丸如梧子大。每旦用秫米酒送下三十丸,近暮再服,一月乃瘥。男子、女人通用皆验。(《图经本草》)。
磕扑青肿∶老黄茄极大者,切片如一指浓,新瓦焙研为末。欲卧时温酒调服二钱匕,一夜消尽,无痕迹也。(《胜金》)。
坠损跌扑,散血止痛∶重阳日收老茄子百枚(去蒂四破切之),硝石十二两(捣碎)。以不津器先铺茄子一重,乃下硝石一重,如此间铺令尽,以纸数层密封,安置净处,上下以新砖承覆,勿犯地气。至正月后取出,去纸两重,日中曝之。逐日如此,至二、三月,度茄已烂,开瓶倾出,滤去滓,别入新器中,以薄绵盖头,又曝,至成膏乃可用。每以酒调半匙,空腹饮之,日再,恶血散则痛止而愈矣。若膏久干硬,即以饭饮化动用之。(《图经本草》)。
发背恶疮∶用上方以酒服半匙,更以膏涂疮口四围,觉冷如冰雪,疮干便瘥。其有根本在肤腠者,亦可内消。(同上)。
热毒疮肿∶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去瓤二分,似罐子形,合于疮上即消也。如已出脓,再用取瘥。(《圣济总录》)。
牙齿肿痛∶隔年糟茄,烧灰频频干擦,立效。(《海上名方》)。
虫牙疼痛∶黄茄种烧灰擦之,效。(《摘玄方》)。
喉痹肿痛∶糟茄或酱茄,细嚼咽汁。(《德生堂方》)。
妇人乳裂∶秋月冷茄子裂开者,阴干烧存性研末,水调涂。(《补遗》方)

【主治】

烧灰,米饮服二钱,治肠风下血不止及血(吴瑞)。烧灰,治口齿疮 。生切,擦癜风(时珍)。

【发明】

时珍曰∶治癜风,用茄蒂蘸硫、附末掺之,取其散血也。白癜用白茄蒂,紫癜用紫茄蒂,亦各从其类耳。

【附方】

新一。

风蛀牙痛∶茄蒂烧灰掺之。或加细辛末等分,日用之。(《仁存方》)

【主治】

金疮牙痛(时珍)。

【附方】

新一。

牙痛∶秋茄花干之,旋烧研涂痛处,立止。(《海上名方》)。

根及枯茎叶

【主治】

冻疮皴裂,煮汤渍之,良(《开宝》)。
散血消肿,治血淋下血,血痢阴挺,齿 口蕈(时珍)。

【附方】

新九。

血淋疼痛∶茄叶熏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或盐汤下。隔年者尤佳。(《经验良方》)。
肠风下血∶方同上,米饮下。
久痢不止∶茄根烧灰、石榴皮等分。为末。以沙糖水服之。(《简便单方》)
女阴挺出∶茄根烧存性,为末。油调在纸上,卷筒安入内,一日一上。(《乾坤生意》)
口中生蕈∶用醋漱口,以茄母烧灰、飞盐等分,米醋调稀,时时擦之。(《摘玄方》)
牙齿 痛∶茄根捣汁,频涂之。陈茄树烧灰敷之。先以露蜂房煎汤漱过。(《海上名方》)
牙痛取牙∶茄科以马尿浸三日,晒炒为末。每用点牙即落,真妙。(鲍氏方)
夏月趾肿,不能行走者∶九月收茄根悬檐下,逐日煎汤洗之。(《简便》)。

苦茄

(《拾遗》)

【集解】

藏器曰∶苦茄野生岭南。树小有刺。

【主治】

醋摩,涂肿。根,亦可作汤浴。又主瘴气(藏器)。

壶卢

(《日华》)

【释名】

瓠瓜(《说文》)、匏瓜(《论语》)。
时珍曰∶壶,酒器也。卢,饮器也。此物各象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俗作葫芦者,非矣。葫乃蒜名,芦乃苇属也。其圆者曰匏,亦曰瓢,因其可以浮水如泡、如漂也。
凡属皆得称瓜,故曰瓠瓜、匏瓜。古人壶、瓠、匏三名皆可通称,初无分别。故孙 《唐韵》云∶瓠音壶,又音护。瓠 ,瓢也。陶隐居《本草》作瓠 ,云是瓠类也。许慎《说文》云∶瓠,匏也。又云∶瓢,瓠也。匏,大腹瓠也。陆玑《诗疏》云∶壶,瓠也。又云∶匏,瓠也。《庄子》云∶有五石之瓠。诸书所言,其字皆当与壶同音。而后世以长如越瓜首尾如一者为瓠(音护),瓠之一头有腹长柄者为悬瓠,无柄而圆大形扁者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为壶,壶之细腰者为蒲芦,各分名色,迥异于古。以今参详,其形状虽各不同,而苗、叶、皮、子性味则一,故兹不复分条焉。悬瓠,今人所谓茶酒瓢者是也。蒲芦,今之药壶卢是也。
郭义恭《广志》谓之约腹壶,以其腹有约束也。亦有大、小二种也。

【集解】

弘景曰∶瓠与冬瓜气类同辈。又有瓠 ,亦是瓠类。小者名瓢,食之乃胜瓠。
此等皆利水道,所以在夏月食之,大约不及冬瓜也。
恭曰∶瓠与瓠 、冬瓜全非类例。三物苗、叶相似,而实形则异。瓠形似越瓜,长尺余,头尾相似,夏中便熟,秋末便枯。瓠 形状大小非一,夏末始实,秋中方熟,取其为器,经霜乃堪。瓠与甜瓠 体性相类,啖之俱胜冬瓜,陶言不及,乃是未悉。此等原种各别也。
时珍曰∶长瓠、悬瓠、壶卢、匏瓜、蒲卢,名状不一,其实一类各色也。处处有之,但有迟早之殊。陶氏言瓠与冬瓜气类同辈,苏氏言瓠与瓠 全非类例,皆未可凭。数种并以正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缘。其叶似冬瓜叶而稍团,有柔毛,嫩时可食。故《诗》云∶幡幡瓠叶,采之烹之。五、六月开白花,结实白色,大小长短,各有种色。瓤中之子,齿列而长,谓之瓠犀。窃谓壶匏之属,既可烹晒,又可为器。大者可为瓮盎,小者可为瓢樽,为舟可以浮水,为笙可以奏乐,肤瓤可以养豕,犀瓣可以浇烛,其利溥矣。

壶瓠

【气味】

甘,平,滑,无毒。
恭曰∶甘冷。多食令人吐利。
曰∶患脚气虚胀冷气者食之,永不除也。

【主治】

消渴恶疮,鼻口中肉烂痛(思邈)。利水道(弘景)。消热,服丹石人宜之(孟诜)。除烦,治心热,利小肠,润心肺,治石淋(大明)。

【发明】

时珍曰∶按∶《名医录》云∶浙人食匏瓜,多吐泻,谓之发暴。盖此物以暑月壅成故也。惟与香 同食则可免。

【附方】

新一。

腹胀黄肿∶用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十余日见效。(《简便方》)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为茹耐饥(思邈)。

蔓、须、花

【主治】

解毒(时珍)。

【附方】

新一。

预解胎毒∶七、八月,或三伏日,或中秋日,剪壶卢须如环子脚者,阴干,于除夜煎汤浴小儿,则可免出痘。(唐瑶《经验方》)

【主治】

齿龈或肿或露,齿摇疼痛,用八两同牛膝四两,每服五钱,煎水含漱,日三、四次(《御药院方》)。

苦瓠

(《本经》下品)

【释名】

苦匏(《国语》)、苦壶卢

【集解】

《别录》曰∶苦瓠生晋地。
弘景曰∶今瓠忽有苦者,如胆不可食,非别生一种也。又有瓠 ,亦是瓠类。
恭曰∶《本经》所论,都是苦瓠 尔。陶谓瓠中苦者,大误矣。瓠中时有苦者,不入药用,无所主疗,亦不堪啖。瓠与瓠 ,原种各别,非甘者变为苦也。
保升曰∶瓠即匏也。有甘、苦二种∶甘者大,苦者小。
机曰∶瓠壶有原种是甘,忽变为苦者。俗谓以鸡粪壅之,或牛马踏践则变为苦。陶说亦有所见,未可尽非也。
时珍曰∶《诗》云∶匏有苦叶。《国语》云∶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皆指苦壶而言,即苦瓠也。瓠、壶同音,陶氏以瓠作护音释之,所以不稳也。应劭《风俗通》云∶烧穣可以杀瓠。或云畜瓠之家不烧穣,种瓜之家不焚漆。物性相畏也。苏恭言∶服苦瓠过分,吐利不止者,以黍穣灰汁解之。盖取乎此。凡用苦瓠,须细理莹净无 翳者乃佳,不尔有毒。

瓤及子

【气味】

苦,寒,有毒。

【主治】

大水,面目四肢浮肿,下水,令人吐(《本经》)
利石淋,吐呀嗽囊结,疰蛊痰饮。又煮汁渍阴,疗小便不通(苏恭)。煎汁滴鼻中,出黄水,去伤冷鼻塞,黄胆(藏器)。
吐蛔虫(大明)。治痈疽恶疮,疥癣龋齿有虫 者。又可制汞(时珍)。

【附方】

旧八,新十七。

急黄病∶苦瓠一枚,开孔,以水煮之,搅取汁,滴入鼻中。去黄水。(陈藏器)。
黄胆肿满∶苦壶卢瓤如大枣许,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一时,取两酸枣大,纳两鼻中,深吸气,待黄水出良。又方∶用瓠瓤熬黄为末,每服半钱,日一服,十日愈。然有吐者当详之。(《伤寒类要》)。
大水胀满,头面洪大∶用莹净好苦瓠白瓤,捻如豆粒,以面裹煮一沸,空心服七枚。至午当出水一斗。二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二年内忌咸物。(《外台》)
《圣惠》∶用苦壶卢瓤一两,微炒为末,每日粥饮服一钱。
通身水肿∶苦瓠膜(炒)二两,苦葶苈五分,捣合丸小豆大。每服五丸,日三,水下止。
又用苦瓠膜五分,大枣七枚。捣丸。一服三丸,如人行十里许,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即止。(并《千金方》)。
石水腹肿∶四肢皆瘦削。用苦瓠膜(炒)一两,杏仁半两(炒去皮尖),为末,糊丸小豆大。每饮下十丸,日三,水下止。(《圣济总录》)。
水蛊洪肿∶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至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饮下十丸。待小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饮水。
小便不通,胀急者∶用苦瓠子三十枚(炒),蝼蛄三个(焙),为末,每冷水服一钱。(并《圣济总录》)。
小儿闪癖∶取苦瓠未破者,煮令热,解开熨之。(陈藏器《本草》)。
风痰头痛∶苦瓠膜取汁,以苇管灌入鼻中,其气上冲脑门,须臾恶涎流下,其病立愈除根,勿以昏运为疑。干者浸汁亦效,其子为末吹入亦效。年久头风皆愈。(《普济方》)。
鼻窒气塞∶苦壶卢子为末,醇酒浸之,夏一日,冬七日。日日少少点之。(《圣惠方》)。
眼目昏暗∶七月七日,取苦瓠白瓤绞汁一合,以酢二升,古钱七文,同以微火煎减半。
每日取沫纳 中,神效。(《千金》)。
肉血翳∶秋间取小柄壶卢,或小药壶卢,阴干,于紧小处锯断,内挖一小孔如眼孔大。
遇有此病,将眼皮上下用手挣开,将壶卢孔合定。初虽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渐下,不伤睛也。(刘松石《经验方》)。
齿 口臭∶苦瓠子为末,蜜丸半枣大。每旦漱口了,含一丸,仍涂齿 上,涎出,吐去妙。(《圣惠方》)。
风虫牙痛∶壶卢子半升。水五升,煎三升,含漱之。茎叶亦可。不过三度。(《圣惠方》)
恶疮癣癞,十年不瘥者∶苦瓠一枚,煮汁搽之,日三度。(《肘后方》)
九 有孔∶苦瓠四枚,大如盏者,各穿一孔如指大,汤煮十数沸,取一竹筒长一尺,一头插瓠孔中,一头注疮孔上,冷则易之,用遍乃止。(《千金方》)。
痔疮肿痛∶苦壶卢、苦 菜煎汤,先熏后洗,乃贴熊胆陀僧胆矾片脑末,良。(《摘玄方》)。
下部悬痈∶择人神不在日,空心用井华水调百药煎末一碗服之。微利后,却用秋壶卢(一名苦不老,生在架上而苦者)切片置疮上,灸二七壮。肃端式病此连年,一灸遂愈。(《永类钤方》)。
卒中蛊毒,或吐血,或下血,皆如烂肝者∶苦瓠一枚。水二升,煮一升服,立吐即愈。
又方∶用苦酒一升,煮令消,服之取吐,神验。(《肘后方》)。
死胎不下∶苦壶卢烧存性,研末。每服一钱,空心热酒下。(《海上名方》)。
耳出脓∶干瓠子一分,黄连半钱,为末。以绵先缴净,吹入半字,日二次。(《圣惠方》)。
鼻中息肉∶苦壶卢子苦丁香等分,入麝香少许,为末。纸捻点之。(《圣惠方》)。

【主治】

一切 疮,霜后收曝,研末敷之(时珍)。

【主治】

麻疮,煎汤浴之即愈(时珍。出仇远《稗史》)。

【附方】

新一。

小儿白秃∶瓠藤同裹盐,荷叶煎浓汁洗,三、五次愈。(《总录》)

败瓢

(《纲目》)

【集解】

时珍曰∶瓢乃匏壶破开为之者,近世方药亦时用之,当以苦瓠者为佳,年久者尤妙。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消胀杀虫,治痔漏下血,崩中带下赤白(时珍)。

【附方】

新六。

中满鼓胀∶用三、五年陈壶卢瓢一个,以糯米一斗作酒,待熟,以瓢于炭火上炙热,入酒浸之,如此三、五次,将瓢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酒下,神效。(余居士《选奇方》)。
大便下血∶败瓢(烧存性)、黄连等分。研末。每空心温酒服二钱。(《简便方》)。
赤白崩中∶旧壶卢瓢(炒存性)、莲房( 存性)等分。研末。每服二钱,热水调服。
三服,有汗为度,即止。甚者五服止,最妙。忌房事、发物、生冷。(《海上方》)。
脑漏流脓∶破瓢、白鸡冠花、白螺蛳壳(各烧存性)等分,血竭、麝香各五分,为末。
以好酒洒湿熟艾,连药揉成饼,贴在顶门上,以熨斗熨之,以愈为度。(孙氏《集效方》)。
腋下瘤瘿∶用长柄茶壶卢烧存性,研末搽之,以消为度。一府校老妪右腋生一瘤,渐长至尺许,其状如长瓠子,久而溃烂。一方士教以此法用之,遂出水,消尽而愈。(《濒湖集简方》)。
汤火伤灼∶旧壶卢瓢,烧灰敷之。(同上)

冬瓜

(《本经》上品)

【校正】

今并入白瓜子。

【释名】

白瓜(《本经》)、水芝(同上)、地芝(《广雅》)。
志曰∶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而子云白瓜子也。
时珍曰∶冬瓜,以其冬熟也。又贾思勰云∶冬瓜正二、三月种之。若十月种者,结瓜肥好,乃胜春种。则冬瓜之名或又以此也。

《别录》曰∶冬瓜,原附于《本经》瓜子之下。宋《开宝本草》加作白瓜子,复分白冬瓜为《别录》一种。遂致诸注辩说纷纷,今并为一。

【集解】

《别录》曰∶白瓜子生嵩高平泽,冬瓜仁也。八月采之。
颂曰∶今处处园圃莳之。其实生苗蔓下,大者如斗而更长,皮浓而有毛,初生正青绿,经霜则白粉。人家多藏蓄弥年,作菜果。入药须霜后取,置之经年,破出核洗,燥乃擂取仁用之。亦堪单作服饵。
时珍曰∶冬瓜三月生苗引蔓,大叶团而有尖,茎叶皆有刺毛。六、七月开黄花,结实大者径尺余,长三、四尺,嫩时绿色有毛,老则苍色有粉,其皮坚浓,其肉肥白。其瓤谓之瓜练,白虚如絮,可以浣练衣服。其子谓之瓜犀,在瓤中成列。霜后取之,其肉可煮为茹,可蜜为果。其子仁亦可食。盖兼蔬、果之用。凡收瓜忌酒、漆、麝香及糯米,触之必烂。

白冬瓜

【气味】

甘,微寒,无毒。
弘景曰∶冷利。

【主治】

腹水胀,利小便,止渴(《别录》)。
捣汁服,止消渴烦闷,解毒(弘景)。益气耐老,除心胸满,去头面热(孟诜)。消热毒痈肿。切片摩痱子,甚良(大明)。利大小肠,压丹石毒(苏颂)。

【发明】

诜曰∶热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煮食练五脏,为其下气故也。欲得体瘦轻健者,则可长食之;若要肥,则勿食也。
宗奭曰∶凡患发背及一切痈疽者,削一大块置疮上,热则易之,分散热毒瓦斯甚良。
震亨曰∶冬瓜,性走而急。寇氏谓其分散热毒瓦斯,盖亦取其走而性急也。久病者、阴虚者忌之。孙真人言∶九月勿食,令人反胃。须被霜食之乃佳。
诜曰∶取瓜一颗,和桐叶与猪食之,一冬更不要与诸物食,自然不饥,长三、四倍也。

【附方】

旧七,新七。

积热消渴∶白瓜去皮,每食后吃三、二两,五七度良。(孟诜《食疗》)。
消渴不止∶冬瓜一枚削皮,埋湿地中,一月取出,破开取清水日饮之。或烧熟绞汁饮之。(《圣济总录》)。
消渴骨蒸∶大冬瓜一枚去瓤,入黄连末填满,安瓮内,待瓜消尽,同研,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煎冬瓜汤下。(《经验》)。
产后痢渴∶久病津液枯竭,四肢浮肿,口舌干燥。用冬瓜一枚,黄土泥浓五寸,煨熟绞汁饮。亦治伤寒痢渴。(《古今录验》)。
小儿渴利∶冬瓜汁饮之。(《千金》)。
小儿 病,寒热如疳∶用冬瓜、 蓄各四两,水二升,煎汤浴之。(《千金方》)。
婴孩寒热∶冬瓜炮熟,绞汁饮。(《子母秘录》)。
水病危急∶冬瓜不拘多少,任意吃之,神效无比。(《兵部手集》)。
十种水气,浮肿喘满∶用大冬瓜一枚,切盖去瓤,以赤小豆填满,盖合签定,以纸筋泥固济,晒干,用糯糠两大箩,入瓜在内,煨至火尽,取出切片,同豆焙干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冬瓜子汤下,日三服,小便利为度。(《杨氏家藏方》)。发背欲死∶冬瓜,截去头,合疮上。瓜烂,截去更合之。瓜未尽,疮已小敛矣。乃用膏贴之。(《肘后方》)。
痔疮肿痛∶冬瓜煎汤洗之。(《袖珍方》)。
马汗入疮∶干冬瓜烧研,洗净敷之。
食鱼中毒∶冬瓜汁饮之,良。(《短剧方》)。
面黑令白∶冬瓜一个,竹刀去皮切片,酒一升半,水一升,煮烂滤去滓,熬成膏,瓶收。
每夜涂之。(《圣济总录》)

瓜练(瓤也)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绞汁服,止烦躁热渴,利小肠,治五淋,压丹石毒(甄权)。
洗面澡身,去 ,令人悦泽白皙(时珍)。

【附方】

新二。

消渴烦乱∶冬瓜瓤(干者)一两,水煎饮。(《圣惠方》)。
水肿烦渴∶小便少者。冬瓜白瓤,水煎汁,淡饮之。(《圣济总录》)

白瓜子
《别录》曰∶冬瓜仁也。八月采之。

【正误】

恭曰∶此甘瓜也。甘字似白字,后人误写耳。当改从甘字。
志曰∶《本草》注∶白瓜子,冬瓜仁也。苏氏所言,殊为孟浪。且甘瓜即甜瓜,亦有青、白二种。其子色黄,主疗与冬瓜全异。但冬瓜经霜有白衣,其子亦白,白瓜之号因斯而得。
况诸方惟用冬瓜子,不见用甘瓜子者。苏说不可凭也。

【气味】

甘,平,无毒。

《别录》曰∶寒。久服寒中。

【主治】

令人悦泽好颜色,益气不饥。久服,轻身耐老(《本经》)。除烦满不乐。可作面脂(《别录》)。去皮肤风及黑 ,润肌肤(大明)。治肠痈(时珍)。

【发明】

颂曰∶冬瓜仁,亦堪单作服饵。又研末作汤饮,及作面脂药,并令人颜色光泽。
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七月,采瓜犀以为面脂。即瓜瓣也。亦堪作澡豆。
宗奭曰∶服食方亦稀用之。

【附方】

旧四,新四。

服食法∶取冬瓜仁七升,以绢袋盛,投三沸汤中,须臾取曝干,如此三度,又与清苦酒渍之一宿,曝干为末,日服方寸匕。令人肥悦明目,延年不老。又法∶取子三五升,去皮为丸,空心日服三十丸。令人白净如玉。(孟诜《食疗》)。
补肝明目,治男子五劳七伤,明目。用冬瓜仁,方同上。(《外台秘要》)。悦泽面容∶白瓜仁五两,花四两,白杨皮二两,为末。食后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欲白加瓜仁,欲红加桃花。三十日面白,五十日手足俱白。一方有橘皮,无杨皮。(《肘后方》)。多年损伤,不瘥者∶瓜子末,温酒服之。(孙真人方)。
消渴不止,小便多∶用干冬瓜子、麦门冬、黄连各二两,水煎饮之。冬瓜苗叶俱治消渴,不拘新干。(《摘玄方》)。
男子白浊∶陈冬瓜仁炒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五钱。(《救急易方》)。
女子白带∶方同上。

瓜皮

【主治】

可作丸服,亦入面脂(苏颂)。主马汗入疮肿痛,阴干为末涂之。又主折伤损痛(时珍)。

【附方】

新二。

跌扑伤损∶用干冬瓜皮一两,真牛皮胶一两,锉入锅内炒存性,研末。
每服五钱,好酒热服。仍饮酒一瓯,浓盖取微汗。其痛即止,一宿如初,极效。(《摘玄方》)。
损伤腰痛∶冬瓜皮烧研,酒服一钱。(《生生编》)

【主治】

治肿毒,杀蜂,疗蜂叮(大明)。
主消渴,疟疾寒热。又焙研,敷多年恶疮(时珍)。

【附方】

新一。

积热泻痢∶冬瓜叶嫩心,拖面煎饼食之。(《海上名方》)

【主治】

烧灰,可出绣黥。煎汤,洗黑 并疮疥(大明)。捣汁服,解木耳毒。煎水,洗脱肛。烧灰,可淬铜、铁,伏砒石(时珍)。

南瓜

(《纲目》)

【集解】

时珍曰∶南瓜种出南番,转入闽、浙,今燕京诸处亦有之矣。三月下种,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节节有根,近地即着。其茎中空。其叶状如蜀葵而大如荷叶。八、九月开黄花,如西瓜花。结瓜正圆,大如西瓜,皮上有棱如甜瓜。一本可结数十颗,其色或绿或黄或红。经霜收置暖处,可留至春。其子如冬瓜子。其肉浓色黄,不可生食,惟去皮瓤瀹食,味如山药。同猪肉煮食更良,亦可蜜煎。按∶王祯《农书》云∶浙中一种阴瓜,宜阴地种之。秋熟色黄如金,皮肤稍浓,可藏至春,食之如新。疑此即南瓜也。

【气味】

甘,温,无毒。
时珍曰∶多食发脚气、黄胆。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气壅。

【主治】

补中益气(时珍)。

越瓜

(宋《开宝》)

【释名】

梢瓜(《食物》)、菜瓜
时珍曰∶越瓜以地名也,俗名梢瓜,南人呼为菜瓜。

【集解】

藏器曰∶越瓜生越中。大者色正白。越人当果食之,亦可糟藏。
时珍曰∶越瓜南北皆有。二、三月下种生苗,就地引蔓,青叶黄花,并如冬瓜花叶而小。
夏秋之间结瓜,有青、白二色,大如瓠子。一种长者至二尺许,俗呼羊角瓜。其子状如胡瓜子,大如麦粒。其瓜生食,可充果、蔬,酱、豉、糖、醋藏浸皆宜,亦可作菹。

【气味】

甘,寒,无毒。
诜曰∶生食多冷中动气,令人心痛,脐下症结,发诸疮。又令人虚弱不能行,不益小儿。
天行病后不可食。又不得与牛乳酪及 同食。
时珍曰∶按∶萧子真云∶菜瓜能暗人耳目。观驴马食之即眼烂,可知矣。

【主治】

利肠胃,止烦渴(《开宝》)。利小便,去烦热,解酒毒,宣泄热气。烧灰,敷口吻疮及阴茎热疮(藏器)。和饭作 ,久食益肠胃(《心镜》)。

胡瓜

(宋《嘉 》)

【释名】

黄瓜
藏器曰∶北人避石勒讳,改呼黄瓜,至今因之。
时珍曰∶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按∶杜宝《拾遗录》云∶隋大业四年避讳,改胡瓜为黄瓜。与陈氏之说微异。今俗以《月令》王瓜生即此,误矣。王瓜,土瓜也。见草部。

【集解】

时珍曰∶胡瓜处处有之。正、二月下种,三月生苗引蔓。
叶如冬瓜叶,亦有毛。四五月开黄花,结瓜围二、三寸,长者至尺许,青色,皮上有如子,至老则黄赤色。其子与菜瓜子同。一种五月种者,霜时结瓜,白色而短,并生熟可食,兼蔬 之用,糟酱不及菜瓜也。

【气味】

甘,寒,有小毒。
诜曰∶不可多食,动寒热,多疟病,积瘀热,发疰气,令人虚热上逆少气,损阴血,发疮疥脚气,虚肿百病。天行病后,不可食之。小儿切忌,滑中生疳虫。不可多用醋。

【主治】

清热解渴,利水道(宁原)。

【附方】

旧一,新六。

小儿热痢∶嫩黄瓜同蜜食十余枚,良。(《海上名方》)。
水病肚胀,四肢浮肿∶用胡瓜一个破开,连子以醋煮一半,水煮一半至烂,空心俱食之,须臾下水也。(《千金髓》)。
小儿出汗∶香瓜丸∶用黄连、胡黄连黄柏、川大黄(煨熟)、鳖甲(醋炙)、柴胡芦荟青皮等分为末。用大黄瓜黄色者一个,割下头,填药至满,盖定签住,慢火煨熟,同捣烂,入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二、三丸,大者五、七丸至十丸,食后新水下。(钱乙《小儿方》)。
咽喉肿痛∶老黄瓜一枚去子,入消填满,阴干为末。每以少许吹之。(《医林集要》)。
杖疮 肿∶六月六日,取黄瓜入瓷瓶中,水浸之。每以水扫于疮上,立效。(《医林集要》)。
火眼赤痛∶五月取老黄瓜一条,上开小孔,去瓤,入芒硝令满,悬阴处,待消透出刮下,留点眼甚效。(《寿域神方》)。
汤火伤灼∶五月五日,掐黄瓜入瓶内封,挂檐下,取水刷之,良。(《医方摘要》)。

【气味】

苦,平,有小毒。

【主治】

小儿闪癖,一岁用一叶,生 搅汁服,得吐、下良(藏器)。

【主治】

捣敷刺毒肿(大明)。

丝瓜

(《纲目》)

【释名】

天丝瓜(《本事》)、天罗(《事类合璧》)、布瓜(同上)、蛮瓜(《本事》)、鱼 。
时珍曰∶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丝罗之名。昔人谓之鱼 ,或云虞刺。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

【集解】

时珍曰∶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
二月下种,生卫生资格考试网苗引蔓,延树竹,或作棚架。其叶大于蜀葵而多丫尖,有细毛刺,取汁可染绿。其茎有棱。六、七月开黄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大寸许,长一、二尺,甚则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惟可藉靴履,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栝蒌子,黑色而扁。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

【气味】

甘,平,无毒。
入药用老者。

【主治】

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甚妙(震亨)。煮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 ,痘疹胎毒(时珍)。暖胃补阳,固气和胎(《生生编》)。

【发明】

颖曰∶丝瓜本草诸书无考,惟痘疮及脚痈方中烧灰用之,亦取其性冷解毒耳。
时珍曰∶丝瓜老者,筋络贯串,房隔联属。故能通人脉络脏腑,而去风解毒,消肿化痰,祛痛杀虫,及治诸血病也。

【附方】

新二十八。
痘疮不快,初出或未出,多者令少,少者令稀∶老丝瓜(近蒂三寸)连皮烧存性,研末,砂糖水服。(《直指》)。
痈疽不敛,疮口太深∶用丝瓜捣汁频抹之。(《直指方》)。
风热腮肿∶丝瓜烧存性,研末,水调搽之。(《严月轩方》)。
肺热面疮∶苦丝瓜、牙皂荚并烧灰,等分,油调搽。(《摘玄方》)。
玉茎疮溃∶丝瓜连子捣汁,和五倍子末,频搽之。(丹溪方)。
坐板疮疥∶丝瓜皮焙干为末,烧酒调搽之。(《摄生众妙方》)。
天泡湿疮∶丝瓜汁调辰粉,频搽之。
手足冻疮∶老丝瓜烧存性,和腊猪脂涂之。(《海上方》)。
肛门酒痔∶丝瓜烧存性,研末,酒服二钱。(《严月轩方》)。
痔漏脱肛∶丝瓜烧灰、多年锻石、雄黄各五钱为末,以猪胆、鸡子清及香油和调,贴之,收上乃止。(孙氏《集效方》)。
肠风下血∶霜后干丝瓜烧存性,为末,空心酒服二钱。一名蛮瓜,一名天罗,一名天丝瓜是矣。(许叔微《本事方》)。
下血危笃不可救者∶丝瓜(即天罗)一个(烧存性),槐花减半。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二钱。(《普济方》)。
酒痢便血,腹痛,或如鱼脑五色者∶干丝瓜一枚(连皮烧研),空心酒服二钱。一方煨食之。俗名鱼 是也。(《经验良方》)。
血崩不止∶老丝瓜(烧灰)、棕榈(烧灰)等分,盐酒或盐汤服。(《奇效良方》)。
经脉不通∶干丝瓜一个为末,用白血调成饼,晒干研末。每服二钱,空心酒下。先服四物汤三服。(《海上名方》)。
乳汁不通∶丝瓜连子烧存性研。酒服一、二钱,被覆取汗即通。(《简便单方》)。
干血气痛,妇人血气不行,上冲心膈,变为干血气者∶用丝瓜一枚(烧存性),空心温酒服。(《寿域神方》)。
小肠气痛,绕脐冲心∶连蒂老丝瓜烧存性,研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甚者不过二、三服即消。卵肿偏坠∶丝瓜架上初结者,留下,待瓜结尽叶落取下,烧存性为末,炼蜜调成膏,每晚好酒服一匙。如在左左睡,在右右睡。(刘松石《保寿堂方》)。
腰痛不止∶天罗布瓜子仁炒焦,擂酒热服,以渣炒热敷之。(熊氏《补遗》)。
喉闭肿痛∶天罗瓜研汁灌之。(《普济》)。
卒然中风∶防风荆芥一两,升麻半两,三片,水一盏,煎半盏,以丝瓜子研,取浆半盏,和匀灌之。如手足麻痒,以羌活煎汤洗之。(唐瑶《经验方》)。
化痰止嗽∶天罗(即丝瓜),烧存性为末。
枣肉和,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化下。(《摄生众妙方》)。
风虫牙痛∶经霜干丝瓜烧存性为末,擦之。(《直指方》)。
风气牙痛,百药不效者用此,大能去风,惟蛀牙不效。天罗(即生丝瓜)一个,擦盐火烧存性,研末频擦,涎尽即愈。腮肿,以水调贴之。
马敏叔云∶此乃严月轩家传屡效之方,一试即便可睡也。
食积黄胆∶丝瓜连子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因面得病面汤下,因酒得病温酒下,连进数服愈。(《卫生易简方》)。
小儿浮肿∶天罗、灯草、葱白等分,煎浓汁服,并洗之。(《普济方》)。
水蛊腹胀∶老丝瓜去皮一枚(剪碎),巴豆十四粒,同炒,豆黄去豆,以瓜同陈仓米再炒熟,去瓜,研米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白汤下。盖米收胃气,巴豆逐水,丝瓜象人脉络,借其气以引之也。此乃元时杭州名医宋会之之方。(鲜于枢《钩玄》)。

【主治】

癣疮,频 掺之。疗痈疽疔肿卵 (时珍)。

【附方】

新六。

虫癣∶清晨采露水丝瓜叶七片,逐片擦七下,如神。忌鸡、鱼、发物。(《摄生众妙方》)。
阴子偏坠∶丝瓜叶(烧存性)三钱,鸡子壳(烧灰)二钱,温酒调服。(余居士《选奇方》)
头疮生蛆,头皮内时有蛆出∶以刀切破,挤丝瓜叶汁搽之。蛆出尽,绝根。(小山《怪证方》)。
汤火伤灼∶丝瓜叶焙研,入辰粉一钱,蜜调搽之。生者捣敷。一日即好也。(《海上名方》)。
鱼脐疔疮∶丝瓜叶(即虞刺叶也)、连须葱白、韭菜等分,同入石钵内,研烂取汁,以热酒和服。以渣贴腋下,病在左手贴左腋,右手贴右腋;病在左脚贴左胯,右脚,贴右胯;在中贴心、脐。用帛缚住,候肉下红线处皆白则散矣。如有潮热,亦用此法。却令人抱住,恐其颤倒则难救矣。(危氏《得效方》)。
刀疮神药∶古锻石、新锻石、丝瓜根叶(初种放两叶者)、韭菜根各等分,捣一千下作饼,阴干为末,擦之。止血定痛生肌,如神效。侍御苏海峰所传。(董炳《集验方》)

藤根

【气味】

同叶。

【主治】

齿 脑漏,杀虫解毒(时珍)。

【附方】

新八。

预解痘毒∶五六月取丝瓜蔓上卷须阴干,至正月初一日子时,用二两半煎汤(父母只令一人知),温浴小儿身面上下,以去胎毒,永不出痘,纵出亦少也。(《体仁汇编》)。
诸疮久溃∶丝瓜老根熬水扫之,大凉即愈。(《应验方》)。
喉风肿痛∶丝瓜根,以瓦瓶盛水浸,饮之。(《海上名方》)。
脑崩流汁,鼻中时时流臭黄水,脑痛,名控脑砂,有虫食脑中也∶用丝瓜藤近根三、五尺,烧存性。每服一钱,温酒下,以愈为度。(《医学正传》)。
牙宣露痛《海上妙方》∶用丝瓜藤阴干,临时火 存性,研搽即止,最妙。《惠生堂方》∶用丝瓜藤一握,川椒一撮,灯心一把,水煎浓汁,漱吐,其痛立住如神。咽喉骨鲠∶七月七日,取丝瓜根阴干,烧存性。每服二钱,以原鲠物煮汤服之。(笔峰《杂兴》)。
腰痛不止∶丝瓜根烧存性,为末。每温酒服二钱,神效甚捷。(邓笔峰《杂兴》)。

【附录】

罗勒(《拾遗》)。藏器曰∶生江南平地。主溪毒, 碎敷之。
时珍曰∶陈氏注此不详。又江南呼丝瓜为天罗,疑即此物,然无的据,姑附之。

苦瓜

(《救荒》)

【释名】

荔枝(《救荒》)、癞葡萄
时珍曰∶苦以味名。瓜及荔枝、葡萄,皆以实及茎、叶相似得名。

【集解】

周定王曰∶锦荔枝即癞葡萄,蔓延草木。茎长七、八尺,茎有毛涩。叶似野葡萄,而花又开黄花。实大如鸡子,有皱纹,似荔枝。
时珍曰∶苦瓜原出南番,今闽、广皆种之。五月下子,生苗引蔓,茎叶卷须,并如葡萄而小。七、八月开小黄花,五瓣如碗形。结瓜长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青色,皮上痱如癞及荔枝壳状,熟则黄色自裂,内有红瓤裹子。瓤味甘可食。其子形扁如瓜子,亦有痱。南人以青皮煮肉及盐酱充蔬,苦涩有青气。按∶费信《星槎胜览》云∶苏门答剌国一等瓜,皮若荔枝,未剖时甚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香甜可口。疑此即苦瓜也。

【气味】

苦,寒,无毒。

【主治】

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时珍《生生编》)。

【气味】

苦、甘,无毒。

【主治】

益气壮阳(时珍)。

菜之四 (水菜类六种)

紫菜

(《食疗》)

【释名】

紫 (音软)。

【集解】

诜曰∶紫菜生南海中,附石。正青色,取而干之则紫色。
时珍曰∶闽、越海边悉有之。大叶而薄。彼人 成饼状,晒干货之,其色正紫,亦石衣之属也。

【气味】

甘,寒,无毒。
藏器曰∶多食令人腹痛发气,吐白沫。饮热醋少许,即消。

【主治】

热气烦塞咽喉,煮汁饮之(孟诜)。病瘿瘤脚气者,宜食之(时珍)。

【发明】

震亨曰∶凡瘿结积块之疾,宜常食紫菜,乃咸能软坚之义。

(《拾遗》)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集解】

藏器曰∶石 生南海,附石而生。似紫菜,色青。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下水,利小便(藏器)。主风秘不通,五膈气,并脐下结气,煮汁饮之。胡人用治疳疾(李 )。

石花

(《食鉴》)

【释名】

琼枝
时珍曰∶并以形名也。

【集解】

时珍曰∶石花菜生南海沙石间。高二、三寸,状如珊瑚,有红、白二色,枝上有细齿。以沸汤泡去砂屑,沃以姜、醋,食之甚脆。其根埋沙中,可再生枝也。一种稍粗而似鸡爪者,谓之鸡脚菜,味更佳。二物久浸皆化成胶冻也。郭璞《海赋》所谓水物则玉珧海月,土肉石华,即此物也。

【气味】

甘、咸,大寒,滑,无毒。

【主治】

去上焦浮热,发下部虚寒(宁原)。

鹿角

(《食性》)

【释名】

猴葵。
时珍曰∶按∶沈怀远《南越志》云∶猴葵一名鹿角。盖鹿角以形名,猴葵因其性滑也。

【集解】

士良曰∶鹿角菜生海州、登、莱、沂、密诸处海中。
时珍曰∶鹿角菜,生东南海中石崖间。长三、四寸,大如铁线,分丫如鹿角状,紫黄色。土人采曝,货为海错。以水洗醋拌,则胀起如新,味极滑美。若久浸则化如胶状,女人用以梳发,粘而不乱。

【气味】

甘,大寒,滑,无毒。
诜曰∶微毒。丈夫不可久食,发痼疾,损腰肾、经络、血气,令人脚冷痹,少颜色。

【主治】

下热风气,疗小儿骨蒸热劳。服丹石人食之,能下石力(士良)。解面热(大明)。

龙须菜

(《纲目》)

【集解】

时珍曰∶龙须菜生东南海边石上。丛生无枝,叶状如柳,根须长者尺余,白色。
以醋浸食之,和肉蒸食亦佳。《博物志》一种石发似指此物,与石衣之石发同名也。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瘿结热气,利小便(时珍)。

睡菜

(《纲目》)

【释名】

瞑菜(瞑音眠)绰菜、醉草、懒妇箴(《记事珠》。未详)。

【集解】

时珍曰∶按∶稽含《南方草木状》云∶绰菜夏生池沼间。
叶类慈菇,根如条。南海人食之,令人思睡,呼为瞑菜。段公路《北户录》云∶睡菜五、六月生田塘中。土人采根为盐菹,食之好睡。郭宪《洞冥记》有却睡草,食之令人不睡,与此相反也。珍按∶苦菜龙葵皆能使人不睡。却睡之草,其此类乎?

【气味】

甘、微苦,寒,无毒。

【主治】

心膈邪热不得眠(时珍)。

菜之五 (芝 类一十五种)

(《本经》上品)

【校正】

并入《本经》青、赤、黄、白、黑、紫六芝。

【释名】

(音囚)。
时珍曰∶芝本作之,篆文象草生地上之形。后人借之字为语辞,遂加草以别之也。《尔雅》云∶ ,芝也。注云∶一岁三华瑞草。或曰生于刚处曰菌,生于柔处曰芝。昔四皓采芝,群仙服食,则芝亦菌属可食者,故移入菜部。

【集解】

《别录》曰∶青芝生泰山,赤芝生霍山,黄芝生嵩山,白芝生华山,黑芝常山紫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六月、八月采。
弘景曰∶南岳本是衡山,汉武帝始以小霍山代之,此赤芝当生衡山也。郡县无高夏名,恐是山名也。此六芝皆仙草之类,俗所稀见,族类甚多,形色 异,并载《芝草图》中。今俗所用紫芝,乃是朽木株上所生,状如木 ,名为紫芝,止疗痔,不宜合诸补丸药也。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
恭曰∶《五芝经》云∶皆以五色生于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
且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
禹锡曰∶王充《论衡》云∶芝生于土。土气和,故芝草生。《瑞命记》云∶王者仁慈,则芝草生。是也。
时珍曰∶芝类甚多,亦有花实者。《本草》惟以六芝标名,然其种属不可不识。

《神农经》云∶山川云雨、四时五行、阴阳昼夜之精,以生五色神芝,为圣王休祥。《瑞应图》云∶芝草常以六月生,春青夏紫,秋白冬黑。葛洪《抱朴子》云∶芝有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凡数百种也。石芝石象,生于海隅石山岛屿之涯。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大者十余斤,小者三、四斤。凡求芝草,入名山,必以三月、九月,乃山开出神药之月。必以天辅时,出三奇吉门,到山须六阴之日,明堂之时。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包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着大石上。执吴唐草一把入山,山神喜,必得见芝。须禹步往采。以王相专和、支干相生之日,刻以骨刀,阴干为末服,乃有功效。若人不至精久斋,行秽德薄,又不晓入山之术,虽得其图,鬼神不以与,人终不可得见也。曰菌芝,生深山之中,大木之下,泉水之侧。其状或如宫室,如龙虎,如车马,如飞鸟,五色无常。凡百二十种,自有图也。曰木威喜芝,乃松脂沦地,千年化为茯苓,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夜视有光,持之甚滑,烧之不焦,带之辟兵,服之神仙。曰飞节芝,三千岁老松上,皮中有脂,状如龙形,服之长生。曰木渠芝,寄生大木上,状如莲花,九茎一丛,味甘而辛。曰黄柏芝,生于千岁黄柏根下,有细根如缕,服之地仙。曰建木芝,生于都广,其皮如缨蛇,其实如鸾鸟。曰参成芝,赤色有光,扣其枝叶,如金石之音。曰樊桃芝,其木如升龙,其花叶如丹萝,其实如翠鸟,并可服食。曰千岁芝,生枯木下,根如坐人,刻之有血,血涂二足,可行水隐形,又可治病。以上皆木芝也。曰独摇芝,无风自动,其茎大如手指,叶似苋,根有大魁如斗,周绕有细子十二枚绕之,相去丈许,生高山深谷,服之神仙。曰牛角芝,生虎寿山及吴陵上,状似葱而特出如牛角,长三、四尺,青色。曰龙仙芝,似升龙相负之形。曰紫珠芝,茎黄叶赤,实如李而紫色。曰白符芝,似梅,大雪而花,季冬而实。
曰朱草芝九曲三叶,叶有实也,其茎如针。曰五德芝,状似楼殿,五色各具,方茎紫气。
以上皆草芝也,有百二十种,人得服之神仙。曰玉脂芝,生于有玉之山,状似鸟兽,色无常彩,多似山水苍玉,亦如鲜明水晶。曰七明九光芝,生于临水石崖之间,状如盘碗,有茎蒂连缀之,此芝有七孔者名七明,九孔者名九光,,夜见其光,食至七枚,七孔洞彻,一名萤火芝。曰石蜜芝,生少室石户中石上,终难得。曰石桂芝,生石穴中,似桂树,乃石也,光明味辛。曰石脑芝、石中黄,皆石芝类也。千岁燕、千岁蝙蝠、千岁、万岁蟾蜍、山中见小人,皆肉芝类也,凡百二十种。又按∶《采芝图》云∶凤凰芝,生名山金玉间,服食一年,与凤凰俱也。曰燕胎芝,形如葵,紫色,有燕象。曰黑云芝,生山谷之阴,黑盖赤理黑茎,味咸苦。又有五色龙芝、五方芝、天芝、地芝、人芝、山芝、土芝、石芝、金芝、水芝、火芝、雷芝、甘露芝、青云芝、云气芝、白虎芝、车马芝、太一芝等,名状不一。张华《博物志》云∶名山生神芝不死之草。上芝为车马,中芝人形,下芝六畜形。又按∶段成式《酉阳杂俎》云∶屋柱无故生芝者,白主丧,赤主血,黑主贼,黄主喜;形如人面者亡财,如牛马者远役,如龟蛇者蚕耗。时珍尝疑∶芝乃腐朽余气所生,正如人生瘤赘,而古今皆以为瑞草,又云服食可仙,诚为迂谬。近读成式之言,始知先得我所欲言,其揆一也。又方士以木积湿处,用药敷之,即生五色芝。嘉靖中王金尝生以献世宗。此昔人所未言者,不可不知。

青芝一名龙芝

(《本经》)

【气味】

酸,平,无毒。
时珍曰∶五色之芝,配以五行之味,盖亦据理而已,未必其味便随五色也。即如五畜以羊属火,五果以杏配心,皆云味苦之义。
之才曰∶青、赤、黄、白、黑、紫六芝,并以薯蓣为之使,得发良,得麻子仁、白瓜子、牡桂甚益人,恶常山,畏扁青茵陈蒿。

【主治】

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经》)。不忘强志(《唐本》)。

赤芝一名丹芝

(《本经》)

【气味】

苦,平,无毒。

【主治】

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本经》)。

黄芝一名金芝

(《本经》)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
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经》)。

白芝一名玉芝、素芝

(《本经》)

【气味】

辛,平,无毒。

【主治】

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经》)。

黑芝一名玄芝

(《本经》)

【气味】

咸,平,无毒。

【主治】

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服,轻身不老,延年神仙(《本经》)。

紫芝一名木芝

(《本经》)

【气味】

甘,温,无毒。
甄权曰∶平。

【主治】

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本经》)。疗虚劳,治痔(时珍)。

【附方】

新一。

紫芝丸∶治虚劳短气,胸胁苦伤,手足逆冷,或时烦躁口干,目视 ,腹内时痛,不思饮食,此药安神保精也∶紫芝一两半,山芋(焙)、天雄(炮去皮)、柏子仁(炒)、巴戟天(去心)、白茯苓(去皮)、枳实(去瓤麸炒)各三钱五分,生地黄(焙)、麦门冬(去心焙)、五味子(炒)、半夏(制炒)、附子(炒去皮)、牡丹皮、人参各七钱五分,远志(去心)、蓼实各二钱五分,瓜子仁(炒)、泽泻各五钱,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渐至三十丸,温酒下,日三服。(《圣济总录》)

木耳

(《本经》中品)

【校正】

桑根白皮条分出。

【释名】

木 (而、软二音)。木菌(窘、卷二音)。木 (音纵)。
树鸡(韩文)、木蛾。
时珍曰∶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曰耳曰蛾,象形也。曰 ,以软湿者佳也。曰鸡曰 ,因味似也。南楚人谓鸡为 。曰菌,犹 也,亦象形也。 乃贝子之名。
或曰∶地生为菌,木生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

【集解】

《别录》曰∶五木耳生犍为山谷。六月多雨时采,即曝干。
弘景曰∶此云五木耳,而不显言是何木。惟老桑树桑耳,有青、黄、赤、白者。软湿者人采以作菹,无复药用。
恭曰∶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
时珍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审。然今货者,亦多杂木,惟桑、柳、楮、榆之耳为多云。

【气味】

甘,平,有小毒。
权曰∶蕈耳,古槐、桑树上者良,柘木者次之。其余树上,多动风气,发痼疾,令人肋下急,损经络背膊,闷人。
藏器曰∶木耳,恶蛇、虫从下过者,有毒。枫木上生者,令人笑不止。采归色变者有毒,夜视有光者、欲烂不生虫者并有毒,并生捣冬瓜蔓汁解之。
时珍曰∶按∶张仲景云∶木耳赤色及仰生者,并不可食。

【主治】

益气不饥,轻身强志(《本经》)。断谷治痔(时珍)。

【发明】

颖曰∶一人患痔,诸药不效,用木耳煮羹食之而愈,极验。
时珍曰∶按∶《生生编》云∶柳蛾补胃,木耳衰精。言老柳之蛾能补胃理气。木耳乃朽木所生,得一阴之气,故有衰精冷肾之害也。

【附方】

新六。

眼流冷泪∶木耳一两(烧存性),木贼一两,为末。每服二钱,以清米泔煎服。(《惠济方》)。
血注脚疮∶桑耳、楮耳、牛屎菰各五钱,胎发灰(男用女,女用男)三钱,研末,油和涂之,或干涂之。(《奇效良方》)。
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见烟,为末,每服二钱一分,头发灰三分,共二钱四分,以应二十四气。好酒调服,出汗。(孙氏《集效方》)
新久泄痢∶干木耳一两(炒),鹿角胶二钱半(炒),为末。每服三钱,温酒调下,日二。(《御药院方》)。
血痢下血∶木耳(炒研)五钱,酒服即可。亦用井花水服。或以水煮盐、醋食之,以汁送下。(《普济方》)。
一切牙痛∶木耳、荆芥等分,煎汤频漱。(《普济方》)

桑耳

【释名】

桑 (《唐本》)、桑蛾(《宋本》)、桑鸡(《纲目》)、桑黄(《药性》)、桑臣(《药性》)、桑上寄生。
弘景曰∶断谷方∶桑 又呼为桑上寄生。名同物异也。
时珍曰∶桑 以下皆软耳之名,桑黄以下皆硬菰之名,其功性则一也。

【气味】

甘,平,有毒。
诜曰∶寒,无毒。
大明曰∶温,微毒。
权曰∶桑、槐耳∶甘、辛,平,无毒。

【主治】

黑者,主女人漏下赤白汁,血病症瘕积聚,阴痛,阴阳寒热,无子(《本经》)。
疗月水不调。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不饥。其金色者,治癖饮积聚,腹痛金疮(《别录》)。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凝,产后血凝,男子 癖(甄权)。止血衄,肠风泻血,妇人心腹痛(大明)。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瓦斯。压丹石人发热,和葱、豉作羹食(孟诜)。

【附方】

旧三,新十一。

少小鼻衄,小劳辄出∶桑耳熬焦捣末,每发时,以杏仁大塞鼻中,数度即可断。(《肘后方》)。
五痔下血∶桑耳作羹,空心饱食,三日一作。待孔卒痛如鸟啄状,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捣,作两囊蒸之,及热,更互坐之,即瘥。(《外台》)。
脱肛泻血不止∶用桑黄一两,熟附子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圣惠》)。
血淋疼痛∶桑黄、槲白皮各二钱,水煎服,日一次。(《圣惠方》)。
月水不断,肉色黄瘦,血竭暂止,数日复发,小劳辄剧,久疾失治者,皆可服之∶桑黄焙研,每服二钱,食前热酒下,日二服。(《普济方》)。
崩中漏下∶桑耳炒黑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效。(《千金方》)。
赤白带下∶桑耳切碎,酒煎服。(苏颂《图经》)。
遗尿且涩∶桑耳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圣济总录》)。
留饮宿食∶桑耳二两,巴豆一两(去皮),五升米下蒸过,和枣膏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心下急痛∶桑耳烧存性,热酒服二钱。(《集简方》)。
瘰癧溃烂∶桑黄菰五钱,水红豆一两,百草霜三钱,青苔二钱,片脑一分,为末,鸡子白调敷,以车前艾叶桑皮煎汤洗之。(《纂要奇方》)。
咽喉痹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鱼鳞者,临时捣碎,绵包弹子大,蜜汤浸,含之立效。(《便民方》)。
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后热汤服一钱,一月愈。(《摘玄方》)。
足趾肉刺∶先以汤浸,刮去一层,用黑木耳贴之,自消烂不痛。(《近效方》)。

槐耳

【释名】

槐 (《唐本》)、槐菌(《唐本》)、槐鸡(《蜀本》)、赤鸡(《纲目》)、槐蛾。
恭曰∶此槐树上菌也。当取坚如桑耳者。
权曰∶煮浆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

【气味】

苦、辛,平,无毒。

【主治】

五痔脱肛,下血心痛,妇人阴中疮痛(苏恭)。治风破血,益力(甄权)。

【附方】

旧三,新三。

肠痔下血∶槐树上木耳,为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崩中下血,不问年月远近∶用槐耳烧存性,为末。每服方寸匕,温酒下。(《产宝》方)。
产后血疼,欲死者∶槐鸡半两为末,酒浓煎饮服,立愈。(《妇人良方》)。
蛔虫心痛∶槐木耳烧存性,为末,水服枣许。若不止,饮热水一升,蛔虫立出。(张文仲《备急方》)。
月水不断,劳损黄瘦,暂止复发,小劳辄剧者∶槐蛾(炒黄)、赤石脂各一两,为末,食前热酒服二钱。桑黄亦可。(《圣惠方》)。
脏毒下血∶槐耳(烧)二两,干漆(烧)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圣济总录》)

榆耳八月采之。

【主治】

令人不饥(时珍)。

【附方】

新一。

服食方《淮南万毕术》云∶八月榆 ,以美酒渍曝,同青粱米、紫苋实蒸熟为末。每服三指撮,酒下,令人辟谷不饥。

柳耳

【主治】

补胃理气(时珍)。

【附方】

新一。

反胃吐痰∶柳树蕈五、七个,煎汤服即愈。(《活人心统》)

柘耳

【释名】

柘黄。

【主治】

肺痈咳唾脓血腥臭,不问脓成未成。用一两研末,同百齿霜二钱,糊丸梧子大。米饮下三十丸,效甚捷(时珍)。

杨栌耳
藏器曰∶出南山。

【气味】

平,无毒。

【主治】

老血结块,破血止血,煮服之(藏器)。

杉菌

(宋《图经》)

【集解】

颂曰∶杉菌出宜州。生积年杉木上,状若菌。采无时。

【气味】

甘、辛,微温,无毒。

【主治】

心脾气疼,及暴心痛(苏颂)。

皂荚蕈

(《纲目》)

【集解】

时珍曰∶生皂荚树上木耳也。不可食。采得焙干备用。

【气味】

辛,有毒。

【主治】

积垢作痛,泡汤饮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治肿毒初起,磨醋涂之,良(时珍)。

【附方】

新一。

肠风泻血∶皂角树上蕈,瓦焙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许学士《本事方》)

香蕈

(《日用》)

【释名】

时珍曰∶蕈从覃。覃,延也。蕈味隽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

瑞曰∶蕈生桐、柳、枳 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名肉蕈,皆因湿气熏蒸而成。生山僻处者,有毒杀人。
颖曰∶香蕈生深山烂枫木上。小于菌而薄,黄黑色,味甚香美,最为佳品。
时珍曰∶蕈品不一。宋人陈仁玉着《菌谱》甚详。今录其略于此云∶芝、菌,皆气茁也。自商山茹芝,而五台天花,亦甲群汇。仙居介乎天台、括苍之间,丛山入天,仙灵所宫,爰产异菌。林居岩栖者,左右 之,乃苋之至腴。近或以羞王公、登玉食矣。
一曰合蕈,又名台蕈,生台之韦羌山。寒极雪收,春气欲动,土松芽活,此菌候也。其质外褐色,肌理玉洁,芳香韵味,一发釜鬲,闻于百步。山人曝干以售,香味减于生者。他山虽产,其柄高而香劣,不及矣。二曰稠膏蕈,生孟溪诸山。秋中雨零露浸,酿山膏木腴,发为菌花。生绝顶树杪,初如蕊珠,圆莹类轻酥滴乳,浅黄白色,味尤甘。已乃张伞大若掌,味顿渝矣。春时亦生而膏液少。食之之法,下鼎似沸,漉起参和众味,而特全于酒。切勿搅动,则涎腥不可食矣。亦可蒸熟致远。三曰松蕈,生松阴,采无时。凡物松出,无不可爱者。
四曰麦蕈,生溪边沙壤中。味殊美,绝类蘑菰。五曰玉蕈,初寒时生,洁皙可爱。作羹微韧。俗名寒蒲蕈。六曰黄蕈,丛生山中。黄色,俗名黄缵蕈,又名黄 。七曰紫蕈,赭紫色,产山中,为下品。八曰四季蕈,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九曰鹅膏蕈,生高山中,状类鹅子,久而伞开。味殊甘滑,不减稠膏。然与杜蕈相乱,不可不慎。杜蕈,土菌也。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吴瑞)。松蕈∶治溲浊不禁,食之有效(《菌谱》)。

葛花

(《纲目》)

【释名】

葛乳。
时珍曰∶诸名山皆有之,惟太和山采取,云乃葛之精华也。秋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上,其色赤脆,盖蕈类也。

【气味】

苦、甘,无毒。

【主治】

醒神,治酒积(时珍。《太和山志》)。

天花蕈

(《日用》)

【释名】

天花菜。

【集解】

瑞曰∶天花菜出山西五台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气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时珍曰∶五台多蛇蕈,感其气而生,故味美而无益,其价颇珍。段成式《招生简章酉阳杂俎》云∶代北有树鸡,如杯 ,俗呼胡孙眼。其此类欤?

【气味】

甘,平,无毒。
时珍曰∶按∶《正要》云∶有毒。

【主治】

益气,杀虫(吴瑞)。

蘑菰蕈

(《纲目》)

【释名】

肉蕈。

【集解】

时珍曰∶蘑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楮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俗名鸡腿蘑菰,谓其味如鸡也。一种状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气味】

甘,寒,无毒。

《正要》曰∶有毒。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主治】

益肠胃,化痰理气(时珍。出《生生编》)。

(《纲目》)

【释名】

鸡菌。
时珍曰∶南人谓为鸡 ,皆言其味似之也。

【集解】

时珍曰∶鸡 出云南,生沙地间丁蕈也。高脚伞头。土人采烘寄远,以充方物。
点茶、烹肉皆宜。气味皆似香蕈,而不及其风韵也。又广西横州出雷菌,遇雷过即生,须疾采之,稍迟则腐或老,故名。作羹甚美,亦如鸡 之属。
此数种其价并珍。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益胃清神,治痔(时珍)。

舵菜

(《纲目》)

【集解】

时珍曰∶此即海舶舵上所生菌也。亦不多得。

【气味】

咸、甘,寒,无毒。

【主治】

瘿结气,痰饮(时珍)。

土菌

(《拾遗》)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

杜蕈(《菌谱》)、地蕈(《拾遗》)、菰子(《食物》)、地鸡(《尔雅》)、獐头。
藏器曰∶地生者为菌,木生者为 。江东人呼为蕈。《尔雅》云∶中馗,菌也。孙炎注云∶地蕈子也。或云地鸡,亦云獐头。
郭璞注云∶地蕈似钉盖,江东名为土菌,可啖。凡菌从地中出者,皆主疮疥,牛粪上黑菌尤佳。若烧灰地上经秋雨,生菌重台者,名仙人帽,大主血病。
时珍曰∶中馗神名,又槌名也。此菌钉上若伞,其状如槌及中馗之帽,故以名之。

【气味】

甘,寒,有毒。
诜曰∶菌子有数般,槐树上者良。野田中者有毒杀人,又多发冷气,令人腹中微微痛,发五脏风,拥经脉,动痔病,令人昏昏多睡,背膊四肢无力。
藏器曰∶菌,冬春无毒,夏秋有毒,有蛇、虫从下过也。夜中有光者,欲烂无虫者,煮之不熟者,煮讫照人无影者,上有毛下无纹者,仰卷赤色者,并有毒杀人。中其毒者,地浆及粪汁解之。
颖曰∶凡煮菌,投以姜屑、饭粒,若色黑者杀人,否则无毒。
时珍曰∶按∶《菌谱》云∶杜蕈生土中,与山中鹅膏蕈相乱。俗言毒 之气所成,食之杀人。
甚美有恶,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不止。解之以苦茗、白矾,酌新水并咽之,无不立愈。又按∶杨士瀛《直指方》云∶广南人杀毒蛇,覆之以草,以水洒之,数日菌生。采干为末,入酒毒人。遇再饮酒,毒发立死。又陈氏《拾遗》云∶南夷以胡蔓草毒人至死,悬尸于树,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药,毒人至烈。此皆不可不知,故并记之。马勃亦菌类,见草部。

【主治】

烧灰,敷疮疥(藏器)。

【附方】

新一。

疔肿∶黑牯牛撒粪石上,待生菌子,焙干, 草等分为末。以竹筒去两头,紧缚,合住疔上。用水和末一钱,入筒内。
少顷沸起,则根拔出。未出,再作二、三次。(《医学正传》)。

【附录】

鬼盖 《别录》有名未用曰∶味甘,平,无毒。主小儿寒热痫。丛生垣墙下,赤色,旦生暮死。一名地盖。
弘景曰∶一名朝生,即今鬼伞也。
藏器曰∶一名鬼屋。生阴湿处,如菌,其盖黑而茎赤。和醋,敷肿毒、恶疮、马脊肿。
杜正伦曰∶鬼伞有小毒。夏日得雨,聚生粪堆,见日即消黑。
时珍曰∶此亦土菌之类,朝生夕死者。烧灰治疔肿,以针刺破四边,纳灰入内,经宿出根。

地芩

《别录》曰∶味苦,无毒。主小儿痫,除邪养胎,风痹洗洗寒热,目中青翳,女子带下。
生腐木积草处。天雨生盖,如朝生,黄白色。四月采之。
时珍曰∶此即鬼盖之色黄白者,其功亦相近。
鬼笔(《拾遗》)
藏器曰∶鬼笔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名朝生暮落花。
小儿呼为狗溺苔。主治疮疽 疥痈 。并晒干研末,和油涂之。
凡菌从地出者,皆主疮疥,牛粪上黑菌尤佳。
时珍曰∶此亦鬼盖之类而无伞者。红紫松虚,如花之状,故得花名。研末,敷下疳疮。

竹蓐

(《食疗》)

【校正】

并入《拾遗》竹肉。

【释名】

竹肉(《拾遗》)、竹菰(《纲目》)、竹蕈。
时珍曰∶草更生曰蓐,得溽湿之气而成也。陈藏器《本草》作竹肉,因其味也。

【集解】

诜曰∶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着地生蓐。似鹿角,白色,可食。
藏器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鸡子,似肉脔,有大毒。以灰汁煮三度炼讫,然后依常菜茹食之。炼不熟者,戟人喉出血,手爪尽脱。应别有功,人未尽识之。
时珍曰∶此即竹菰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段成式《酉阳杂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弹丸,味如白树鸡。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者有毒耳。

【气味】

甘、咸,寒,无毒。
藏器曰∶苦竹肉∶有大毒。

【主治】

一切赤白痢,和姜、酱食之(孟诜)。苦竹肉∶灰汁炼过食,杀三虫毒邪气,破老血(藏器)。

(音桓郡。《本经》下品)

【校正】

自草部移入此。

【释名】

芦(《本经》)。
时珍曰∶ 当作萑,乃芦苇之属,此菌生于其下,故名也。若 音观,乃鸟名,与萑芦无关。

【集解】

《别录》曰∶ 菌生东海池泽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阴干。
弘景曰∶出北来,此亦无有。形状似菌,云鹳屎所化生,一名鹳菌。单末之,猪肉和食,可以遣蛔虫。
恭曰∶ 菌今出渤海芦苇泽中碱卤地,自然有此菌尔,非鹳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轻虚,表里相似,与众菌不同。疗蛔有效。
保升曰∶今出沧州。秋雨以时即有,天旱久霖即稀。晒干者良。

【气味】

咸,平,有小毒。

《别录》曰∶甘,微温。
权曰∶苦。得酒良,畏鸡子。

【主治】

心痛,温中,去长虫白癣蛲虫,蛇螫毒,症瘕诸虫(《本经》)。疽蜗,去蛔虫、寸白,恶疮(《别录》)。除腹内冷痛,治白秃(甄权)。

【附方】

旧一。
蛔虫攻心如刺,吐清汁者∶萑菌一两杵末,羊肉 和食之,日一顿,大效。(《外台秘要》)

【附录】

蜀格 《别录》曰∶味苦,平,无毒。主寒热痿痹,女子带下痈肿。生山阳,如萑菌而有刺。

地耳

(《别录》)

【校正】

自有名未用移入此。

【释名】

地踏菰(《纲目》)。

【集解】

《别录》曰∶地耳生丘陵,如碧石青也。
时珍曰∶地耳亦石耳之属,生于地者也。状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后即早采之,见日即不堪。俗名地踏菰是也。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明目益气,令人有子(《别录》)。

石耳

(《日用》)

【释名】

灵芝(《灵苑方》)。

【集解】

瑞曰∶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黄山、巴西、边徼诸山石崖上,远望如烟。
时珍曰∶庐山亦多,状如地耳。山僧采曝馈远。洗去沙土,作茹胜于木耳,佳品也。

【气味】

甘,平,无毒。
颖曰∶冷。段成式曰∶热。

【主治】

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饥,大小便少(吴瑞)。
明目益精(时珍)。

【附方】

新一。

泻血脱肛∶石耳五两(炒),白枯矾一两,密陀僧半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米饮下二十丸。(《普济方》)

互考诸菜

香薷 紫苏 紫菀 錾菜 牛膝苗 防风苗 薄荷 荏苏 马兰 蒌蒿 泽兰根 地黄苗 诸葵 菜 酸模 菖蒲 牛蒡苗 青葙苗 龙葵 决明 甘蓝红花苗 车前苗 萱草 芦笋 茭笋 苹 海苔菜 独帚苗 羊蹄 蒲笋 菜 齐头蒿 昆布苗 昆布 地菘 蓼芽 海藻 王瓜 百部 藕丝 荷 头 芡茎 菱茎 豆藿 豆芽 豆荚 豆腐 罂粟苗 椿芽 槐芽 芜荑 枸杞 皂荚苗 榆芽 槿芽 棕笋 五加

相关文章
 槟榔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大川芎丸(《宣明论》卷二)
 暑(参绪论暑证)
 现存最早的中医护理专著——《侍疾要语》
 照海穴在哪?
 中医对中华民族的价值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