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中医综合 > 中医复习 > 正文
七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哲学基础(一)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6/7/31 字体: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
【知识点表解】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   元
    概念      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其概念源于“水地说”)             气
          气: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说
              (其概念源于“云气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类)都是由精或气构成(西汉时被元气说同化)。
                              “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最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元气化生。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无形: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充  
                               精气的存在形式         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
                                                有形:凝聚而稳定的状态——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
                                                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含义: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气生形”、“形化气”。
                           气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如“冰化为水,水化为雾霜雨雪等”。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已”等。
                                                                      “天地一体”。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的生死过程,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也即气之聚散过程。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含义:精,即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先天之精: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
                                          后天之精: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及脏腑之精。
                                   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人体自身的完整性。
                                    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的基本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阴。
     阴                              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
     阳                                      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的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
     概                      特性           《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念                                        一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相对性    二是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三是因比较对象不同而有两分法、三分法。
                                     绝对性:阴阳属性的不可反称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达到动态平衡                普 相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斗争、排斥     促进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    遍 反
                  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规 相
                 互用——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律 成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交感的动力根源。
                                                                             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含义——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消:减少;长:增加
                                          此消彼长    
    (四)阴阳消长   表现形式               此长彼消                       量变过程。
                                          此长彼亦长
                                          此消彼亦消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五)阴阳转化   内在因素                                                      质变过程。
                              
                   条件——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自和——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平衡——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相对稳定的状态。
                            交感是万物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是交感的动力根源
                                  为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   最普遍规律
    (七)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  互根互用   相反相成                 万物化生、发展,相对协调平衡。
                            消长(量变)
                            转化(质变)
                                  自动维持
                                  自动恢复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身体上下: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身体左右: 左为阳,右为阴
                            体表  肢体内外侧: 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阳)             腰背(阳):背为阳,腰为阴
                                            胸腹(阴):胸为阳,腹为阴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阳                  据功能   人生有形,
                                  脏腑                            心、肺属阳      特点分   不离阴阳。
                            体内                                  肝、脾、肾属阴  阴阳
                            (阴)         手足三阳经——阳
                                        手足三阴经——阴
                                                  气(阳) ——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
                                                  精(阴) ——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
                                                升、出(阳)
                                                降、入(阴)              
                                                            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寒邪、湿邪为阴。
                                                饮食居处,情志失调(阴)。
                                                              阳胜则热    
                                                              阳胜则阴病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虚则热——虚热证
                                                              阳虚则寒——虚寒证 
                                                              阳损及阴
                                                              阴损及阳
                                       色泽:鲜明——阳;晦暗——阴。
                                       声息:高亢洪亮——阳;低微无力——阴。
                        分析四诊资料   症状:热、燥、动——阳;寒、润、静——阴。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脉象:数、浮、大、洪、滑——阳;迟、沉、小、细、涩——阴。
                                       病变部位:表、外、上——阳;里、内、下——阴。
                                       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实热证:热者寒之。
                                                                         实寒证:寒者热之。
                        确定治疗原则                                     虚热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阳病治阴)
                                                                         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病治阳)
                                               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以药物之性
                        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味:辛、甘、淡——阳;酸、苦、咸——阴   纠正机体
                                               作用方向:升、浮——阳;沉、降——阴       阴阳之偏。

相关文章
 2018年医学考研政治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医学考研2018年最新考试大纲汇总
 2018年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服务系统入口
 2018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18年医学考研英语一考试大纲原文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