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中医综合 > 中医复习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
来源:山东人民出版社 更新:2006/12/11 字体:

 

  第一章绪论新大纲考查范围

  1 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

  本章知识结构图

  绪

  论概念及理论体系

  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六经辨证纲领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三因学说

  宋代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朱丹溪——养阴派

  温病学派: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清代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吴鞠通创三焦辨证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

  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复习提示

  本章复习的重点在于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基本概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理解并具体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知识要点精讲(一)中医学的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二)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受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三)历代经典或医家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影响和贡献

  《黄帝内经》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

  《难经》是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中医经典著作,也为指导后世的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著,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编著,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无择著,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

  《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著,开创脏腑辨证。

  金元四大家:①刘完素,寒凉派,主张“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用药以寒凉为主;②张从正,攻下派,主张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以汗、吐、下攻邪祛病为主。③李杲,补土派或补脾派,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以补益脾胃为主治病;④朱丹溪,养阴派,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温病学派: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主张“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清·吴鞠通,创三焦辨证。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2018年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服务系统入口
 2018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
 2018医学考研英语二完整考试大纲
 2018年医学考研政治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