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学考研
资讯
考试报名 招生简章 成绩查询
考研复试 考研调剂 考研论坛
专业
西医综合 中西综合 公共基础
各省动态
北京 天津 河北
上海 湖北 江苏
浙江 安徽 更多省份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公共基础 > 政治复习 > 正文
2008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74个核心考点
来源:文都教育 更新:2007/12/9 字体:

 

  5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四)

  (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

  (2)经济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产生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要求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产物。它①通过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而国有化;②通过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③通过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的方式来形成。

  (4)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其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营的股份公司。

  (5)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方式主要有:①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进行调节;②经济计划③财政政策④货币政策⑤社会福利政策

  53,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四)

  (1)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超越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它是生产的社会化超越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矛盾主要表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

  (2)国际分工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又推动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入。

  (3)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商品输出、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资本输出的实质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5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质(五)★★统治地位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形态性质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区别于私有制的是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保障条件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

  (4)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

  (5)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5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五)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4)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初级阶段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依据。

  56,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是股份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五)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五)其中的劳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3)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是:直接原因是旧分工存在、劳动存在差别,劳动是谋生手段。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

  ②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是因为存在私营经济

  ③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尺度。

  ④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58,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五)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

  (2)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市场调节长处:①调节资源②发挥竞争③优胜劣汰;不足:总量失衡两极分化生态

  59,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

  (3)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的关系;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 ② 取缔非法收入 ③ 整顿不合理收入 ④ 调节过高收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①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②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6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目前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六)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市场是资源配制的方式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特征:(多选把握)

  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政府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4)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特征: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共同富裕为目标;③ 在宏观调控上,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61,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六)

  (1)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对经济发展都是必要的。

  (2)计划与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合。

  (3)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是运用好这两种手段的基本前提

  (4)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使两者有机的结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相关文章
 2018年医学考研英语一考试大纲原文
 医学考研2018年最新考试大纲汇总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
 2018年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服务系统入口
 2018年医学考研政治考试大纲
 201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公告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考研首页
院校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