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说说重点题的分析。第一道题是哲学题,34题是哲学题。这个题同学要首先审题,就是认识论里的什么原理,关键在于把握认识论里面的什么原理,这是关键的问题,认识什么原理呢?认识论大家可以看看,前面是“合理想象”,很多同学容易被想象迷惑,想象是感性还是理性呢?想象是理性的东西,很清楚,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所以他就认为他是浪漫的,人家从日本留学回来,就认为是洋气的,这是理性的,认为这个人浪漫就是浪漫的。丁玲一开始的错误就是理性,完全强调理性,理性的推导,认为什么概念就是什么,完全抓住了理性的东西。见到了以后,第一感觉,这就是感觉,就是感性了,很清楚,我讲课的时候讲得很清楚,就是“百闻不如一见”,因为见面之后就有想象的空间,理性的特点是可以深入本质,但是理性的缺点就是搞教条主义,想当然,就是想象嘛。所以错误是割裂了理性和感性,片面强调理性,见了之后为什么认识就全部改变了呢?就说明感性认识的最终决定作用,感性认识就是实践,就是实践的最终决定作用,实际上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问题。而且可以概括到“百闻不如一见”,显然是“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的形象注解。如果想到这一点,这个题就完全没有问题了。关键是同学要把“合理想象”和“感觉”马上想到这是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这是怎么样用哲学分析百闻不如一见的现象,用认识论的原理去分析用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去分析“百闻不如一见”的现象。如果想到这个问题上,答案就全出来了。
第二道题是经济学,它实际上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国有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的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都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的。这两种主义都有国有经济和其它经济成分,区别就在于一个原理,我在考研班上专门强调了,这决定了经济性质,关键在于政权掌握在谁的地方,哪个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有同学说所有制,所有制不是决定性的,你有私有我有私有,你有国有我有国有。资本主义有国有,但是私有制占统治地位,社会主义有私有,但是公有制占统治地位。第二看国家政权掌握在谁的手上,尤其是第一个原理进行展开就可以了。第三,如果还要涉及的话,就再增加一个小点非常完善了,就是经济所追求的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资本主义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社会主义最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主要是前面两句话,一个是统治政权和国家政权掌握在谁的手上。最后看它的追求的是什么东西,因为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在谁的手里。以前我上课的时候,说社会主义改造的资本主义分析。社会主义国家有宏观调控,资本主义国家有宏观调控,这两个性质的区别在调控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个原理就8、9分了,第二个再加上就无论如何8、9分了。
第二个小题也很清楚情况,它是三个得分点,第一个是经济成分和生产关系,第一个生产关系很清楚,非公有制为基础,公有制成分为主体。我曾经讲过坚持完善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得分点讲到了,就第三个没有讲到,就是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优越性应该讲两方面,优越性实际上是从两方面来讲,第一方面,既符合社会主义基本性质的要求,又符合初级阶级生产力的要求,这是他的优越性。你只讲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的话,还体现不了他,因为公有制并不能代表你搞非公经济,我们为什么把非公经济放入优越性?因为它可以符合社会主义生产力需要不同的生产力水平,需要不同的所有制来体现。考试的时候我讲到基本经济的三大制度,实际上就是基本经济的三大依据,为什么讲公有制,公有制的依据是什么呢?就是它和优越性是直接连接在一起的。为什么讲非公经济,和这个也是相近的。
第三个得分点涉及到三大依据的问题。它既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既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能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级不同水平的生产力要求。这是三大依据的两条,说了两个客观依据就可以了。这是第二道题,它还是强调社会主义性质,和去年一样的,社会主义倒牛奶和资本主义倒牛奶的性质有什么区别。我们这个命题老师比较强调政治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京派代表人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派别目前分:京派、沪派、广东派,其中京派、沪派强一些,广东派弱一些,以京派最有代表性,这位老师就是京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客观依据一转就转为优越性了,他能够体现不同水平的生产力要求,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因为没有公有制社会主义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没有非公经济就不能符合不同生产力水平的要求。
第36题,36题是毛概老师的特点,毛概老师写文章很细,尤其是写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的问题。而这个老师走得更加极端,因为减租减息讲毛概、讲党史的老师讲得非常少,都不重视,但是他作为大题来讲。和现实没有联系,我完全考你的知识,这也完全可以。这是他的第一个考点,就是比较片面,比较注重细节,反映这个老师一贯的特点,04年就是这个老师命题的。
第二个特点,同学要看细一点,这个老师注重变动、变化,简单考二五减息,如何考得比较好呢?这个老师喜欢在转变环节考,考转变环节的东西,二五减租到取消二五减租,二五减租反映了阶级关系什么样的变化,他喜欢讲变化,在变化环境中考。得分点应该是三、三、四,强调重要性再结合表来回答。材料分析一分半、阶级关系分析一分半。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政策呢?调动抗战积极性,既照顾了地主的利益又照顾了农民的利益。
第三点,需要同学有基本分析材料的能力,比如说这道题准确地说,在教材上有三个得分点,应该是3、3、4,前面一个点是3分,最后第三个点是4分,应该是334的结构。最后得分点有两点,第一点强调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要性,第二要结合这个表解析减租减息政策的重要性,为什么既要实行又要改变。减租减息为什么既要实行又要改变呢?就是因为它有局限性,所以执行一段时间就要把它改变掉。第三点是4分,前面每一点是3分。同学马上就可以把分数算出来。第一点材料分析应该是1.5分,土地流向同学有基本的材料分析。毛概强调要两点,第一点专门强调土地政策演变,专门讲到减租减息内容,它调动了抗战积极性,既反映了地主的要求,因为完全不缴租就违背了地主的意愿,地主抗战就没有积极性,如果收租农民又没有积极性。所以要求给农民高利贷的利息少一点,租少交一点,他生活好一点,就可以调动他的抗战积极性,地主地息少一点,他也有抗战积极性。所以说在当时的抗战情况下既照顾了地主的积极性又照顾了农产品的积极性,使这两个阶级都可以参加抗战。这是第二点:团结了两个阶级抗战,照顾了两个阶级的利益。
第二,土地流向,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的前后,雇农的土地没有什么变化,抗战前是0.8,抗战后是0.6,但是中农的土地变化最大,中农在减租之前的土地是29.5%,减租之后已经占42.5%了。增加了13个点,增长了将近45%左右,这个增加幅度是很大的,贫农是19%增加到22%,增加了1/6。中农土地变化最大,就是减租减息政策中农得到的好处最大,贫农是其次。富农减少1/7的土地规模。地主从29.5%变成13.5%,这是地主减少了55%的土地。这马上就可以分析出来,抗战前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前后,得到好处最大的是中农,这个1.5分要指出两点,第一点地主损失土地最多,损失了55%左右,地主土地少了,另一方面富农损失一部分土地,就是1/7土地。这是土地流向,另外农民得到好处最多的是中农。中农基本上增加了45%的土地,其次是贫农,贫农增加了1/6的土地。雇农相当于过去农村的无产者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个说出来,2分就拿到手了。
这是政策上的变化关系,就是减租减息之后各个阶级都参加抗战,这个要表明出来,减租减息之后中农和贫农的地位在上升,地主和富农的地位在下降。这个经济政策造成了中农和贫农地位的上升,尤其是中农,造成了地主和富农地位的下降,尤其是富农。 医 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土地流向也按表来分析,减租减息政策既团结了地主又团结了农民,两方面都团结,使他们都有了抗战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