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试题特点
《邓论》试题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归纳出不同的特点,我这里主要从和其他政治科目相比较的角度来分析,供大家参考。
第一,试题和其他政治科目相比看似不难,实则不易。
《邓论》的题目大家一看都比较眼熟,可要答得好确实不易。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甚至《毛泽东思想概论》的题目最大的不同的地方在于,后三门课的题目尽管非常灵活,但答案却是相当规范的,主要的内容在教材里是找得到的,而且答案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很少引起异议。而邓论和凡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题目,往往是题目规范(这里主要指题目指向明确),但答案相当灵活。
比如2005年哲学与《邓论》的分析题。2005年哲学分析题讲的是一次大型科普展中的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要求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题目灵活极了,但参考答案十分规范:(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5年的邓论题,题干是一个图表,反映的是198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要求回答:(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的原因是什么,任何一本教材或参考书都没有完整的答案。题目看起来不难,指向明确,可是答案要把它说全面了、准确了,并非轻而易举。
其它年份的题目也是这样。
答案灵活,考生如果准备不足,回答起来,一般较难以做到全面、准确。这就是一些考生从考场出来对《邓论》自我感觉不错,但分数出来后觉得没有预想的高的主要原因所在。
第二,与现实联系最密切。
政治课各门学科考试题目都要联系实际,但还是数这门课程的内容最具有现实性和实践性,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最密切,命题方面会有不少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原理分析观点、政策和现实问题的题目,理解相对容易但回答好确是不容易;另外,政策性是本门课程内容的又一突出特点,很多的表述具有标准性,所以需要准确记忆知识点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与实际、政策与实践的结合。
和现实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涉及到的是分析、认识社会现象及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如:怎么认识经济高速增长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2005);说明我国97年前后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措施,以及调控目标,阐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2003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经济运行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这一变化给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及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目标(2000年文科)等。
另一方面涉及到阐述中央提出的战略、方针、政策、任务、目标的依据、重大意义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或对策。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和应处理的关系(2001文、理)为什么说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如何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2004年)等等。
与现实联系越密切,复习时要涉及到的内容就越多,考试时答案就越灵活,难度也就越大。海文提醒广大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规律,掌握技巧,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