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公告列表     本站测试中,内容每天更新!欢迎常来坐坐!  [凌云  2006年5月17日]        
 |网站首页 |医学考研 |考研院校 |医药考试 |医学图谱 |在线动画 |
 |视频下载 |医学课件 |医学E书 |医学软件 |医学商城 |临床技能 |
 |医学英语 |医学论坛 |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站长
加载中...
加载中...
您现在的位置: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考研 >> 西医专栏 >> 西医复习 >> 文章正文
  诊断学--血液常规检查           ★★★ 【字体:
诊断学--血液常规检查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时间:2006-9-26

 

1、中性粒细胞增多:(66-80%)
(1)生理性粒细胞增多:在生理情况下,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可有个体的差异。一日之间也可有波动,下午较早晨为高。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或严寒等均能使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暂时升高。新生儿、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以及分娩时也均可增高。生理性增多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


(2)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引起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归纳为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两大类。反应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的反应,动员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因此,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而异常增生性无多为造血组织中原始或幼稚粒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中的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如白血病细胞)。
反应性增多可见于:

1)急性感染或炎症;为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炎症或全身性感染最为明显。此外,某些杆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如放线菌,病毒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等,立克次体如斑疹伤寒,螺旋体如钩端螺旋体、梅毒、寄生虫等感染都可以使白细胞总数 增高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如局限性的轻度感染,白细胞总数可在正常范围,仅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有所增高。中等程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增高至(10-2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并伴有核左移。严重的全身性感染如发生菌血症、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时,则白细胞可明显增高,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也明显增高,并伴明显核左移和中毒性改变。

2)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以及血管栓塞(如心肌梗塞、肺梗塞)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常见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粒细胞增多为主。
3)急性溶血: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相对缺氧,以及红细胞破坏后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贮存池中的粒细胞释放也可使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4)急性失血:急性大出血时,白细胞总数常在1--2h内迅速增高,可达(10--2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 5)急性中毒:可由于外源性的化学物质或化学药物中毒或生物毒素中毒所致。生物毒素有动物性的如昆虫毒、蛇毒等,也可有植物性的如毒蕈中毒。内源性因素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等也常见白细胞增高,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 6)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有时可出现持续性白细胞增高,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制可能为:<1>肿瘤组织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2>某些肿瘤如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3>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破坏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作用。

2、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leukopenia),其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granulocytopenia);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tosis;agranulocytopenia),其白细胞计数大多低于1×109/L。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是感染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如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水痘、风疹、巨细胞病毒等。细菌性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也是引起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少数甚至可以发生粒细胞缺乏症。在某些严重细菌性感染如粟粒性结核、脓毒血症等,以及年老体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严重感染时,白细胞非但不增高,反而呈减少,但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核左移明显,并有明显的中毒性改变,常提示预后较差。

(2)血液系统疾病:有粒细胞减少者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部分急性白血病(非白血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恶性组织细胞病等疾病。有时也可见于部分恶性贫血、严重缺铁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蛋白尿、骨髓转移癌等。
(3)物理、化学因素:放射线、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及化学药物均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化学药物如退热镇痛药、抗生素(如氯霉素)、磺胺类药、抗肿瘤药、抗甲状腺红、抗糖尿病药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必须慎用。

(4)其它:系统性红斑狼疮、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等也可有粒细胞减少。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0.01-0.0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如分叶核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细胞超过0.03时称为核右移(缺乏造血物质使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或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0.005-0.05)
(1)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等,嗜酸性粒细胞轻度或中等度增高。
(2)寄生虫病:寄生虫感染时,常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达0.10或更多。尤其是寄生在肠道外组织的寄生虫,如血吸虫、中华分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等感染,以及寄生在肠道的钩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更为显著。有时可呈现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病反应。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呈轻度或中度增高。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等也可增多。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极度增多,但此病在临床上少见
(5)某些恶性肿瘤:尤其是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嗜酸性粒细胞可有中度增度。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少,在恢复期时则可见暂时性增高,唯有猩红热的急性期时,可增高。
(7)其它: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是一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较少见类型。这组疾病包括伴有肺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过敏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转帖于 医学全在线 www.med126.com
广告加载中....
文章录入:凌云    责任编辑:凌云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课件:诊断学讲义第一篇 常见
    内科学知识点串讲系列(心内
    西医综合复习资料的比较(个
    10校试点培养机制改革 今后读
    重点高校成研招咨询热点 科研
    硕士生“放弃”博导 只带硕士
    聚焦研究生收费模式改革 如何
    两年考研心路历程:没有退路
    研究生报名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加统考还是读专业硕士 在职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诉我们,欢迎您对本站提出意见和建议!交流群:3145194 站长:凌云 皖ICP备06007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