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热点观察 考研春江水,冷暖谁先知 | |||||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大洋网 更新时间:2007-1-22 23:16:45 考研论坛 | |||||
2007年全国考研于20日开始,与往年相比,今年全国考研首次出现“降温”现象,全国仅增加7000人,明显低于往年增长幅度。广东省有3.5万人报考,首次出现报考人数低于往年的现象。 近10年来,人们听惯了报考人数逐年剧增的消息,第一次看到考研降温的现象,不由得为之叫好:或许,这是中国人告别“文凭崇拜”的开始?至少也标志着一部分国人开始理性对待研究生教育了吧? 回首研究生扩招以来的报考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两条同步“上行曲线”:一是招生人数,一是报考人数。根据有关研究,1999年到2003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率连续5年超过20%,近几年,基本上每年都以超过10%的幅度递增。同时,考试竞争更是白热化,2003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约为79.9万人,2004年为94.5万人,2005年为117.2万人,2006年达到127.5万人,可以看出,每年都以超过前一年10万人的幅度递增。这两条“上行线”,某种程度上标示着两种倾向:一边是教育者的招生狂热,一边是受教育者的报考盲从。 检视今年考研降温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产出比过低,对研究生毕业的就业期待下降。二是研究生学费居高不下,超出了多数学生及其家庭的负担能力。 在就业难的压力下,曾经,大多数考研的学子,抱着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获取更高的学历找到更好的工作。可是,从最近几年来情况看,研究生就业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拿着研究生文凭而失业的人越来越多,从前希望通过考研而改变职业命运的梦想现在已经基本破灭。 奇怪的是,一方面,研究生越来越贬值,另一方面研究生收费却一年比一年高。前几年开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出,改革试点重在收费制度改革,其核心内容是研究生培养(包括硕士、博士)由国家培养和自筹经费并行改为资助制。200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9所院校率先实行研究生全面收费。无论是否全面收费,最近几年来,各高校研究生公费的名额都在大幅萎缩,一个专业上百人的招生中一般只有寥寥几个公费名额。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正如有关专家所指出的,当付出时间、金钱等成本读研却不能得到期待的好工作时,考研自然会降温。然而,对此番考研降温的解读,我们并不希望仅仅停留在市场理性的层面。市场的调节一般具有滞后性,当市场发现考研是个“不等价交换”时,已经有成千上万的人“吃亏上当”了。因此,需要根本改变的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文凭观和成材观,摒弃文凭就是一切、文凭就是能力的文凭崇拜与错误迷信。 就研究生教育而言,它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我们希望教育者能够选拔真正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学生进行培养。学生也要正确评估自己的兴趣,理性规划自己的人生,不要盲目崇拜高学历。在矫正后的文凭观中,“高学历”应该成为高研究能力的代名词。它不应该成为拿来向他人炫耀或者向社会索取的资本。对于利用职权进行权学交易获得博士、硕士文凭的行为,尤其要严格禁止。 当今,还有自己觉得自己的文凭很值钱而大卖特卖的学校。继续延续这样的办学思想,不但为社会培养不出什么创新型人才,也最终会使学校斯文扫地、声名狼藉。当文凭成为某种标签的工具,文凭本身也就失去了自身价值。学而优则仕也好,仕而优则学也好,文凭成为某种标签的时代正在成为过去,期待经过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努力,正确的学风可以得以恢复与维持。这对一个急需智力支持的崛起中的民族,是至关重要的。 更多信息请访问医学全在线网站考研频道 |
|||||
文章录入:凌云 责任编辑:凌云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最新热点 | 最新推荐 | 相关文章 | ||
教育时评:“考研降温”隐含 考研降温是收费改革后“带血 报名数下降缺考率上升考研降 学历不是唯一,考研热降温彰显 考研“降温”不值得如此大惊 深评浅议:考研 道德对抗成为 厦大考研现场上演“无间道” 考研成本高 八成考生称考不上 深度报道:考研热降温 是谁泼 教育部回应考研“试题重复”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 医学论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