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医学微生物学 > 正文
甲肝病毒,甲型肝炎病毒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2 字体: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甲型肺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多为病人。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酸升高前的5~6天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2~3周后,随着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也逐渐消失。长期携带病毒者极罕见。

  HAV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如毛等)、食具等的传播可造成散发性流行或大流行。也可通过输血或注射方式传播,但由于HAV在患者血液中持续时间远较乙型肺炎病毒为短,故此种传播方式较为少见。

  (二)致病机理与免疫

  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观察,甲型肝炎病毒多侵犯儿童及青年,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临床表现多从发热、疲乏和食欲不震开始,继而出现肝肿大、压痛、肝功能损害,部份患者可出现黄疸。多数情况下,无黄疸病例发生率要比黄疸型高许多倍,但大流行时黄疸型比例增高。40岁上成人中,80%左右均有抗HAV抗体。HAV经粪一口途径侵入人体后,先在肠粘膜和局部淋巴结增殖,继而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最终侵入靶器官肝脏,在肝细胞内增殖。由于在组织培养细胞中增殖缓慢并不直接引起细胞损害,故推测其致病机理,除病毒的直接作用外,机体的免疫应答可能在引起肝组织损害上起一定的作用。现可应用狨猴作为实验感染模型以研究HAV的致病机理。动物经大剂型病毒感染后1周,肝组织呈轻度炎症反应和有小量的局灶性坏死现象。此时感染动物虽然肝功能异常,但病情稳定。可是在动物血清中出现特异性抗体的同时,动物病情反而转剧,肝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和门脉周围细胞坏死。由此推论早期的临床表现是HAV本身的致病作用,而随后发生的病理改变是一种免疫病理损害。医学.全在线www.med126.com

  在甲型肝炎的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过程中,机体都可产生抗HAV的lgm 和lgG抗体。前者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出现,后者在恢复后期出现,并可维持多年,对同型病毒的再感染有免疫力。另外有活力的NK细胞,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D8+)在消灭病毒、控制HAV感染中亦很重要。

  三、微生物学诊断

  目前对甲型肝炎的微生物学检查,以HAV的抗原和抗体为主。应用的方法包括免疫电镜、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粘附血凝试验、固相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多聚酶链反应、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等。抗HAVLgm 具有出现早、短期达高峰与消失快的特点,故它测得是甲型肝炎新近感染的标志。抗HAVLgG 的检测有助于流行病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HAV的预防应搞好饮食卫生,保护水源,加强粪便管理,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注射丙种球蛋白及胎盘球蛋白,应急预防甲型肝炎有一定效果。我国生产的甲肝活疫苗只注射一次即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基因工程疫苗研制亦已成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丁型肝炎病毒
甲型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免疫治疗
病毒性肝炎一般治疗原则
病毒性肝炎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