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理论教学
内科学
风湿病学 神经病学 免疫与健康
儿科学 老年医学 更多
外科学
皮肤性病学 普通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外科学总论 更多
其它科目
基础学科 临床专科 内科疾病
内科诊疗 外科诊疗 专科诊疗
外科疾病 专科疾病 临床专科疾病
 医学全在线 > 理论教学 > 基础学科 > 人体寄生虫学 > 正文
似蚓蛔线虫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7/12/3 字体: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此外,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

  形态

  成虫 为寄生人体的肠道线虫中体型最大者,虫体呈长圆柱形,头、尾两端略细,形似蚯蚓。活虫呈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可见有细横纹和两条明显的侧索。口孔位于虫体顶端,其周有三个呈品字形排列的唇瓣。背唇瓣一个,较大,亚腹唇瓣两个,略小。唇瓣内缘有细齿,外缘有乳突。直肠短,雌虫消化道末端开口于肛门,雄虫则通入泄殖腔。雌虫长约20~35cm,个别虫体可达49cm,最宽处直径约为3~6mm,尾端钝圆。雌性生殖系统为双管型,盘绕在虫体后2/3部分的原体腔内,阴门位于虫体前、中1/3交界处的腹面。雄虫长约15~31cm,最宽处直径约为2~4mm,尾端向腹面卷曲。雄性生殖系统为单管型,盘绕在虫体后半部的原体腔内。具有一对象牙状交合刺,在泄殖腔前、后有多对乳突。

  虫卵 自人体排出的蛔虫卵,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两种。受精蛔虫卵呈宽卵圆形,大小约为45~75×35~50µm,卵壳自外向内分为三层:受精膜、壳质层和蛔甙层。壳质层较厚,另两层极薄,在普通显微镜下难以分清。卵壳内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与卵壳间常见有新月形空隙。卵壳外有一层由虫体子宫分泌形成的蛋白质膜,表面凹凸不平,在肠道内被胆汁染成棕黄色。未受精蛔虫卵多呈长椭圆形,大小约为88~94×49~44µm, 壳质层与蛋白质膜均较受精蛔虫卵薄,无蛔甙层,卵壳内含许多大小不等的折光性颗粒(图16-4)。若蛔虫卵的蛋白质膜脱落,卵壳则呈无色透明,应注意与其他线虫卵的鉴别。

图16-4 蛔虫卵

  生活史

  蛔虫的发育过程包括虫卵在外界土壤中的发育和虫体在人体内发育的两个阶段。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属直接发育型。

  散布于土壤中的受精蛔虫卵,在潮湿、荫蔽、氧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的条件下,约经2周,虫卵内的细胞发育为幼虫。再经过1周,幼虫进行第一次蜕皮后变为二期幼虫。卵内含有二期幼虫的蛔虫卵,称为感染期卵。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卵后,在小肠环境条件(温度、pH、低氧等)的综合影响下,幼虫分泌含有酯酶、壳质酶及蛋白酶的孵化液,分别作用于卵壳各层。同时,卵内幼虫的活动性增大,最后破卵壳孵出。孵出的幼虫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并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经门静脉系统到肝,再经右心到肺,幼虫穿过肺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在此,在幼虫经过第二次及第三次蜕皮(约在感染后10天内),发育为第四期幼虫。然后,四期幼虫沿支气管、气管移行到咽,被吞咽入食管,经胃到小肠。在小肠内,幼虫进行第四次蜕皮后,经数周逐渐发育为成虫(图16-5)。自人体感染到雌虫产卵约需60~75天。一条雌虫每天排卵可多次24个,成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通常为一年左右。

图16-5 蛔虫生活史

  蛔虫通过其肠上皮细胞微绒毛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及脂肪酸。成虫的能量来源主要是通过厌氧糖酵解过程而获得。由于成虫的丙酮酸激酶的活性低,因此只能将糖分解到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再经过多种酶的作用,最后生成苹果酸。在线粒体内,其中一部分苹果酸进行称为替代途径的还原反应,经延胡索酸还原为琥珀酸。在这个反应中,多产生一分子的ATP。这也是蛔虫适应低氧寄生环境的结果。

[1] [2] [3]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触屏版       电脑版       搜索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