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较长,感染病毒后需2~10年才发生以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为特征的艾滋病。
(一)急性感染 部分病人感染后2~6周,可出现一过性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持续3~14天后进入无症状期,少数病人可持续发展。起病多急骤,有发热、出汗、不适、厌食、恶心、头痛、咽痛及关节肌肉痛等症状,同时可有红斑样皮疹和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可减少,CD4:CD8比值下降或倒置。
(二)无症状感染 持续1~10年,平均5年,无自觉症状,仅血清抗HIV抗体阳性。
(三)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淋巴结肿大。全身包括腹股沟有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持续三个月以上,且无其它原因可以解释。肿大的淋巴结多对称发生,直径1cm以上,质地韧,可移动,无压痛。部分病例4月至5年后,可发展为艾滋病。常伴有间歇性发热、乏力、盗汗、消瘦和腹泻,肝脾肿大,亦可出现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症状。
(四)典型艾滋病(真性艾滋病、艾滋病全盛期)主要表现为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所导致的继发性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的症状。
1.机会性感染机会性感染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且往往最初的临床表现。主要病原体有卡氏肺囊虫、弓形体、隐孢子虫、念珠菌、组织胞浆菌,鸟分枝杆菌、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等。其中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最为常见,起病缓慢,以发热乏力、干咳和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而肺部体征不明显。血气分析常有低氧血症。诊断可作痰液检查及经支气管镜活检或肺泡灌洗,必要时开胸活检。其它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常呈多系统、播散性、进行性和复发性炎症,可引起肺炎、食管炎、肠炎、直肠肛管炎,皮肤损害、脑炎、脑膜炎、颅神经炎甚至全身性感染等,并常有多种感染及肿瘤同时存在,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2.恶性肿瘤
(1)卡氏肉瘤 最为常见,多见于青壮年,起病缓隐袭,肉瘤呈多灶性,不痛不痒,除皮肤广泛损害外,常累及口腔、吸肠道、淋巴等。
(2)其它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脑淋巴瘤、何杰金氏病,非何杰金淋巴瘤和淋巴网状恶性肿瘤等。
(3)其它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慢性淋巴细胞性间质性肺炎等。
HIV感染者在5年内有20~50%发展为艾滋病相关综合征,10~30%发展为典型艾滋病。一旦发生并发有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的典型艾滋病,则预后极差。发病后1年病死率50%以上,4~5年几近100%。
[诊断]
(一)流行病学 患者的生活方式尤其性生活史,有否接触传染源、输血或血制品的病史,药瘾者等。
(二)临床表现 有或无早期非特异症状,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或反复的机会性感染(1个月以上),或60岁以下患者经活检证明有卡氏肉瘤者。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多有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多下降至4×109/L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加,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多低于1×109/L。少数病人血小板可减少。
2.免疫学检查 迟发型皮肤超敏反应减弱或缺失;丝裂原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减弱,T淋巴细胞减少,CD4细胞明显下降,CD4:CD8<1(正常1.5~2);免疫球蛋白升高;血清α-干扰素、免疫复合物等增加。
3.特异性诊断检查
(1)抗HIV抗体测定 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试验(RIA)、免疫转印(Immunobltting,IB)及固相放射免疫沉淀试验(SRIP)等。常用ELISA或RIA作初筛,再用IB或SRIP确诊,如仍为阳性有诊断意义。说明被检查者已感染HIV,并具有传染性。
(2)抗原检查 多用ELISA法。可于早期特异性诊断。
(3)病毒分离 从外周血淋巴细胞、精液、宫颈分泌物、脑脊液可分离到HIV,但难以作为常规。
(4)核酸杂交 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IV 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