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内科)是指一组在严重或持久的精神创伤下引起的精神障碍。其临床症状特点和病程经过与创伤体验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可见急性应激反应及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通常通过变换环境、支援性心理治疗及镇静安眠治疗,效果较好。
症状表现:
1.意识恍惚及意识朦胧状态;2.感知迟钝、运动减少,呆滞;3.情感淡漠、心境抑郁;4.睡眠障碍、类似痴呆样表现;5.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心悸、多汗、潮红。
诊断依据:
1.强烈一过性或持续性的精神刺激因素,出现于起病前数日至3个月以内;2.有敏感、紧张、不稳定素质;3.临床症状直接反映或重演精神创伤情境的内容;4.在刺激消除,适应能力改善或转换环境之后,可迅速获得完全缓解。
治疗:
治疗原则 1.脱离刺激环境。2.解释支援性心理治疗。3.镇静及安眠治疗。
用药原则 1.患者急性兴奋躁动,以肌注及静注安定控制为佳。2.兴奋躁动过后以口服镇静催眠药为主,增加生理睡眠时间,有利于大脑恢复。3.精神病性症状明显者,适当服用少量抗精神病药物。4.病情控制后,待患者情绪稳定,须进行充分的心理治疗,疏泄其情绪,晓之以理性态度对待所发生的心理事件。
预防常识:
反应性精神病通常为一过性,只要让患者远离引起心理刺激的环境及事件与有关的人,病情便会逐渐平缓下来而好转。作为家属亲友须注意的是,不要过多看望而干扰他的休息;无须出于好心而提及事情的经过及看法;不要没完没了的开导;尽量避免与事件有关的人与患者接触,减少或避免对事件的联想。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让患者感悟和休息。若有寻死轻生、害人等危险意念,急送专科医生就诊或住院,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