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的充实阶段(宋金元时期)
宋代以后,随着造纸业的发展,医籍的整理、发行和研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并且国家重视医药事业,宋政府设置了翰林医官院、御药院、尚药局等机构,金元政府有太医院等。宋政府还组织编撰了《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宝本草》、《本草图经》等中医名著。同时也出现了影响较大的著名医家,后世称为“金元四大家”,他们的理论主张与临证实践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局面。
视营养学,发展食疗养生护理
注意饮食保健,维持人体健康,是金元时期的一大特点,蒙古族饮膳太医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就是这一时期营养学的代表著作,书中收集了各种奇珍异馔、汤膏、煎药238方,常用谷、肉、果菜230种,介绍了各种食物的性质、烹饪、饮食卫生要求以及它的食用、养生与医疗的关系,并列举了“妊娠食忌”、“乳母食忌”、“食疗诸病”、“养生避忌”等饮食护理内容。并提倡先饥而食,勿令食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不可饱食而卧,尤其夜间不可多食;勿食不洁或变质之物等。
宋代蒲虔贯的《保生要录》详细记载了古代医家有关养神气、调肢体、穿衣、饮食、居处、服药等方面的经验,还特别提出药枕方,有利于发展预防保健的护理。
重视脾胃的调护
李杲,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脾胃论》,创立了脾胃学说,主张“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并发挥了《内经》中“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观点,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所以他非常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和护理,在医疗上善用温补脾胃之法,被后世称为“补土派”。他认为造成内伤病的原因多为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精神刺激等。由于大喝大饮造成“饮伤”,饥饱失常造成“食伤”,以及药物失当导致的“肠胃复伤”等,属于“饮食不节”酿成内伤的原因。还论述了由于战乱奔波“形体劳役”造成脾胃损伤,特别分析了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结果损害脾胃,导致内伤疾病的发生。认为在饮食、劳倦、情志三者形成的内伤中,精神因素起着先导作用。
在《脾胃论》中,详细论述了脾胃内伤病的精神调养、饮食起居的调理以及用药宜忌等问题,强调不论有病还是无病之时,都应注意调理饮食,不宜过食大咸、大辛之味。提出日常摄养“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要“安于淡泊,少思寡欲,省语以养气,不妄作劳以养形,虚心以维神”。如此,方能使“血气自然谐和,邪无所容”,这些都体现了李杲重视护理、调养的学术思想。
滋阴降火护理法则的建立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的又一名家,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认为情志过极,色欲过度,饮食厚味者,常可引起“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谓“大怒则火起于肝,醉饱则火起于胃,房劳则火起于肾,悲哀动中则火起于肺,心有君火,自焚则死矣”。在补充了刘完素“火热论”,发展了李东垣“阴火说”的基础上,创立了滋阴学说。在护理上独具一格,建立滋阴降火护理法则。
在《格致余论》中立有“饮食箴”、“色欲箴”、“养老论”、“慈幼论”、“大病不守禁忌论”、“茹淡论”等章节,论述了护理的各个方面。医.学全.在.线网站www.med126.com
其 他
同时,在这一时期,各科疾病的护理都有发展,如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详细论述了妇女妊娠的饮食宜忌、用药禁忌、孕期保健知识,临产时的注意事项及产妇分娩之后的护理等。
儿科护理方面,北宋著名儿科专家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积极主张婴儿某些疾病可以用浴体法将养,即每天给婴儿洗澡。陈文忠《小儿病源方论》也提出养子真诀“背要暖,腹要暖,足膝要暖,头要凉”,“忍三分寒,吃七分饱”等。可见,在宋金元时期中医护理又向前迈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