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护士资格考试备考重点知识点: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
(一)体重
为各器官、组织和体液的总重量,是小儿体格生长的代表,是营养情况的重要指标。临床给药、输液、热量的给予常依据体重计算。
新生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kg.出生后第1个月增加1~1.5kg,3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6kg),1周岁时增至出生时的3倍(9kg);2岁时增至出生时体重的4倍(12kg)。2岁以后到12岁前体重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2kg,推算公式如下:
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
2~12岁:体重(kg)=年龄×2+8(kg)
(二)身长(高)
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全身长度,反映骨骼生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增长高峰。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1周岁时达到75cm;2周岁时达到87cm。2~12岁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身长(cm)=年龄(岁)×7+75(cm)
测量方法:3岁以下测卧位身长,脱去其鞋、帽、袜,穿单衣仰卧于量床底板中线上。扶正头,头顶轻触头板,小儿面朝上。测量者位于右侧,使小儿双膝伸直,移动足板触及足跟,读数并记录,精确到0.1cm。
3岁以上测身高,取立正姿势,双眼平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向后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脚跟、臀尖和两肩胛间三点同时接触立柱。测量者将底板轻轻移下,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www.med126.com与颅顶点接触,读数并记录,精确到0.1cm。
(三)坐高
坐高指从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出生时坐高为身高的67%,以后下肢增长比躯干快,6岁时为55%.此百分数显示了上、下部比例的改变,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
测量方法:适用于3岁以上小儿。取坐位,两大腿伸直,与躯干成直角。注意坐凳高度,如腿悬空,可在脚下垫木板,使腿的伸直面与地面平行。小儿坐直,双眼平视前方,臀部紧靠立柱,双肩自然下垂。读数精确至0.1cm。
(四)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头围,其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出生时平均为33~34cm,1岁时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时54~58cm(接近成人)。
测量方法:测量者立于前右方,用软尺从头右侧眉弓上缘,经枕骨粗隆从左侧居弓上缘绕回零点,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对称。软尺刻度应精确到0.1cm。
(五)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胸围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出生时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约46cm,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至青春期前其差数(cm)约等于小儿年龄数减1。
(六)腹围
平脐(小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为腹围。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约相等,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时需测量腹围。
(七)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称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生后第一年内尤其前半年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间增长缓慢。可通过测量上臂围以普查小于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评估标准为:上臂围>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八)牙齿
人的一生有乳牙20颗、恒牙(28~32颗)两副牙齿。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未萌出者为乳牙萌出延迟。约于2岁~2岁半乳牙出齐。2岁内乳牙数目为月龄减4~6.6岁左右萌出第1颗恒牙,12岁萌出第2颗恒磨牙,17~18岁萌出第3颗恒磨牙(智齿)。
(九)囟门
婴儿出生时前囟约为1.5~2.Ocm,1~1.5岁时闭合。前囟过小或早闭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前囟饱满常提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瘤、脑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后囟出生时很小或闭合,最迟生后6~8周闭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