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级护师儿科护理理论详解—猩红热
猩红热概述
猩红热是由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退疹后片状脱皮为特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1.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致热性外毒素“和疹毒素”,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痰和渗出物中可存活数周,但加热56℃30分钟及一般消毒剂可将其杀灭。
2.溶血性链球菌及其毒素对人体可产生3种病变:化脓性病变,表现为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败血症;中毒性病变,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和猩红热皮疹;变态反应性病变,表现为心、肝、肾、脾及关节滑膜等处非化脓性病变。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的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偶可经伤口、产道污染而感染。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以3~7岁儿童发病率高。
4.流行特点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季多见。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12日,平均2~5日。
1.一般表现起病急,畏寒、高热,伴头痛、恶心呕吐、全身不适及咽部红肿、扁桃体化脓性炎症。
2.皮疹发热第2日出现皮疹,自耳后开始,、经颈部、上胸部,在24小时左右波及全身,48小时达高峰,皮疹特点为弥漫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于病后1周末,按出疹顺序开始脱屑,躯干为糠皮样脱屑,手掌、足底呈大片状脱皮,脱屑后无色素沉着。
3.特殊体征腋下、肘窝、腹股沟处皮疹密集呈紫红色线状称帕氏线,面部潮红伴少量皮疹而口鼻周围无皮疹呈苍白色称口周苍白圈,舌乳头红肿突起称杨梅舌。
4.并发症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病、关节炎。
(四)辅助检查
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增高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咽拭子培养可培养到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
(五)治疗要点
抗感染,首选青霉素;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
(六)护理措施
1.发热护理卧床休息,适当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忌冷水和乙醇擦浴。
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清洗,避免刺激皮肤,防止皮肤损伤,脱皮时不可用手撕扯,应用消毒剪刀修剪。
3.防止感染传播患儿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连续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后解除隔离;做好环境空气消毒和用物消毒;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7日。
更多初级护师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