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发展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的病因(etiolog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病理变化(pathologicalchange)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病理学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了解来认识和掌握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病理学又是诊断疾病并为治疗提供依据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全书共设17章,第1~5章为病理学总论,又称普通病理学(genera1pathology);第6~16章为病理学各论,又称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第17章为病理学常用技术的原理及应用。总论所研究和阐述高级职称考试网的细胞和组织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基本病理变化,为各种不同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而各论则是在总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和阐述各种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例如肝炎、肾炎、肺炎、肠炎等,其基本病变均为炎症,这是疾病发生的共同规律;但由于各器官本身在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上的不同,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特点、转归以及有关临床表现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各有不同,这就是每一个疾病的特殊规律。认识疾病的共同规律有利于认识疾病的特殊规律,反之亦然。这是不断深化认识过程的辩证关系。因此,病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应互相参考,不可偏废。同时也表明,除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外,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好发部位、结局和转归及其相应的临床病理联系也是病理学的重要内容。因为病理学技术也是病理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内容,所以在第17章中不仅介绍了病理学的常用技术,如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而且还用较大篇幅介绍了以形态学为基础的现代病理学技术的原理和进展,为病理学的学习和后续的临床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参www.med126.com/rencai/考。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可分为人体病理学(humanpathology)和实验病理学(experimentalpathology)。前者通过尸体解剖(autopsy)、活体组织检查,或称外科病理学 (surgicalpathology)和细胞学(cytology)检查所获得的材料对疾病做出最后诊断。后者则以疾病的动物模型或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为材料进行医学研究,可见病理学在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因为其学习必须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同时其本身又是以后学习临床医学各门课程的基础。病理学又是一门高度实践性的学科,课程的学习一般有理论课、实习课、临床病理讨论(clinicalpathological conference, CPC)和见习尸体剖验等形式。所以,对医学生来说,学习病理学要注意形态与机能、局部与整体、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之间的有机联系。
在医疗工作中,活体组织检查是迄今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细胞学检查在发现早期肿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不幸去世的病人进行尸体剖验能对其诊断和死因作出最权威的终极回答,也是提高临床诊断和医疗水平的最重要方法。虽然医学实验室检测、内窥镜检查、影像学诊断等技术突飞猛进,在疾病的发现和定位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很多疾病的最后结论,还有赖于病理做出诊断。
在科学研究中,病理学是重要的研究领域。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科学研究,无一不涉及病理学内容。在蛋白质和核酸水平,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的分子病理学已是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临床病理数据和资料,包括大标本、石蜡包埋组织和切片的积累,不仅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材料,也是病理学教学和病理医师培养的宝贵材料。
总之,病理学在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故美国著名医生和医学史专家William Osler称“病理为医学之本”。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剖验(autopsy) 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和后续的显微镜观察,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尸检的作用在于:①确定诊断,查明死因。协助临床总结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提高诊治水平;②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和新发生的疾病,为卫生防疫部门采取防治措施提供依据;③积累各种疾病的人体病理材料,作为深入研究和防治这些疾病的基础的同时,也为病理学教学收集各种疾病的病理标本。目前我国的尸检率还不高,而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十分不利于我国病理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亟待立法和大力宣传尸检的意义。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搔刮和摘取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其意义在于:①由于组织新鲜,固定后能基本保存病变的原貌,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作出病理诊断,可作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的依据;②必要时还可在手术进行中作冷冻切片快速诊断,协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③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活检可动态了解病变的发展和判断疗效;④还可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免疫组织化学、电镜观察和组织培养等对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活检是目前诊断疾病广为采用的方法,特别是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外科病理学,或称诊断病理学(diagnosticpathology)就是在活检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病理学分支。
3.细胞学检查 通过采集病变处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诊断。细胞的来源可以是运用各种采集器在女性生殖道、口腔、食管、鼻咽部等病变部位直接采集脱落的细胞,也可以是自然分泌物(如痰、乳腺溢液、前列腺液)、体液(如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和脑脊液)及排泄物(如尿)中的细胞,以及通过内窥镜或用细针直接穿刺病变部位(如前列腺、肝、肾、胰、乳腺、甲状腺、淋巴结)等采集的细胞,即细针穿刺(fine needleaspiration, FNA)细胞。细胞学检查除用于病人外,还可用于健康的普查。此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少而易于接受,但最后确定是否为恶性病变尚须进一步作活检证实。此外,细胞学检查还可用于对激素水平的测定(如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及为细胞培养和DNA提取等提供标本。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animalexperiment) 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可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model)。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其优点在于可根据需要,对之进行任何方式的观察研究。还可与人体疾病进行对照研究。此外,还可进行一些不能在人体上作的研究,如致癌剂的致癌作用和癌变过程的研究及某些生物因子的致病作用等。这种方法可弥补人体病理学研究所受到的制约,但应注意得是动物和人体之间毕竟存在物种上的差异,不能把动物实验结果不加分析地直接套用于人体,仅可作为研究人体疾病的参考。
2.组织和细胞培养(tissue andcell culture) 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例如在病毒感染和其他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如何发生恶性转化;在恶性转化的基础上发生哪些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改变;在不同因素作用下能否阻断恶性转化的发生或使其逆转;免疫因子、射线和抗癌药物等对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对肿瘤研究十分重要的课题。近年来通过体外培养建立了不少人体和动物肿瘤的细胞系,对从分子水平研究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研究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体外因素单纯,而且容易控制,可以避免体内复杂因素的干扰。缺点是孤立的体外环境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毕竟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结果与体内过程简单地等同看待。
四、病理学的发展
人类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自其诞生之日起始终与疾病共存,这从考古学家挖掘的具有病变的史前人类的骨骼化石上可找到足够的证据。当然这仅仅是肉眼所见到的形态变化。直到1761年意大利Padua大学的Margani(1682~1771)医生通过700多例尸体解剖,并详细记录了病变器官的肉眼变化之后,认为不同的疾病是由相应器官的形态改变引起的,由此提出了器官病理学(organpathology)的概念。在1个世纪之后的19 世纪中叶,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们可以应用光学显微镜来研究正常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变化。于是,德国病理学家RudolfVirchow(1821—1902)创立了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其巨著在1858年出版,直到今天其理论和技术仍在对医学科学的发展产生影响。此后,经过近一个半世纪的探索,逐渐形成并完善了今天的病理学学科体系,如用肉眼观察病变器官的大体变化,被称为大体所见或解剖病理学(anatomicalpathology);借助于显微镜所进行的组织学或细胞学研究,被称为组织病理学(histopathology)或细胞病理学(cytopathology);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病变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被称为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pathology)。近三十余年来,随着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的进展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术、图像分析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等理论和技术的应用,又极大地推动了传统病理学的发展。特别是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又使病理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如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pathology)和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pathology)等。使得对疾病的研究不仅从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而且深入到分子水平。并使形态学观察结果从定位、定性走向定量,更具客观性、重复性和可比性。不仅如此,对疾病的观察和研究也从个体向群体和社会发展,并且和环境结合,出现了地理病理学、社会病理学等新的分支。这些发展大大加深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许多疾病的防治开辟了光明的前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和后基因组计划的开展,病理学这门古老的学科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国的现代病理学始建于20世纪初。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病理学家如徐诵明、胡正详、梁伯强、谷镜汧、侯宝璋、林振纲、秦光煜、江晴芬、李佩林、吴在东、杨述祖、杨简、刘永等为我国病理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功勋卓著。在教学方面,他们从无到有地编著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病理学教科书和参考书,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使病理学教学有所依据和更加规范化;在病理诊断方面,他们大力推进尸体剖验、活体组织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的开展,并确立了病理学在临床医学的地位;在科研方面,结合我国实际,对长期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恶性肿瘤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进行了广泛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国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病理学工作者,其中不少已成为我国病理学界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为我国病理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是幅员广阔、人口和民族众多的大国,在疾病谱和疾病的种类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开展好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的研究,对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世界医学的贡献。处理好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既分工又合作的关系,使二者加强联系,相得益彰。同时要打破病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密切关注相邻新兴学科的发展,学习和吸取它们的先进成果,来创造性地丰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病理学研究的某些领域达到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也是我国当代病理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
(李玉林)
主要参考文献
1. 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
2. 陈杰主编.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
3. 李玉林主编. 分子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