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课程历史简介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在本专业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临床各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始建于1958年天津中医学院,至1969年12月隶属于该院。历史性的合校、分校、合校,1970年1月至1983年12月隶属河北医学院中医系,1984年1月至1995年4月隶属河北中医学院基础部,1995年5月至今隶属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本课程历史悠久,基础雄厚,近20年发展较快。从1984年到1994年,是本课程发展的起步期。在科学研究、学术活动和人才培养上为课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于1987年成为华北地区协编教材《中医诊断学》副主编单位,1994年成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试题库《中医诊断学》命审题组副组长单位。
1995年之后,借院校合并之优势,本课程在中医“证”的微观化研究、中医诊断学考试微机管理系统应用研究及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5年5月协助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主持召开“国家试题库《中医诊断学》审定工作会议”;1995年成为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及其三部相关教学参考书副主编单www.med126.com/jianyan/位;1997年被批准为校级重点学科,研制开发的“《中医诊断学》考试系统网络版” 执业兽医2000年荣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智能化《中医诊断学》题库微机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 2000年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医诊断学》教学系列内容建设(教材)”2001年荣获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完成单位)。2000年成为中医诊断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1年硕士点招生,标志着学科发展步入成熟期。这期间的科研领域拓展到肺病、肝病、心病辨证及中药防治研究,中医诊断的思维方法与规律研究及中医历代名家诊法研究等多方面。2002年被评为省级首批精品课程,同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湖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协作建设单位;2003年获得中医诊断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河北省中医学专业唯一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填补了河北省中医学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空白。
2004年开始招收本学科博士研究生以来,本学科进入快速发展期,教学科研成绩显著。至今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及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优秀学术著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53篇,其中66篇刊载于CSCD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47篇被其他研究者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引用113次;主编或参编医学著作(含教材)101部;承担科研项目共3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9项,厅局级及校级课题26项。
本学科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自成为省级首批精品课程以来,引进或培养了3名博士、5名硕士,充实和提高了师资队伍。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助教1人;博士生导师2人(含校外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5人,师资结构合理。
在建设期内由于校领导的支持,中医诊断学实验室自2005年引进ZM-1型脉象仪、ZM-ⅢC智能脉象仪、MM-3脉象模型、中医舌色仪等设备,并自编《中医诊断学实验指导》教材,顺利地开展了中医诊断学实验课。并且充分利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及教学医院临床基地,开展诊断技能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深受广大学生好评。
自行研制“望诊CAI课件”,广泛应用于本校的本专科生的《中医诊断学》教学,该成果荣获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度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医诊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应用”2003年荣获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医望诊”2005年荣获河北医科大学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二等奖;“新世纪多媒体医学生临床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实验室”2006年荣获河北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建设与改革研究”2007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项目(编号:Y-015)。
目前,本学科师资结构合理,突显实验、实训教学,研究方向明确、颇具创新精神及强劲发展势头。本课程及其负责人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同类学科中具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