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精品课程
热门课程
>
外科 妇产科 儿科
内科学 生理学 更多
药学专业
药理学 中药学 药物化学
生药学 卫生毒理学 更多
中医专业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 更多
口腔专业
口腔内科 口腔外科 更多
 医学全在线 > 精品课程 > 人体寄生虫学 > 河北医科大学 > 正文
医学寄生虫学-电子教材(人体寄生虫 第六版)第十八章 昆虫纲:第五节 虻
来源:河北医科大学 更新:2013/10/15 字体:

   第五节 

 

虻(tabanids) 属双翅目、短角亚目(Brachycera)、虻科(Tabanidae)。全世界已知约3800余种,我国已记录约420余种。

【形态】  成虫体粗壮,呈棕褐色www.med126.com/shouyi/或黑色,多数有鲜艳色斑和光泽,体长5~26mm,体表多软毛(图18-11)。头部宽大,复眼明显,多具金属光泽。雄虻两眼相接;雌虻两眼分www.med126.com/zhuyuan/离。单眼有或无。头部一般有称为胛的瘤状物,其位置、形状、数目等因种而异。触角短,分3节,第3节端部有2~7个小环节,其形态变化很大。雌虻口器较短,为刮舐式(具有刺吸和舐吸式口器的综合特征),取食时刺破皮肤由唇瓣上的拟气管吸血。触须分2节。翅和平衡棒各一对。翅较宽,透明或具横带、云雾斑或暗斑,在翅上有5个后室,中央有长六边形的中室。足粗壮,跗节分5节,末节具爪、爪垫各1对和垫状爪间突1个。腹部背面颜色和纹饰是分类特征。腹部外观7节,第8节起特化为外生殖器。

【生活史与习性】 虻的发育为完全变态。生活史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期(图18-11)。卵呈纺锤形,长1.0~2.5mm,褐色,一批产卵数十粒至数百粒,聚集成堆或成块,约经4~14天孵化。幼虫细长,纺锤形,褐色,腹部前7节各节前1/4处有伪足4对,排列成环形。尾部有呼吸管和肛叶。幼虫有4~13龄,成熟幼虫体长1~6cm。发育时间一般为2~3个月至1年左右。成熟幼虫移至土中化蛹。蛹为裸蛹,褐色,可见明显的头、胸和腹部,体表有许多突起、刚毛和棘刺。经1~3周羽化。温带地区多数种类1年1代,有的1年2代,有的2~3年1代。热带地区有的种类1年完成2~3代。

图18-11虻生活史 (见光盘)

雄虻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虻吸血,通常嗜吸牛、马、骆驼等大型家畜的血,有时也侵袭其它动物和人。成虻活动可分为上、中、下午和黄昏、黎明等。多数种类在交配后经吸血才能产卵,少数种类不经吸血可产卵。虻的孳生地大体上可分为水生、半水生和陆生,可在不流动的积水区、溪流、潮湿的苔藓、草地及林地孳生,但以潮湿泥土中为主。虻多产卵于植物茎、叶上。幼虫多为肉食性的,捕食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蚯蚓等,也可叮咬人。有些以腐殖质为食。成虫栖息于草丛树林中,多见于河边植被上。虻的飞翔能力很强,每小时可飞行45~60km。

我国北方虻的活动季节在5月中旬至8月下旬之间,以7月份为高峰。一般雄虻的寿命仅几天,雌虻可存活2~3个月。虻以幼虫越冬,常在堤岸3~25cm深的土层中。国内常见种类有四裂斑虻(Chrysops vanderwulpi)、中华斑虻(C.sinensis)、华广原虻(Tabanus signatipennis)、三重原虻(T.trigeminus)、江苏原虻(T.kiangsuensis)、土灰原虻(T.amaenus)、骚扰黄虻(Atylotus miser)、中华麻虻(Haematopoata sinesis)等。

【与疾病的关系】  在稻田区,虻幼虫叮咬人的手脚,轻者可产生伤口或肿块,重则引起继发感染;成虻叮咬人体可引起荨麻疹样皮炎,国内曾有几例虻叮咬引起休克的报道。虻传播家畜的锥虫、血孢子虫、梨浆虫等原虫病,传染性贫血病毒以及人畜共患的土拉弗氏菌病和炭疽等细菌性疾病。此外,可传播流行于非洲的人猴共患罗阿丝虫病

【防制原则】  虻孳生地高度分散,孳生地类型多样,防制比较困难。防制主要针对成虫,以防护为主,药物杀灭为辅。在野外工作时,裸露皮肤涂擦驱避剂。在稻田工作是亦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幼虫叮咬。在虻的栖息场所喷洒杀虫剂。

相关文章
 电子教材:第一节 概述
 内科学图片库:心力衰竭主要心血管疾病年龄
 药物分析授课教案:第三章药物的杂质检查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图片资源:支原体2
 妇产科学在线手术:子宫手术——子宫肌瘤剔
 内科学图片库:内分泌疾病总论图片4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