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丹查
|
汉语拼音 | BIMA
|
拉丁名 | Ricinus communis L.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一年生或多年生常绿灌木状草本。茎绿色或紫红色,幼嫩部分被白粉。叶互生,圆形,盾状着生,直径15~60cm,有时大至90cm,掌状7~9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至矩圆形,顶端渐尖,边缘有锯齿;叶柄长。总状或圆锥状花序顶生,下部生雄花,上部生雌花,花被3~5裂;雄花雄蕊多数,花丝分枝;雌花子房卵形,密生刺状物,3室。蒴果球形,有刺。种子椭圆形,稍扁,具淡红棕色与黑棕色相间的斑纹。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原产非洲,广布于热带地区。中国各地均有栽培。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秋季采摘成熟果实,晒干,除去果壳,收集种子。
|
药用部位 | 以干燥成熟种子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形,稍扁,长0.9~1.8cm,宽0.5~1cm。表面光滑,有灰白色与黑褐色或黄棕色与红棕色相间的花斑纹。一面较平,一面隆起,较平的一面有一条隆起的种脊;一端有灰白色或浅棕色突起的种阜。种皮薄而脆,胚乳肥厚,白色,富油性,子叶2,菲薄。无臭,味微苦辛。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外种皮细胞一列,长方形,外被角质层,其下为3~4列薄壁细胞,再下为一列栅状细胞,壁厚木化;内种皮为数列薄壁细胞,其中散在螺纹导管。胚乳和子叶均含糊粉粒。 粉末鉴别:种皮厚壁栅状细胞(内种皮外表皮)一列,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呈细长柱形,排列紧密,平直或稍弧状弯曲,细胞界限有的不明显或胞间层略呈细波状弯曲,长144~483μm,宽7~18μm,壁极厚,孔沟极细密,胞腔狭细,内含暗棕色物;表面观呈类圆形或类多角形,胞腔明显,有的分枝状。种皮厚壁栅状细胞常与种皮薄壁栅状细胞相连。种皮薄壁栅状细胞(外种皮内表皮)一列,无色或淡灰色。呈类长方形,长32~56μm,宽10~29μm,多破碎,细波状弯曲或内壁稍厚;表面观呈类圆形,壁菲薄,细胞间隙三角形。种皮表皮细胞(外种皮外表皮)无色或淡黄色。表面观呈多角形,直径18~61μm,外平周壁网状增厚,网孔不规则多角形或类长圆形,较大而密,有的细胞含灰棕色物;断面观呈类方形或类长方形,外壁增厚,约占细胞1/3~2/3,可见较密的径向延长的纹孔,径向壁稍增厚。内胚乳细胞呈类多角形,直径36~72μm,壁薄,胞腔内充满圆球形糊粉粒,直径10~15μm,拟晶体及拟球体可见,并含脂肪油滴。外胚乳颓废组织细胞界限不明显,布有螺纹导管及草酸钙簇晶。子叶细胞呈类多角形,含糊粉粒及脂肪油滴。种阜细胞大小与表皮细胞相似,壁略呈螺纹状增厚。 |
中药化学成分 | 种子含脂肪油40%~50%,种仁含油58%。其中游离脂肪酸的组成为,顺蓖麻酸(ricinoleic acid)87%~89%,棕榈酸0.8%,硬脂酸1.1%,油酸4.7%,亚油酸5.1%,亚麻酸0.9%及9,10-二羟基硬脂酸等。蓖麻碱是蓖麻中仅有的一种中性生物碱,多含于种皮中,难溶于水、酒精、氯仿及乙谜。此外尚含解脂酶(lipase)、凝集素(aqqlu-linir(2))、植物凝血素(lectin)、芹菜甙元(apige-n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芦丁(rutin),挥发油、氨基酸及糖。灰分中含Ca、Fe、Si量较多,其次为Al、Cu、Mg以及少量的Mn、Ti、Ni、Zn。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取本品(带种皮)粉末约O.5g,加50%乙醇5ml,冷浸2小时,滤过,取滤液蒸至0.5ml左右,用毛细管滴于滤纸上,喷以茚三酮试液,烘烤后现紫红色斑点。(检查氨基酸)
(2)取本品粉末约1g,加盐酸水溶液(pH2)10ml,沸浸半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1.5ml,分为3份,分别于小试管中滴加碘化铋钾、碘化汞钾、碘-碘化钾试液各2滴,分别产生橘红、棕、棕红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3)薄层色谱,样品制备取本品脱脂粉末5g,加盐酸水溶液(pH2)25ml,沸浸1小时,滤过,滤液碱化后(PH12),以氯仿萃取(10ml、10ml、15ml),萃取液回收氯仿至2ml备用。吸附剂用硅胶G湿法制板;展开剂用氯仿-甲醇(8:2),展距为15cm。显色剂用碘化铋钾试剂。呈现红棕色斑点。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丸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毒性:种子所含的蓖麻素7mg或蓖麻碱0.16g以及儿童口服3~5粒生蓖麻子,均可使人致死。但以上两种毒素加热后可以破坏。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辛、苦而甘,性温。
《味气铁鬘》:性平、锐。
《藏药配方新编》:味辛,性温。
《新编藏医学》:味辛、苦而甘,性温。
《藏医百科全书》:味辛、苦,性温。
|
归经 | |
功效 | 下泻食物积滞不化。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不消化症。
|
用法用量 | 常配方用,1g入丸剂内服,外用适量。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五味蓖麻丸:蓖麻150g,高原毛茛225g,草玉梅子200g,铁线莲225g,斑蝥100g。粉碎成细粉,混匀,水泛丸,干燥,即得。可治胃肠痞结,消化不良。用于胃肠痞症。口服,每服2.5g,每日2~3次。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历史详见丹饶合(巴豆)的记载。 附巴豆:《晶珠本草》记载,丹饶合锐泻,分为丹饶合、丹查、如巴玛三种。丹饶合为佳品,叶、茎状如大黄,色绿,有些很红,节间比大黄短,叶柄和茎均中空,植株直立,叶九深裂或五深裂,比大黄叶小,如蜀葵叶大小,叶形多样,花白色,在花梗顶端总状叠生,遍身生刺,果实象三龟相对,内有黑色种子,小而圆滑,称为札益帕拉。丹查,又名智萨拉巴,其种子象去头螵蛸。如巴玛,产于门域,比上述种大,粗糙,龟形,为劣品。《味气铁鬘》记载,丹饶合性平,锐。《形态比喻》记载,丹饶合生于温暖之地,根粗而长,叶大微粗糙,茎中空,有节,功效吐、泻培根病;丹查生于阴山林间,叶略粗,茎长缠绕它树,果实同丹饶合。 据查证,丹饶合和丹查目前各地使用的原药材,分别为大戟科植物巴豆和蓖麻。如巴玛因记载不详,待查。 丹饶合和丹查各地用法不一。青海、云南根据种子色黑、形小和功效等特征,将巴豆作丹饶合入药,而将具黑棕色斑纹的蓖麻种子作丹查入药。西藏的用法与上述相反。经与藏本草对照,各有相符和矛盾之处,现就与名老藏医讨论的结果,以种子的性状、功效等特征为主的提法,收载了青海、云南的用法,至于植物形态与《蓝琉璃》等所描述相悖之处,暂存疑,尽管丹饶合各地称谓不同,但已延用成习,初步做了归结,以供讨论。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