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折夏芒
|
汉语拼音 | MABO
|
拉丁名 | 1.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 2.Calvatiacyathiformis (Bosc.) Morg.; 3.C. gigantea (Batsch ex Pers.) Lloyd.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1.脱皮马勃:分布于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陕西等省区。
2.紫色马勃:分布于青海、四川、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区。
3.大马勃:分布于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江苏等省区。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1.脱皮马勃:生于山坡林下草地腐殖质丰富之处,
2.紫色马勃:生于旷野草地或林下。
3.大马勃:生于旷野草地、树林或竹林中。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每年7~9月,当子实体刚成熟时采收。拔起后,去净泥沙,晒干。但注意此品在梅雨季节生长很快,4~5日即成熟,应适时收采。
|
药用部位 | 以干燥子实体入药。1.脱皮马勃:担子果近球形至长圆形,直径15~20cm。包被薄,易消失,外包被成块地与内包被脱离,内包纸质,浅烟色,成熟后全部消失,遗留成团的孢体随风滚动,孢体紧密,有弹性,灰褐色,渐退成浅烟色,由孢丝及孢子组成。
2.紫色马勃:担子果呈陀螺形,直径5~12cm,不孕基部发达,包被薄,光滑,两层,上部常裂成小块,逐渐脱落,内部紫色,当孢子及孢丝散失后,遗留的不孕基部呈杯状。
3.大马勃:担子果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5~20cm,或更大,不孕基部无或很小;包被白色,后变浅黄或淡青黄色,由膜状外包被和较厚的内包被所组成,初微具绒毛,逐渐变光滑。质脆,成熟后开裂成块而脱落,露出浅青褐色的孢体。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1.脱皮马勃:子实体呈扁球形或类球形,直径15~20cm,灰褐色或灰棕色,残存包被灰褐色,体轻,柔软,棉絮状,轻微捻动即有粉尘(孢子)飞扬。气味微弱。 2.紫色马勃:子实体呈扁圆形或杯形,直径5~12cm,基部有小柄;包被紫褐色,粗皱,有圆形凹陷,包被薄,外翻,上部常破碎呈小块片或已部分脱落,脱落部分露出紫色孢体。孢体轻,有弹性,微捻动即有大量粉尘飞扬,气味微弱。 3.大马勃:子实体已压扁呈不规则的块状,直径在10cm以上。外包被较厚,硬而脆呈黄棕色,内包被灰黄色,纸质,里面为孢体,淡青褐色,絮状,微捻动即有灰尘状孢子飞出。气微,味微苦涩。 显微鉴别:1.脱皮马勃:孢子褐色,球形,有小刺,直径3.5~5μm;孢丝长,直径2~4.5μm,有分枝,浅褐色,壁光滑或微有粗糙疣。 2.紫色马勃:孢子紫色,球形,有小刺,直径4~5.5μm,孢丝长,具分枝,有横隔。 3.大马勃:孢子粉状,球形,光滑或有时具细微小疣,淡青色,直径3.5~5μm,孢丝长,与孢子同色,稍分枝,有稀少横隔,粗2.5~6μm。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1.取本品置火焰上,轻轻抖动,即可见微细的火星飞扬,熄灭后,发生大量白色浓烟。
2.取本品碎块1g,加乙醇与氢氧化钠液(0.1mol/L)各8ml浸湿,低温烘干,缓缓炽灼,于700℃使完全灰化,放冷,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滤液显磷酸盐的鉴别反应。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方一:马勃。
方二:马勃、胆粉,麝香。
|
药性 | 味甘,性平。
|
归经 | |
功效 | 止血,敷伤。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用于内外出血、烫伤、烧伤、蛇咬中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1~3g;外用适量。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马勃粉若干,外敷。治沸水烫伤或火烧伤。 方二:马勃、胆粉,撒敷伤口可止血;加麝香可解蛇毒;调入水可治烧伤。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形态比喻》中记载:“马勃生长在阴面草坡。白色,状如银色瘿瘤,也像白酥油圆球,成熟后内有烟状物,功效止血”。让钧多吉说:“马勃治烫伤”。《晶珠本草》记载:“本品名有玛的巴益塔哇、帕邦高高、帕邦高如高如、斋夏芒、寨塔图木、寨毛塔高木、玛灼塔娃等。本品成熟后,体内变成黄褐色的灰状粉末,与胆汁调配,内服可止血崩,敷伤口能止血;与水调敷可治火烧伤,与麝香调敷可解蛇毒。幼体在地上生长时,用血养后状如血袋,长大后粉末飞扬,遇雨水等受潮后化为血。” 据查证,本品与《晶珠本草》记载相符合。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