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名 | 藏名:敦母索恰
|
汉语拼音 | ROUCONGRONG
|
拉丁名 | Cistanche deserticole Y.C.Ma.
|
英文译名 | |
销售地区 | |
保护品种 | |
中药材基原 | |
动植物形态 |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00(~170)cm,无叶绿素,未开花前埋于沙中。茎肉质,圆柱形或下部稍扁,淡黄白色,不分枝,茎下部较粗,直径5~15cm,向下渐细,直径2~5cm。叶鳞片状,鲜时淡黄白色,螺旋状排列,下部紧密宽而短,上部稀疏,狭而长,自下而上呈宽卵形、三角状卵形、披针形以至狭披针形。穗状花序生于茎顶,长5~50cm,密生多花,呈螺旋状排列,每花的基部有一大苞片,二侧有二枚小苞片;大苞片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4cm,宽5~10mm,有绵毛或近无毛;小苞片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与花萼等长或稍长,有绵毛或无毛。花萼钟状,淡褐色,长10~18mm,5浅裂,裂片卵圆形,背面与边缘有毛或光滑。花冠管状钟形,长3~4cm,管部白色或淡黄色,内弯,管内有两条鲜黄色凸起的纵纹,花冠与浅裂,开展,裂片近圆形,边缘具细圆齿,裂片乳黄白色,边缘为淡蓝紫色,盛开时紫色更浅;雄蕊4,二强,着生于花冠管下部四分之一处,花丝上部稍弯曲,基部有皱曲长柔毛;子房上位,椭圆形,白色,基部有黄色蜜腺,花柱上部内折,柱头近球形。蒴果卵形,2瓣裂,褐色,花柱宿存。种子多数,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长0.6~1mm,表面网状,有光泽。
|
动植物资源分布 | 产于青海西部、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及陕西有分布。
|
动植物生态环境 | 生于盐碱滩地、戈壁滩。寄生于红沙、白刺、梭梭(土名:扎格)的根部。
|
药用动植物的栽培 | 花期5~6月,果期6~7月。
|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 | 春末苗刚露土时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鳞叶和花序,切段,晒干。
|
药用部位 | 以肉质茎入药。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本品呈扁圆柱形,稍弯曲,长3~15cm,直径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片,通常鳞片先端已断。体重,微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深波状环纹。气微,味甜、微苦。 显微鉴别:茎(长径24mm,短径16mm)横切面:外皮由多列黄棕色、皱缩的细胞组成。靠近外皮的几列薄壁细胞呈切向延长,其余薄壁细胞多呈镶嵌状或类圆形。维管束约100多个,外韧形,呈深波状排列,每一个维管束呈菱形或长条形,由呈三角形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相合而成,导管类圆形,壁木化,近导管的木部薄壁细胞,壁常具网纹加厚。 粉末鉴别:棕褐色,淀粉粒众多,卵圆形,脐点明显,显“U”字形,飞鸟形,星状或点状,层纹明显,直径约5~30μm。导管多为网纹,壁木化,薄壁细胞呈类圆形或多角形,有的有网纹加厚。 |
中药化学成分 | 肉苁蓉含有微量生物碱,结晶性中性物质。经预试有生物碱、黄酮类和糖的反应。经测定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肉苁蓉含水分10~14%,水浸出物含53.49%,45%乙醇浸出物含58.17%;内蒙古潮格旗的肉苁蓉含水分13.41%,45%乙醇浸出物含61.62%。
|
理化性质 | 理化鉴别:取本品粗粉1g,加0.5%盐酸乙醇液8ml,置水浴上微沸浸渍10min,趁热滤过,滤液加氨试液调节至中性,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3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加碘化钾试液1~2滴,发生橘红色或红棕色沉淀。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中药剂型 | 散剂,膏剂。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 1.增加体重:肉苁蓉稀酒精浸出物加入饮水中饲养幼大鼠,其体重增长较对照组快。 2.降压作用:肉苁蓉水浸剂、乙醇-水浸出液和乙醇浸出液试验于狗、猫及兔等麻醉动物,证明有降压作用。 3.对人淋巴细胞E花结形成和酸性α-醋酸萘酚酯酶(ANAE)恬性的影响:肉苁蓉低浓度(5mg/ml)时能增加Ea花结率,但对Et花结率无影响;高浓度(50mg/ml)时可降低Et花结率。肉苁蓉在高浓度或低浓度时均可降低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提示补肾药肉苁蓉具有与浓度有关的双向调节作用,这种增强细胞免疫的方式可能与胸腺素有相似之处,同时,亦可说明药物所影响的E花结淋巴细胞大多都是ANAE+细胞。 4.其他作用:对小鼠有促进唾液分泌及呼吸麻痹作用,促进唾液分泌的成份为某种有机酸样物质。呼吸麻痹的成份可能为甙类。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筛选 | |
新药的临床评价 | |
实验动物的品种 | 大鼠,小鼠,猫,兔,犬。
|
方剂组成 | |
药物和剂量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温。
|
归经 | |
功效 | 清热、解毒。
|
性味分类 |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单用或配方,每次3~6g。
|
用药忌宜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方一:肉苁蓉40g,翼首草30g,扭连钱30g,沙棘果膏20g。共研细粉,治咽喉肿痛、乳蛾。一次3g,一日3次。 方二:肉苁蓉、瑞香、狼毒各等量。鲜品或干品均可,研细。调醋外敷。治痈疖疔毒。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月王药诊》记载:“清热解毒,消肿,治咽喉肿痛,乳蛾,痈疖疔毒”。《晶珠本草》记载:敦母索恰又称达云巴,生于阴面桦树林隙松软地带。茎中空,高约一扎,果穗无芒,有状如山罂粟一样的种子,基部细小,状如须根,尾端如木质细根。有引吐功效。
|
药物应用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