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 | Niu xi
|
傣药名 | 怀哦囡
|
别名 | 牙怀哦
|
中药材基原 | 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皮、叶。
|
动物矿物植物形态 | 牛膝 Achyranthes bidentata BI.
多年生草本,高70~120cm。根圆柱形。茎有棱角,有白色贴生或开展的柔毛,节部膝状膨大,分枝对生。叶对生,卵形至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尾尖,长4.5~12cm,两面有柔毛;叶柄长0.5~3cm,有柔毛。花两性,德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后总花梗伸长,花向下折面贴近总花梗;苞片宽卵形,先端渐尖;小苞片贴生于萼片基部,刺状,基都有卵形小裂片;花被片5,绿色;雄蕊5,基部合生,退化雄蕊顶端平圆,波状。胞果长圆形,长2~2.5mm。种子长圆形,长约lmm,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屋旁、山坡林下。分布于全国各地,野生或栽培。
栽培要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宜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种植。
栽培技术 种子繁殖:于6月下旬~7月上旬播种,按33cm行距开浅沟条播。播前将种子用20℃温水浸种24h,取出沥干后播下。每1hm2用种最7500g。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分次间苗,以株距13~15cm定苗。
田间管理 定苗后,用人畜粪水或尿素追肥1~2次,如植株杆长,可行打顶控制,以利根部生长。雨季需及时排水。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极腐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O倍液灌穴;白锈病、叶斑病可喷1:1:100O波尔多液。红蜘蛛、椿象、尺蠖均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
采收加工 | 秋、冬季挖取根,洗净晒干备用。鲜叶、鲜皮随用随采。
|
药材鉴别 | 性状鉴别 根呈细长圆柱形,有的稍弯曲,上端稍粗,下端较细,长15~50cm,最长可达90cm,直径0.4~1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略扭曲而细微的纵皱纹、横长皮孔及稀疏的细报痕。质硬而脆,易折断,受潮则变柔软,断面平坦,黄棕色,微呈角质样而油润,中心维管束木部较大,黄白色,其外围散有多数点状的维管束,排列成2~4轮。气微、味微甜而稍苦涩。
显微鉴别 棍棒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较窄。维管束断续排列成2~4轮;最外轮维管束较小,有时仅1至数个导管;形成层几连接成环;向内维管束较大,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组成;中心次生木质部集成2~3叉状,初生木质部2~3原型。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砂晶。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20ml,加热回流40min,静置,取上清液10ml,加盐酸lml,加热回流lh后浓缩至约5ml,用石油醚(60~90℃)20ml提取,提取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乙醇溶解制成每lml含l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10~20μl,对照品溶液10μl,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氯仿一甲醇(4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磷铝酸试液,在110℃烘约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1.镇痛作用 牛膝煎剂25g/kg灌胃,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1]。
2.抗炎作用 其乙醇制剂每日5g/kg,连续5d灌胃,能明显促进大鼠甲醛性关节炎的消退;其皂苷2g/kg能显著促进蛋清性关节炎的消退[2]。
3.抗生育作用 其总皂苷125~1000mg/kg灌胃,对妊娠1~10d的小鼠,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抗生育作用[3]。
4.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煎剂10g/kg灌胃,对正常大鼠的高低切变率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4]。
5.降血糖作用 牛膝所含蜕皮甾酮和牛膝甾酮,0.1~10ms/kg腹腔注射,或l~100mg/kg灌胃,对高血糖素所致大鼠高血糖有明显降血糖作用[5]。
6.降脂作用 牛膝所含蜕皮甾酮能明显抑制兔肝总脂、总胆固醇及三酸甘油的升高[6]。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牛膝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常的动物均具有免疫增强作用,对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均能增强[7]。
|
性味 | 味甘、苦、酸、微腥,性平。入风、水、土塔。
|
功效 | 熟用:调补水血,强筋壮骨。生用:散瘀消肿,清火解毒。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根、皮15~25g;或嫩尖叶捣烂压汁;或浸酒。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
|
注意事项 | |
附方 | 1.治“优哦勒”,“领约缅”牛膝20g。煎服。(景洪市傣医波波验方)
2.治“拢呆坟”,“接腰,先哈旧”,“纳勒冒沙幺”牛膝20g,土牛膝20g。煎汤,送服“雅叫帕中补”(亚洲宝药)l丸。(景洪市名傣医康郎仑验方)
|
药物分类 | 植物药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小川俊太郎,等.药学杂志(日),1971,91:916
[2]Hikino H,et a1.C A,1972,76:23177
[3]Bisht G,et al.J India。 Chem soc,1990,67:1002
[4]田庚元,等.C A,1990,113:218222X
[5]惠永正,等.化学学报,1989,47(6):621
[6]方积年,等、药学学报,199O,25(7):528
[7]朱和,等.中草药,1987,18(4):161
[8]Nikolov S,et a1.C A,1992,116:18355t
药理
[1]郑宝灿,等、药学通报,1988,23(11):666
[2]宋振玉,等.药学学报,1963,10(12):708
[3]朱和,等.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87,8(3):246
[4]李学林,等.中医研究,199O,3(2):27
[5]Ogawa S et a1.C A,1975,82:36398d
[6]松田弘幸,等.日本药理学杂志,1974,7O:325
[7]苗明三.中药药理与临床,1992,8(增刊):35
|
傣药名与别名出处 | 《西双版纳傣药志》、(德宏)
|
参考 | 《中华本草》傣药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