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医疗资讯
资讯分类
药界风云 百家争鸣 中医中药
中国医改 中国医生 医疗资讯
 医学全在线 > 医学资讯 > 中国医生 > 人物风云 > 正文
裘法祖:我的外科生涯
来源:医学全在线 更新:2008/10/27 字体:

1946年10月,一艘从德国开往上海的海轮,一位中国医生在甲板上成功为一名肝脏破损、生命垂危的病人实施了肝脏缝补手术,病人转危为安。而当时的中国只能做阑尾切除等小手术。船未抵岸,这位医生高超的医术已经被各大报纸所报道。

  而这位医生后来成为了中国腹部外科和普通外科的开拓者、中国器官移植的先行者。60余年来,他的裘氏刀法点燃了一个个患者的生命之灯。2001年他获得了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终身奖”。

  他就是我国医学界公认的一把宝刀,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

  1939年,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开始了我的外科生涯。60余年来,经历的许多医疗事例,终生难忘;从中得到的一些感悟,长期激励我努力做一名医德好、医术好的外科医生。

  日常医疗工作中难忘的事

  在我进入外科生涯一年以后,我的导师才允许我做第一例阑尾切除手术。记得在我做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时,病人是一位中年妇女。手术后第五天这位女病人忽然死去。尽管尸体解剖没有发现手术方面有什么问题,但我的导师盯住我的目光严肃而冷峻,他对我说:“她(死者)是一个四个孩子的妈妈!”60多年前的这一句话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中,始终在教育我,并影响我60多年外科生涯中的作风和态度。

  1947年我从德国回到了国内。在上海工作时,一位女教师来就诊。10年前她有过一次剖腹产手术,从此常发生消化不良、便秘,还经常腹痛。我反复检查她的腹部(当时还没有超声检查),摸到一个成人拳头大的包块,决定为她做手术。眼前的景象使我大吃一惊,原来是一条手术用的布巾,缩成一团,被肠袢牢牢包裹着。这异物在腹腔留置竟达10年之久!这位女教师在恢复健康后亲笔书写了一张横幅:“生枯起朽”,非常高兴地送给我。当然,这样的事件虽属罕见,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少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我想,如果这位病人是主刀医生的亲人,手术完毕时他一定会非常仔细地反复检查腹腔,惟恐遗留异物。要知道,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失去知觉的状态下,让医生在他的肉体上动刀,这是对医生寄予多么大的信任呀!病人对医生的高度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以亲人的态度相待!

  下乡巡回医疗中的一点体会

  那是1964年到1974年的事。我在湖北参加下乡巡回医疗,前后共4次,总的时间有一年余。虽然工作十分辛苦,生活也较困难,但却感受深刻,学到许多在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留下不少一生难忘的体会。

  每次下乡我都带领一个小而精的5人手术队。除我之外,有两位外科医生,一位麻醉医生和一位手术护士。我们在农村设了三四个医疗点,以便集中接收需要手术的病人。先在第一个点上工作7至10天,将需要手术的病人都作了手术,然后转移到第二个点,同样在那里为需要手术的病人一一作了手术,再转移到第三个点,等到我们回到第一个点的时候,那儿的病人多已痊愈出院,并且又收住了新的需要手术的病人。

  当时主要的困难是要在我们蹲的医疗点上布置简易手术室,而唯一的好办法是自己动手创造条件。从手术室的地点选择到室内布置与环境卫生,无一不是医疗队队员自己动手完成的。我们在手术室的地上铺好平砖,在天花板上蒙了一张塑料布;狭长的桌子就是手术台,照明一般用100瓦的灯泡。没有高压消毒器就用蒸笼代替,绷带和纱布全都自己动手洗涤。一天要施行大小手术4至5个,一般上午行大手术,下午做小手术,同时看门诊收留病人住院。清晨和傍晚则安排巡视病房,还要抽时间走访农民家庭,探望手术后出院的病人,了解他们生活的细枝末节。工作既紧张又平静,一天24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我们所在的农村,过去都是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当时还有不少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病人极度贫血消瘦,大量腹水和巨大的脾脏使他们的肚腹异常膨大。他们丧失了劳动力,有的妇女还失去了生育能力;儿童发育很差,体型都像侏儒。有效的治疗是切除脾脏,但由于脾脏巨大,又多粘连,手术时出血异常严重,而当地又没有血源,无法输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手术非常细心,操作非常谨慎,止血十分严格;在切除巨脾后,立即收集脾内血液,重新输还给病人,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多数病人在切除脾脏后恢复了劳动力,那些不孕的女病人也恢复了生育能力,侏儒样病孩在手术后一年开始正常发育成长。

  城市大医院里设备齐全,许多辅助检查,特别是各种新的影像检查,能对各种疾病作出可靠的诊断;良好的设备还给治疗带来了良好的条件。还有,可以随时向有经验的上级医生请教。农村的情况就截然不同了,诊断疾病要靠深入询问病史,要靠最基本的体格检查,如视诊、听诊、叩诊、触诊等,换句话说,就是要通过两只手的检查所得,用头脑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对手术治疗要格外严格,不但严格掌握指征,还要严格遵守无菌准则,在操作中细致谨慎,一丝不苟。这实在是一种活的考试———考医护人员是否已经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考他所作出的诊断是否正确,考他采取的处理措施是否合适。

  遗憾的是,现在有不少青年医生不重视基本功;自己不动脑筋去思考分析问题,只根据收集的化验和检查报告就贸然作出诊断,或者是依赖上级医生的意见行事。这种医生一到农村,要他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的巡回医疗,不少青年医生已锻炼成为好医生,对处理各种疾病有了经验,对病人有了感情。

  病人与医生:信任与理解、服务与学习

  上面谈到的一些事实,深深使我感受到当一名医生的责任,也体会到了病人对医生的信任。病人对医生信任,医生更要理解病人。当然,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不是宣传出来的,而是在与病人相处中一天一天建立起来的。一个医生要理解病人,就应该知道病人在想什么;这句话讲起来很简单,然而要做到却不容易。在我夜不成寐的时候,我常常扪心自问,我还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对病人做得还很不够,我因此感到惭愧和不安。

  做医生最重要的是要端正服务态度,因为医生的工作关系到人的生命。端正态度,就要处理好学习和服务的关系,要在服务中学习,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再为病人服务。遗憾的是,很多医生对此认识不够。记得“十年动乱”期间的一个深夜,我们医院要为一名急性阑尾炎病人施行手术。当时只有一位值班医生,还需要一位实习医生来当助手,帮助牵拉创钩。这位实习医生被叫来了,他走到手术室门口探头一望,得知是做阑尾手术时,说了一句“这种手术我做够了”,然后扬长而去。我可以断言,这位实习医生决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如果他还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病人,那么,连做医生的资格也没有。我还想到,如果病人是这位实习医生的亲人,他不但愿意自己来拉创钩,肯定还要想方设法请求名医来做这个手术呢!

  结束语

  60多年前,我的导师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是用他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康复!”我已耄耄之年,拿起手术刀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机会已没有了,然而我们周围还有不少风华正茂的医生、青年学生,他们除了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之外,我愿意奉献给他们一句话:“经常思考、深刻体会什么是一个医生的真正幸福”。(对原文有删节)

相关文章
 医改细节曝光:晋升中高级医生前必须到农村
 媒体评论:严防甲流也要严防假信息流
 北大教授称医改方案中基本药物制度依旧模糊
 防交叉感染去医院前自备口罩 防医院口罩脱
 广州小柴胡供应紧张 专家提醒用药预防需谨
 中药炮制技术出口加大管制 VB2技术首进目录
   触屏版       电脑版       全站搜索       网站导航   
版权所有:医学全在线(m.med126.com)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