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 信 题 库 搜 索
药学理论
西药数据库
OCT说明书 不良反应 进口药品
化学成分 药品专利 更多
中药数据库
中药大全 中国中药 更多
名族医药
藏族医学 蒙古族医学 傣族医学
瑶族医学 维吾尔族医学 苗族医学
 医学全在线 > 药学理论 > 药界风云 > 药市动态 > 正文
“荷花”出水三十年
来源:中国药材市场 更新:2008/12/21 字体:


    “1980年荷花池总共只有72户做生意的。”62岁的苟玉清说起当年感慨万端。

  1980年初,她还在崇州向阳作售货员,与另两个同事一起被派到成都荷花池,撑起一家日杂店,专销崇州的扫把、棕垫、藤椅等土特产品。

  由于流通还没有放开,大部分工农业产品都由国家的供销计划管制着。因此荷花池市场主要经营中药材。只是因为邻近火车站,成都市才动员各县供销社来开店销售土特产。

  “集体性质的店铺只有12个,只有这些店才有门面。其他60户买卖中药材的小商贩,只有住烂棚棚。”

  时代造就了荷花池。改革开放令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闲时节很多农民相约着来到荷花池周边,做起小买卖。

  时任荷花池派出所所长杨树和回忆,1984年前后,荷花池周围一度汇聚上千个小商贩。工商和公安部门多次以 “打击投机倒把”的名义进行整治,效果并不明显。

  堵不住,只有疏。相关部门决定扩大荷花池的市场规模。1986年3月,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荷花池市场一期建成开市。

  1985年起,苟玉清在单位办理停薪留职,自己干起日杂买卖。为了规避国家对“投机倒把”的打击,她不得不继续借用原单位的名义 (这在当时,被称为 “戴红帽子。”),其条件是每年向原单位缴纳上万元的费用。在国家放开对棉布等物资的控制后,她开始转向经营针棉制品,批零兼营。

  1992年,荷花池市场进入全国十大批发市场之列。

  20多年来,经过几次扩建,如今,荷花池已发展成为拥有大成、东泰等36个大中型批发市场,建筑面积150余万平方米的超级综合市场,经营户1.5万户,经营服装、鞋类、日用品、小家电等12大类3万多种商品,日均参与交易者30多万人,年成交额逾100亿元。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频道导航
医学论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