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公蛇
|
汉语拼音 |
si jiao she
|
英文名 |
Lizard
|
药材基原 |
为鬣蜥科动物草绿龙蜥的全体。
|
动植物形态 |
草绿龙蜥,体长75mm左右,尾长约为体长的2倍。吻钝圆,吻长为眼径的1.5倍;鼻孔在鼻鳞的中央;鼻鳞、吻鳞与第1枚上唇鳞之间各介有2-3枚小鳞;鼓膜处覆以细鳞。头部鳞片大小不一,均具棱,颞部上方有数枚分散的锥鳞;背鳞小,体侧鳞更小;背脊鬣鳞起向后越小,至尾基部消失;鬣鳞两外侧有一纵行棱鳞,尾略侧扁,末端成鞭状;背腹鳞片均具棱,四肢的棱鳞较大。咽喉部有横沟褶,褶部的鳞细小,后肢前伸时可达眼后方,雄性在生殖季节有喉囊,鬣鳞发达。生活时体色斑纹有变异最常见者为草绿色或棕绿色;头部有5-6条深横纹;背部有4-5条宽横纹;四肢肯横纹;尾部有20余条深浅相间之环纹;腹面白色,喉部微带灰黑色纹。指、趾侧扁,各5指、趾端均具锐爪。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栖息于山边、路旁的草丛及乱石中以昆虫为食。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夏、秋季捕捉,捕后处死,鲜用或烘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味咸;性寒;有毒
|
归经 |
肝;肾经
|
功效 |
解毒消瘿;软坚散结
|
功效分类 |
软坚药
|
主治 |
瘿瘤;结核;瘰疬未溃;痈肿疮毒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油浸或酒泡,涂敷。内服:焙研,每次1-2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出自《四川中药志》。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Eremiatis Argi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Japalura flaviceps Barbouret Dunn
|
科属分类 |
鬣蜥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