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牛舌子树、小木通、一母三样、一种三苗 |
汉语拼音 | nai jiang mu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根或全株。 |
动植物形态 |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2-5m。树皮灰褐色;幼枝红褐色,节短。叶互生,变异大;叶柄长 1.5-6cm,红色;托叶披针形.长约1cm;叶片倒卵状椭圆形、倒卵形、披针形或琴形,长7-18cm,宽2-7cm,先端长渐尖急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叶表面粗糙,背面有细小钟乳体;基生脉3条,短,红色,侧脉5-15对。花序托(榕果)成对生于叶腋,稀单生,无柄,球形或圆锥形,光滑,直径6-10mm,顶生苞片脐状,基生苞片3,卵圆形,成熟榕果紫黑色;雄花、瘦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雄花散生,花被片火4-5,匙形,雄蕊2-3;瘿花花被片5-6,花柱短;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壁,花被片4-5,花柱侧生。瘦果。花期4-5月,果期5-7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中海拔的山谷、水边、林区湿地。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微苦;涩;微凉 |
归经 | |
功效 | 祛风除湿;化痰止咳;活血;解毒 |
功效分类 | 祛风除湿药;化痰止咳药;活血药;解毒药 |
主治 | 风湿痹痛;咳嗽;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Ficus heteromormorpha Hemsl. |
科属分类 | 桑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