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 |
樟树果、鸡油果、山茴香、野气辣子
|
汉语拼音 |
la jiang zi
|
英文名 |
|
药材基原 |
为樟科植物红叶木姜子的果实。
|
动植物形态 |
红叶木姜子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4-10m。小枝无毛;顶芽圆锥形,鳞片无毛或仅上部有稀疏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8-18mm,无毛;叶片椭圆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3.5-7cm,宽1.5-3.5cm,两端渐狭或先端圆钝,膜质,下面淡绿色,两面均无毛;嫩枝、叶脉、叶柄常为红色。伞形花序腋生;花单性,雌雄异株;每一花序有雄花10-12朵,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花梗密被灰黄色柔毛,花破裂片6,黄色,宽椭圆形,长约2mm,先端钝圆,外面中肋有微毛或近无毛,内面无毛,能育雄蕊9,花丝短,无毛,黄色,退化雌蕊细小,无毛,柱头2裂;雌花较小,花被裂片长2mm,雌蕊无毛,长2mm,子房卵形。果圆球状,黑色,直径约5mm,梗长0.8-1cm,先端稍增粗,有疏柔毛。花期3-4月,果期9-10月。
|
资源分布 |
分布于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
生态环境 |
生于山谷常绿阔叶林中空隙处或林缘。
|
药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储藏 |
9-10月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
药用部位 |
|
生药材鉴定 |
性状鉴别 果实圆球形或椭圆形,长5-10mm,直径约5mm,表面黑褐色,基部可见约1cm长的果柄,果核硬脆,内含种子1枚,富油性。气芳香,味辛凉。
|
中药化学成分 |
|
理化性质 |
|
中药化学鉴定 |
|
中药有效成分结构式的测定 |
|
炮制方法 |
|
剂型 |
|
中药制药工艺 |
|
药理作用 |
|
药理学 |
|
药代动力学 |
|
毒理学 |
|
药物配伍 |
|
药性 |
辛;微温
|
归经 |
|
功效 |
温中理气;消食化滞
|
功效分类 |
温中理气药;消食化滞药
|
主治 |
脘腹疼痛;食滞腹胀;呕吐泄泻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5g。
|
用药禁忌 |
|
不良反应及治疗 |
|
选方 |
|
临床运用 |
|
各家论述 |
|
考证 |
|
药物应用鉴别 |
|
药典收录 |
|
药材拉丁名 |
Fructus Litseae Rubescens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 |
Litsea rubescens Lec.
|
科属分类 |
樟科
|
出处 |
《中华本草》
|